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圭之玷】相關人物衛武公(約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58年),姬姓,衛氏,名和,衛釐侯之子,衛共伯之弟,春秋時期衛國第十一任國君,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在位。 【白圭之玷】涵義圭:古代行禮時用的玉器;玷:白玉上的一個斑點。白玉圭上的一個斑點。比喻人或物大體很好,只是有些小缺點。 【白圭之玷】出處【詩經·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白圭之玷】辨析【白圭之玷】讀音:bái guī zhī diàn 【白圭之玷】近義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白圭之玷】反義詞:十全十美 【白圭之玷】用法:偏正式;作狀語 【白圭之玷】造句1、他的行為也不過是白圭之玷,可以原諒。 2、他的這點錯誤不過是白圭之玷,可以原諒。 3、這種行為對於他只不過是白圭之玷,可以原諒。 4、他們是得道高士,而一旦走入紅塵,卻難免白圭之玷。 5、林先生文革期間曾經被上峯點名為庾信小賦作注,後有晚輩小子苛論此為白圭之玷,梁效解散後林先生再也沒有和政治沾過邊,晚年幾乎成為一代大隱。 【白圭之玷】成語典故:衛武公(約公元前853年——前758年),衛康叔九世孫。衛侯之子,姓姬,名和,衛都朝歌人。公元前812年,衛候死,衛武公繼位。他在執政期間,能修康叔之政,增修城垣,興辦牧業,政通人和,百姓和集。 後來,太戎殺周幽王,衛武公率兵佐周抵戎,在戰鬥中立了大功,被周平王封為公。 衛武公在位55年,能自責,百采眾諫,常與下臣共勉。他95歲時,曾作【抑】詩以自儆。詩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正如【國語。楚語】所記:“昔衛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猶箴儆於國曰:自卿以下至於師長士,苟在朝者,無謂我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於是作【懿戒】,更和【賓之初筵】,以嗜酒之風。 公元前758年,衛武公去世,被諡為“武”。衛人感其德,賦【淇澳】歌頌其高風大德,詩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兮兮!”、“充耳瑩,會弁如星。終不可諼兮!”明弘治間(公元1488年),淇人在山區耿家灣修武公祠,以志不忘。祠北坡建有“斐亭”一座,亭下綠竹蓮藕,游者四至,年年有祭,祠前小石河(古美溝)更名思德河,(意永思武公之美德),河下一村原槐蔭稱思德村,祠四周崖壁題詩多首,其一曰: 榮主爵骨驕逸,常把箴儆分付詩。 九十五年猶不老,憶千萬載系深思。 高風直共在,盛德還同天地期。 漠漠荒祠成古蹟,至今淇水尚依依。 明未崇禎年間,御史孫征蘭摩崖題記之:“聖從川湄千秋睿,德就山磨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