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20|回覆: 2

[成語典故] 刮目相看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2 07: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刮目相看】相關人物

呂蒙 孫權

【刮目相看】涵義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刮目相看】出處

出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爲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相看】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刮目相看 近義詞】: 另眼相看、另眼看待、刮目相待、肅然起敬

【刮目相看 反義詞】: 視同一律、橫加白眼、不屑一顧

【刮目相看】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少年時依附姐夫鄧當,隨孫策爲將。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刮目相看】造句

1、他的成就使許多人刮目相看。

2、我要去練一身肌肉,讓她刮目相看!

3、理察的成功使我們對他刮目相看。

4、這兩年他學習進步很快,令人刮目相看。

5、娜拉打扮得花枝招展來參加聚會,她令人刮目相看。

6、世人將會對她刮目相看,將會向她肅然起敬。

7、他最近出了幾本十分暢銷的書,這使得很多人對他刮目相看

8、加納人不但讓我們吃了一驚,也讓整個世界對其刮目相看。

9、他顯然從未聽過拜倫的名字,但是拜倫那軍官制服贏得讓他的刮目相看。

10、通過小明的努力,學習取得很大的進步,老師對他刮目相看,並讓他要再接再厲。

【刮目相看】歷史典故經過:

【刮目相看 原文】:

呂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縣(今安徽阜南東南)人,少年時即隨姐夫鄧當渡江。呂蒙的姐夫鄧當爲孫策部將,呂蒙年僅十五六歲即隨軍出征。鄧當死後,呂蒙代領其眾,隨孫權征戰各地。與劉表部將黃祖作戰時,呂蒙爲先鋒,陣斬陳就,受任橫野中郎將,賜錢千萬,在赤壁之戰中,呂蒙與周瑜、程普擊敗曹軍,圍曹仁於南郡,曹仁敗走,進據南郡,晉位偏將軍,任潯陽縣令。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刮目相看 故事】:

東吳呂蒙,勇敢善戰,20多歲就已成爲名將,但出身貧賤,早年沒有讀書機會,在吳主孫權的啟發下,於繁忙的軍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時間發憤讀書,越讀越起勁。隨著知識領域的不斷擴大,見解也日益深刻。軍師魯肅領兵經過呂蒙駐地,以爲呂蒙是個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議,呂將軍進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還是去一趟吧!

魯肅前去看望,呂蒙設宴招待。席上,呂蒙問:軍師這次接受重任,和蜀國大將關羽爲鄰,不知有何打算?魯肅答道:兵來將當,水來土淹,到時再說吧!呂蒙聽了,婉言批評說:現在吳蜀雖然結盟聯好,但關羽性同猛虎,懷有野心,戰略應該早定,決不能倉促從事啊!並爲魯肅籌劃了五項策略。

魯肅聽了,非常折服,並拍著呂蒙的背親切地說:我總以爲老弟只會打仗,沒想到學識與謀略也日漸精進,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

【刮目相看】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刮目相看 啟示一:

告訴我們如何面對人生中的缺陷。短處是可以通過努力轉化爲長處,短處正是我們人生奮鬥的動力。這點我們要向呂蒙學習。

刮目相看 啟示二:

告訴我們看人、看物、看事,都要用發展的眼光。而且,看到事物今天的表象不夠,要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樣才能尋到發展的規律性。

總結:作爲剛步入社會的青年,無論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完善自身,還是練就一副“慧眼”,都對我們人生有極大的益處。

 
松禪 發表於 2025-4-8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刮目相看"的認知進階與當代啟示】

"刮目相看"典出【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其核心要義在於認知主體對客體價值判斷的動態調整。呂蒙從"吳下阿蒙"到"國士之才"的轉變,揭示了三個層面的認知哲學:其一,認知的時效性,即"士別三日"所強調的時間變量;其二,認知的主觀能動性,孫權"勸學"體現的引導價值;其三,認知的驗證機制,魯肅的驚嘆構成認知更新的關鍵節點。

考呂蒙之進學,實爲古代將帥"文武兼資"的典範。【吳書】載其"勤學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這種認知躍遷具有深刻的教育學意義:首先,孫權以統治者身份破除"武將不必讀書"的刻板印象;其次,呂蒙"折節好學"展現認知突破的實踐路徑;最後,魯肅的重新評估驗證了認知更新的社會反饋機制。這種"勸學-力學-驗學"的三段式認知升級模型,至今仍具啟示價值。

當代社會認知中存在的"標籤化"困境,恰需"刮目"精神破解。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之爭,在呂蒙案例中得到完美調和:魯肅既保留對呂蒙舊識(首因),更重視其新質(近因)。這種動態平衡的認知態度,對破除學歷歧視、職業偏見等社會認知固化具有鏡鑒意義。企業用人當效孫權之慧眼,個人發展宜師呂蒙之銳進,社會評價應法魯肅之公允。

"刮目相看"的本質是認知倫理的自我革新。從認識論角度審視,這個成語構建了"認知主體-認知客體-認知環境"的三元互動模型。在知識更新周期加速的今天,我們更需常懷"刮目"之志,既避免對他者的認知惰性,更要保持對自我的持續突破,方能在變局中把握認知先機。呂蒙的蛻變啟示我們:認知的邊界,永遠在重新定義的路上。
何紂町 發表於 2025-4-17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刮目相看"的爲學之道與人才觀】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一語,出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此典故蘊含著深刻的爲學之道與人才觀。呂蒙從"吳下阿蒙"蛻變爲"國士之才"的歷程,實爲中華文化中"學以成人"的典範。

考其本末,孫權勸學一事尤見深意。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以"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相誡,呂蒙初以"軍中多務"推辭。此時孫權展現出明君的睿智:"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此語道破爲學真諦——非爲章句之學,實爲經世致用。值得注意的是,孫權以"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現身說法,這種"君師一體"的勸導方式,正合【禮記】"教學相長"之義。

呂蒙治學之效,在魯肅"非復吳下阿蒙"的驚嘆中得到印證。考【江表傳】,呂蒙不僅熟讀兵書,更"密爲肅陳三策",其戰略眼光令魯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這種蛻變印證了荀子"學不可以已"的訓誡。呂蒙"士別三日"之對,既顯謙遜,又暗含【論語】"後生可畏"的自信。

此典故揭示的人才觀,與【人物誌】"觀人察質"之說相通。魯肅初識呂蒙,尚存"但有武略"的刻板印象,待深入交流方知其才。這種認知轉變,恰如【韓非子·顯學】所言:"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人才的成長具有動態性,當以發展的眼光視之。

今人用此典故,多側重"改變印象"的表層含義,實則更應領會其中爲學之道。呂蒙在軍務倥傯之際仍篤志力學,正合諸葛亮"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之訓。孫權不以出身取人而重後天培養,這種人才觀對當代仍有啟示:領導者當如孫權善誘,爲學者當效呂蒙精進,觀人者宜學魯肅之能改其故見。

故"刮目相看"非僅成語,實爲中華文化中關於學習、成長與識才的智慧結晶。明乎此,則知古人"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之誡,與今人"終身學習"之倡,其理一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