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6|回覆: 0

[文化反思] 【弟子規】有關鍵性的缺陷

[複製連結]
國學萌 發表於 2016-9-5 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李山【〖弟子規〗有關鍵性的缺陷】,【教育家】2016年17期


2016年09月02日來源:www.gzhf.org


嘉林評註:本文屬一家之言,對社會上諸多讀經、國學班使用或推崇【弟子規】的現象進行了批評,分析了【弟子規】的缺陷和危害。我們應當明確:在漢服宣傳活動和傳統文化推廣活動中應儘量避免使用【弟子規】;國學經典浩如煙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經典如僅停留於【弟子規】這種低級入門並帶有思想缺陷的作品之上,則不免有葉公好龍之嫌。


【弟子規】有關鍵性的缺陷


李山


【教育家】2016年17期


2016年全民閱讀日之際,某地千名中小學生身着漢服誦讀【弟子規】的場面頗為壯觀。傳承國學文化,建設書香社會,我們今天該如何閱讀?對於【弟子規】這樣如今很走紅的讀物,我們要不要讀?又該怎樣讀?看看北京師範大學李山教授如何說——


近年來,【弟子規】很走紅。從朋友那裏輾轉得到一些小學教師關於引導學生讀【弟子規】的『總結報告』,看他們對讀【弟子規】『效果顯著』的歡喜,心裏生出不小的疑惑和一點恐懼,因為【弟子規】有關鍵性的缺陷。【弟子規】有關鍵性的缺陷用【弟子規】這樣的『國學』讀物塑造小朋友的幼小心靈,是不是會造就一些『小奴才』,或者說在小朋友的美好心靈中種下『小奴才』的根兒?這樣一來,『國學』教育還是一個現代教育嗎?而且,【弟子規】的利弊,家長都知道麼?是他們要的國學教育嗎?我看到的相關教師講自己教【弟子規】經驗的一些言論,對【弟子規】是超膜拜的,自然就是對其中的害處,沒有給一個明白的分辨。


不是說【弟子規】沒有可取的言語,其可取之處還是有的,可這仍不能保證它不是一隻『爛果子』。因為它的爛處很關鍵,很要害。上來就讓孩子對父母絕對順從: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另外還有:『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就是最爛的部分。因為它說來說去,只有一點:孩子要順從,要對父母服服帖帖;甚至父親打兒子,兒子還得『無怨』。這就是它所謂的孝道。


【弟子規】式『孝道』的危害


這樣『規』出來的『弟子』,能有真孝嗎?【禮記•祭義】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可是,父母若像【弟子規】裏那樣訓教甚至責打孩子,能培養出孩子的真孝嗎?恐怕很難,最多只能『規』出些『犬馬之養』的後輩。因為真孝,【禮記】說得很明白,是要有『深愛』的。然而,這樣的『深愛』靠虎著臉耍威嚴、拿架子,甚至動手打人,是培育不出來的。


【弟子規】教育孩子『須順承』,其邏輯是小孩子什麼也不懂,大人都懂。是不是這樣先不說,關鍵是大人在孩子面前擺一副威嚴不可忤逆的架子,把孩子弄得跟『避貓鼠』似的,不論大人『教』的對不對,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對小孩子人格的不尊重。須知小孩子也是有自己的尊嚴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這樣幾句金石之言,是家長和教師應該仔細體會的:『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心不小』就包括小孩的人格和尊嚴。舉個例子,比如能耍威嚴的西太后,她一輩子自己生了一個兒子,後來又抱養了一個。自己生的同治皇帝,讓她教成『不讓幹什麼偏幹什麼』的乖戾主兒,跑八大胡同,跑死了。至於抱養的那位光緒皇帝,則讓她教成性格軟弱的主兒,窩囊死了。問題就出在西太后性格太強悍,而且在自己兩個孩子跟前耍威嚴。


家長也會犯錯誤


也許有人會說,就是咸鹽,家長也多吃了幾年,會比小孩子在為人處世方面經驗多一點。可這事兒也不是板上釘釘。多吃咸鹽的家長在做人上固然有了一套,可那一套就好嗎?【漢書】記載了一位元陳萬年,是大官,有子名咸。陳咸也要出仕了,陳萬年教兒子為官之道,磨磨嘰嘰,車軲轆話來回說。陳咸聽了一會兒,車軲轆話成了催眠藥,他在那打瞌睡,頭撞上了牆,陳萬年就罵兒子不聽話。陳咸卻說:『都聽明白了!一晚上說來說去,就倆字:諂媚。』這事是否可以提醒我們做家長的,有必要先檢討一下自己的『三觀』?魯迅先生早就問過:我們是如何做父親的?筆者以為,現在不是需要教小朋友【弟子規】,而是特別需要有『父母規』之類的東西,教教家長如何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當然有人會說,『三觀』之外,家長總在其他事情上知道的多一些吧?未必。文化的傳承有『前喻』『並喻』和『後喻』。前喻,是老的教小的。這在古代農耕時代大多如此,活得久,見識就多一點。並喻,就是老的未必就能教小的,因為只是積累互有長短。後喻文化時代,知識更新太快,往往就是小的教老的一些什麼了。例如在電腦、網絡等方面,我們有些家長不是常常覺得老腦筋不靈光嗎?


要學會尊重孩子


說到底,現代的家長,最首要的,是要對孩子的人格加以尊重,之後才可以有健康的愛的調護,才有健康的知識、經驗方面的教導和引領。合格的現代家長,絕不能像【弟子規】那樣板起面孔,而是要放下『老子』的架子,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選擇,遇到問題平等地與孩子溝通交流,與孩子一起面對問題,一起成長,這才能把家長真正的愛體現出來。拿架子教訓孩子,也可能教育出『孝子』,可那『孝子』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的傷痕累累,又含着多少的委屈呢?愛孩子的家長竟忍如此?健康人格的養育,需要高明的家長和教師,而健康人格的內涵,也包含關愛他人的能力。古人提倡『孝道』,理由之一是『養兒防老』,頗帶點兒社會保障意味。


今天,或許不用『養兒防老』,可是來自後輩的關愛,還是老人的需求。要是您在孩子小時就將其人格弄得傷殘,弄得擰巴,恐怕最後擰巴的人格,終會反彈到您做父母的身上。這多可怕,又多悲哀!

李山

李山

李山: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古代文學文獻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擔任課程主要有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文化史、詩經研究、古代散文研究等。出版過【詩經的文化精神】【詩經析讀】【中國文化史】【先秦文化史講義】及【孔子——永不妥協的大生命】【西周禮樂的精神建構】等著述。


來源:www.gzhf.org李山【〖弟子規〗有關鍵性的缺陷】,【教育家】2016年17期


原標題:【弟子規】有關鍵性的缺陷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7-2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弟子規】的現代教育價值芻議:兼論傳統蒙學資源的批判性繼承

李山教授指出的【弟子規】存在"關鍵性缺陷"這一觀點,確實值得當代國學教育工作者深思。作為清代李毓秀所著的蒙學讀物,【弟子規】在當今社會被部分教育機構奉為"國學經典",這種現象本身就反映了傳統文化傳承中的認知偏差。從專業角度審視,【弟子規】本質上屬於特定歷史時期的童蒙養正教材,其思想內涵既不能代表儒家經典的精髓,更不應被視為傳統國學的核心文本。

【弟子規】最為人詬病之處,在於它將親子關係簡化為單向度的絕對服從。如"父母責,須順承"、"諫不入,悅復諫"等條文,確實存在壓抑兒童自主意識的危險。這種規訓式教育理念,與【論語】中"事父母幾諫"(【裏仁】)所體現的辯證孝道觀形成鮮明對比。孔子強調"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孝經·諫諍章】),可見原始儒家主張的孝道包含理性批判精神,而非盲目順從。將【弟子規】等同於儒家孝道思想,實為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矮化。

當代國學教育若以【弟子規】為主要教材,至少存在三重誤區:其一,混淆了蒙學讀物與經典著作的層次差異,【弟子規】在傳統教育體系中本屬初級識字教材,其地位遠低於【論語】【孟子】等元典;其二,忽視了文本的歷史語境,清代強化宗法秩序的教化需求與當代公民教育目標存在本質衝突;其三,簡化了傳統文化的多元性,將豐富複雜的儒家倫理簡化為機械的行為規條。王陽明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中特別強調"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正是反對刻板教條的兒童教育方式。

對於希望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現代讀者,筆者建議採取以下路徑:當以【論語】【孟子】等先秦儒家原典為根本,這些文本展現了儒家思想的原創性與生命力;可輔以【朱子家訓】【顏氏家訓】等家教類著作,這些作品往往能結合具體歷史情境展現更豐富的倫理智慧;更應重視【詩經】【唐詩三百首】等文學經典的薰陶作用,它們能以審美方式培養健全人格。程頤所言"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近思錄】),正道出了傳統文化學習的正確態度——既要深入理解,又要保持批判距離。

在傳統文化復興的當代語境中,我們更需要建立一種批判性繼承的學術態度。傳統蒙學資源如【弟子規】可以作為研究歷史教育觀念的標本,但若不加辨析地將其作為現代道德教育的範本,則難免產生時代錯置的流弊。真正的國學教育,應當引導學生從元典中汲取智慧,培養既尊重傳統又能獨立思考的現代人格,這才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應有之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卯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五日子時| 2025/7/9/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