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17|回复: 2

[成语典故] 刮目相看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9-12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与《刮目相看》相关人物

吕蒙 孙权

《刮目相看》涵义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刮目相看》出处

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为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相看》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刮目相看 近义词》: 另眼相看、另眼看待、刮目相待、肃然起敬

《刮目相看 反义词》: 视同一律、横加白眼、不屑一顾

《刮目相看》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少年时依附姐夫邓当,随孙策为将。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刮目相看》造句

1、他的成就使许多人刮目相看。

2、我要去练一身肌肉,让她刮目相看!

3、理查德的成功使我们对他刮目相看。

4、这两年他学习进步很快,令人刮目相看。

5、娜拉打扮得花枝招展来参加聚会,她令人刮目相看。

6、世人将会对她刮目相看,将会向她肃然起敬。

7、他最近出了几本十分畅销的书,这使得很多人对他刮目相看

8、加纳人不但让我们吃了一惊,也让整个世界对其刮目相看。

9、他显然从未听过拜伦的名字,但是拜伦那军官制服赢得让他的刮目相看。

10、通过小明的努力,学习取得很大的进步,老师对他刮目相看,并让他要再接再厉。

《刮目相看》历史典故经过:

《刮目相看 原文》: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少年时即随姐夫邓当渡江。吕蒙的姐夫邓当为孙策部将,吕蒙年仅十五六岁即随军出征。邓当死后,吕蒙代领其众,随孙权征战各地。与刘表部将黄祖作战时,吕蒙为先锋,阵斩陈就,受任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在赤壁之战中,吕蒙与周瑜、程普击败曹军,围曹仁于南郡,曹仁败走,进据南郡,晋位偏将军,任浔阳县令。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刮目相看 故事》: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席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

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刮目相看》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刮目相看 启示一:

告诉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缺陷。短处是可以通过努力转化为长处,短处正是我们人生奋斗的动力。这点我们要向吕蒙学习。

刮目相看 启示二:

告诉我们看人、看物、看事,都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且,看到事物今天的表象不够,要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寻到发展的规律性。

总结:作为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无论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自身,还是练就一副“慧眼”,都对我们人生有极大的益处。

 
松禅 发表于 2025-4-8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刮目相看"的认知进阶与当代启示》

"刮目相看"典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其核心要义在于认知主体对客体价值判断的动态调整。吕蒙从"吴下阿蒙"到"国士之才"的转变,揭示了三个层面的认知哲学:其一,认知的时效性,即"士别三日"所强调的时间变量;其二,认知的主观能动性,孙权"劝学"体现的引导价值;其三,认知的验证机制,鲁肃的惊叹构成认知更新的关键节点。

考吕蒙之进学,实为古代将帅"文武兼资"的典范。《吴书》载其"勤学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这种认知跃迁具有深刻的教育学意义:首先,孙权以统治者身份破除"武将不必读书"的刻板印象;其次,吕蒙"折节好学"展现认知突破的实践路径;最后,鲁肃的重新评估验证了认知更新的社会反馈机制。这种"劝学-力学-验学"的三段式认知升级模型,至今仍具启示价值。

当代社会认知中存在的"标签化"困境,恰需"刮目"精神破解。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之争,在吕蒙案例中得到完美调和:鲁肃既保留对吕蒙旧识(首因),更重视其新质(近因)。这种动态平衡的认知态度,对破除学历歧视、职业偏见等社会认知固化具有镜鉴意义。企业用人当效孙权之慧眼,个人发展宜师吕蒙之锐进,社会评价应法鲁肃之公允。

"刮目相看"的本质是认知伦理的自我革新。从认识论角度审视,这个成语构建了"认知主体-认知客体-认知环境"的三元互动模型。在知识更新周期加速的今天,我们更需常怀"刮目"之志,既避免对他者的认知惰性,更要保持对自我的持续突破,方能在变局中把握认知先机。吕蒙的蜕变启示我们:认知的边界,永远在重新定义的路上。
何纣町 发表于 2025-4-17 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刮目相看"的为学之道与人才观》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一语,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此典故蕴含着深刻的为学之道与人才观。吕蒙从"吴下阿蒙"蜕变为"国士之才"的历程,实为中华文化中"学以成人"的典范。

考其本末,孙权劝学一事尤见深意。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相诫,吕蒙初以"军中多务"推辞。此时孙权展现出明君的睿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此语道破为学真谛——非为章句之学,实为经世致用。值得注意的是,孙权以"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这种"君师一体"的劝导方式,正合《礼记》"教学相长"之义。

吕蒙治学之效,在鲁肃"非复吴下阿蒙"的惊叹中得到印证。考《江表传》,吕蒙不仅熟读兵书,更"密为肃陈三策",其战略眼光令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这种蜕变印证了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训诫。吕蒙"士别三日"之对,既显谦逊,又暗含《论语》"后生可畏"的自信。

此典故揭示的人才观,与《人物志》"观人察质"之说相通。鲁肃初识吕蒙,尚存"但有武略"的刻板印象,待深入交流方知其才。这种认知转变,恰如《韩非子·显学》所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人才的成长具有动态性,当以发展的眼光视之。

今人用此典故,多侧重"改变印象"的表层含义,实则更应领会其中为学之道。吕蒙在军务倥偬之际仍笃志力学,正合诸葛亮"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之训。孙权不以出身取人而重后天培养,这种人才观对当代仍有启示:领导者当如孙权善诱,为学者当效吕蒙精进,观人者宜学鲁肃之能改其故见。

故"刮目相看"非仅成语,实为中华文化中关于学习、成长与识才的智慧结晶。明乎此,则知古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之诫,与今人"终身学习"之倡,其理一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