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05|回复: 2

[文化反思] 《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6-9-5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山《〈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教育家》2016年17期


2016年09月02日来源:www.gzhf.org


嘉林评注:本文属一家之言,对社会上诸多读经、国学班使用或推崇《弟子规》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分析了《弟子规》的缺陷和危害。我们应当明确:在汉服宣传活动和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弟子规》;国学经典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如仅停留于《弟子规》这种低级入门并带有思想缺陷的作品之上,则不免有叶公好龙之嫌。


《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


李山


《教育家》2016年17期


2016年全民阅读日之际,某地千名中小学生身着汉服诵读《弟子规》的场面颇为壮观。传承国学文化,建设书香社会,我们今天该如何阅读?对于《弟子规》这样如今很走红的读物,我们要不要读?又该怎样读?看看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如何说——


近年来,《弟子规》很走红。从朋友那里辗转得到一些小学教师关于引导学生读《弟子规》的“总结报告”,看他们对读《弟子规》“效果显著”的欢喜,心里生出不小的疑惑和一点恐惧,因为《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用《弟子规》这样的“国学”读物塑造小朋友的幼小心灵,是不是会造就一些“小奴才”,或者说在小朋友的美好心灵中种下“小奴才”的根儿?这样一来,“国学”教育还是一个现代教育吗?而且,《弟子规》的利弊,家长都知道么?是他们要的国学教育吗?我看到的相关教师讲自己教《弟子规》经验的一些言论,对《弟子规》是超膜拜的,自然就是对其中的害处,没有给一个明白的分辨。


不是说《弟子规》没有可取的言语,其可取之处还是有的,可这仍不能保证它不是一只“烂果子”。因为它的烂处很关键,很要害。上来就让孩子对父母绝对顺从: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另外还有:“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就是最烂的部分。因为它说来说去,只有一点:孩子要顺从,要对父母服服帖帖;甚至父亲打儿子,儿子还得“无怨”。这就是它所谓的孝道。


《弟子规》式“孝道”的危害


这样“规”出来的“弟子”,能有真孝吗?《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可是,父母若像《弟子规》里那样训教甚至责打孩子,能培养出孩子的真孝吗?恐怕很难,最多只能“规”出些“犬马之养”的后辈。因为真孝,《礼记》说得很明白,是要有“深爱”的。然而,这样的“深爱”靠虎著脸耍威严、拿架子,甚至动手打人,是培育不出来的。


《弟子规》教育孩子“须顺承”,其逻辑是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大人都懂。是不是这样先不说,关键是大人在孩子面前摆一副威严不可忤逆的架子,把孩子弄得跟“避猫鼠”似的,不论大人“教”的对不对,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小孩子人格的不尊重。须知小孩子也是有自己的尊严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这样几句金石之言,是家长和教师应该仔细体会的:“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心不小”就包括小孩的人格和尊严。举个例子,比如能耍威严的西太后,她一辈子自己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又抱养了一个。自己生的同治皇帝,让她教成“不让干什么偏干什么”的乖戾主儿,跑八大胡同,跑死了。至于抱养的那位光绪皇帝,则让她教成性格软弱的主儿,窝囊死了。问题就出在西太后性格太强悍,而且在自己两个孩子跟前耍威严。


家长也会犯错误


也许有人会说,就是咸盐,家长也多吃了几年,会比小孩子在为人处世方面经验多一点。可这事儿也不是板上钉钉。多吃咸盐的家长在做人上固然有了一套,可那一套就好吗?《汉书》记载了一位元陈万年,是大官,有子名咸。陈咸也要出仕了,陈万年教儿子为官之道,磨磨叽叽,车轱辘话来回说。陈咸听了一会儿,车轱辘话成了催眠药,他在那打瞌睡,头撞上了墙,陈万年就骂儿子不听话。陈咸却说:“都听明白了!一晚上说来说去,就俩字:谄媚。”这事是否可以提醒我们做家长的,有必要先检讨一下自己的“三观”?鲁迅先生早就问过:我们是如何做父亲的?笔者以为,现在不是需要教小朋友《弟子规》,而是特别需要有“父母规”之类的东西,教教家长如何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当然有人会说,“三观”之外,家长总在其他事情上知道的多一些吧?未必。文化的传承有“前喻”“并喻”和“后喻”。前喻,是老的教小的。这在古代农耕时代大多如此,活得久,见识就多一点。并喻,就是老的未必就能教小的,因为只是积累互有长短。后喻文化时代,知识更新太快,往往就是小的教老的一些什么了。例如在电脑、网络等方面,我们有些家长不是常常觉得老脑筋不灵光吗?


要学会尊重孩子


说到底,现代的家长,最首要的,是要对孩子的人格加以尊重,之后才可以有健康的爱的调护,才有健康的知识、经验方面的教导和引领。合格的现代家长,绝不能像《弟子规》那样板起面孔,而是要放下“老子”的架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选择,遇到问题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一起成长,这才能把家长真正的爱体现出来。拿架子教训孩子,也可能教育出“孝子”,可那“孝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伤痕累累,又含着多少的委屈呢?爱孩子的家长竟忍如此?健康人格的养育,需要高明的家长和教师,而健康人格的内涵,也包含关爱他人的能力。古人提倡“孝道”,理由之一是“养儿防老”,颇带点儿社会保障意味。


今天,或许不用“养儿防老”,可是来自后辈的关爱,还是老人的需求。要是您在孩子小时就将其人格弄得伤残,弄得拧巴,恐怕最后拧巴的人格,终会反弹到您做父母的身上。这多可怕,又多悲哀!

李山

李山

李山: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代文学文献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担任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诗经研究、古代散文研究等。出版过《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中国文化史》《先秦文化史讲义》及《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西周礼乐的精神建构》等著述。


来源:www.gzhf.org李山《〈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教育家》2016年17期


原标题:《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

沧海一声笑 发表于 2025-7-2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规》的现代教育价值刍议:兼论传统蒙学资源的批判性继承

李山教授指出的《弟子规》存在"关键性缺陷"这一观点,确实值得当代国学教育工作者深思。作为清代李毓秀所著的蒙学读物,《弟子规》在当今社会被部分教育机构奉为"国学经典",这种现象本身就反映了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认知偏差。从专业角度审视,《弟子规》本质上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童蒙养正教材,其思想内涵既不能代表儒家经典的精髓,更不应被视为传统国学的核心文本。

《弟子规》最为人诟病之处,在于它将亲子关系简化为单向度的绝对服从。如"父母责,须顺承"、"谏不入,悦复谏"等条文,确实存在压抑儿童自主意识的危险。这种规训式教育理念,与《论语》中"事父母几谏"(《里仁》)所体现的辩证孝道观形成鲜明对比。孔子强调"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孝经·谏诤章》),可见原始儒家主张的孝道包含理性批判精神,而非盲目顺从。将《弟子规》等同于儒家孝道思想,实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矮化。

当代国学教育若以《弟子规》为主要教材,至少存在三重误区:其一,混淆了蒙学读物与经典著作的层次差异,《弟子规》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本属初级识字教材,其地位远低于《论语》《孟子》等元典;其二,忽视了文本的历史语境,清代强化宗法秩序的教化需求与当代公民教育目标存在本质冲突;其三,简化了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将丰富复杂的儒家伦理简化为机械的行为规条。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特别强调"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正是反对刻板教条的儿童教育方式。

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读者,笔者建议采取以下路径:当以《论语》《孟子》等先秦儒家原典为根本,这些文本展现了儒家思想的原创性与生命力;可辅以《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家教类著作,这些作品往往能结合具体历史情境展现更丰富的伦理智慧;更应重视《诗经》《唐诗三百首》等文学经典的熏陶作用,它们能以审美方式培养健全人格。程颐所言"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近思录》),正道出了传统文化学习的正确态度——既要深入理解,又要保持批判距离。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当代语境中,我们更需要建立一种批判性继承的学术态度。传统蒙学资源如《弟子规》可以作为研究历史教育观念的标本,但若不加辨析地将其作为现代道德教育的范本,则难免产生时代错置的流弊。真正的国学教育,应当引导学生从元典中汲取智慧,培养既尊重传统又能独立思考的现代人格,这才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应有之义。
田覃帖 发表于 2025-7-14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规》的现代教育价值再审视

李山教授对《弟子规》的批评引发了学界对传统蒙学教材现代价值的深入思考。作为一部清代蒙学读物,《弟子规》确实存在时代局限性,但将其简单定性为"烂果子"恐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应当以辩证的态度审视这部作品,既看到其历史局限性,也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合理教育理念。

从文本渊源看,《弟子规》脱胎于《论语·学而》篇,以三字韵语形式系统化儒家行为规范。其核心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日常生活礼仪(如"晨则省,昏则定"),二是道德修养要求(如"凡出言,信为先"),三是尊长孝亲规范。前两类至今仍具教育价值,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三类对绝对服从的强调。这种单向度的伦理要求,确实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平等对话、理性批判精神存在张力。

值得注意的是,《弟子规》产生的清康熙年间,社会结构以宗法制为基础,其教育目标在于培养符合封建伦理的"君子"。而当代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时空错位导致的价值冲突,正是争议的根源所在。若不加辨析地全盘接受,确实可能压抑儿童的主体性和批判思维。

但若因此全盘否定《弟子规》,则未免矫枉过正。其中关于诚信、勤学、慎独等修养要求(如"见人善,即思齐"),仍可作为品德教育的补充材料。关键在于教育者的引导方式——应当通过对话讨论,帮助学童理解规范背后的精神实质,而非机械背诵。

传统经典教育应当遵循"取精用宏"的原则。与其独尊《弟子规》,不如将其纳入更广阔的经典阅读体系,与《论语》《孟子》等元典相互参照。同时可借鉴朱熹《小学》、颜之推《颜氏家训》等多元蒙学资源,避免单一文本的局限。

现代国学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经典选择标准:既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又要契合现代价值观。教育者在推广传统文化时,应当保持学术理性,避免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行为规范绝对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