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83|回復: 2

[文化反思] 《弟子規》有關鍵性的缺陷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6-9-5 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李山《〈弟子規〉有關鍵性的缺陷》,《教育家》2016年17期


2016年09月02日來源:www.gzhf.org


嘉林評注:本文屬一家之言,對社會上諸多讀經、國學班使用或推崇《弟子規》的現象進行了批評,分析了《弟子規》的缺陷和危害。我們應當明確:在漢服宣傳活動和傳統文化推廣活動中應儘量避免使用《弟子規》;國學經典浩如煙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經典如僅停留于《弟子規》這種低級入門並帶有思想缺陷的作品之上,則不免有葉公好龍之嫌。


《弟子規》有關鍵性的缺陷


李山


《教育家》2016年17期


2016年全民閱讀日之際,某地千名中小學生身著漢服誦讀《弟子規》的場面頗為壯觀。傳承國學文化,建設書香社會,我們今天該如何閱讀?對於《弟子規》這樣如今很走紅的讀物,我們要不要讀?又該怎樣讀?看看北京師範大學李山教授如何說——


近年來,《弟子規》很走紅。從朋友那裡輾轉得到一些小學教師關於引導學生讀《弟子規》的“總結報告”,看他們對讀《弟子規》“效果顯著”的歡喜,心裡生出不小的疑惑和一點恐懼,因為《弟子規》有關鍵性的缺陷。《弟子規》有關鍵性的缺陷用《弟子規》這樣的“國學”讀物塑造小朋友的幼小心靈,是不是會造就一些“小奴才”,或者說在小朋友的美好心靈中種下“小奴才”的根兒?這樣一來,“國學”教育還是一個現代教育嗎?而且,《弟子規》的利弊,家長都知道麼?是他們要的國學教育嗎?我看到的相關教師講自己教《弟子規》經驗的一些言論,對《弟子規》是超膜拜的,自然就是對其中的害處,沒有給一個明白的分辨。


不是說《弟子規》沒有可取的言語,其可取之處還是有的,可這仍不能保證它不是一隻“爛果子”。因為它的爛處很關鍵,很要害。上來就讓孩子對父母絕對順從: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另外還有:“諫不入,悅複諫。號泣隨,撻無怨。”就是最爛的部分。因為它說來說去,只有一點:孩子要順從,要對父母服服帖帖;甚至父親打兒子,兒子還得“無怨”。這就是它所謂的孝道。


《弟子規》式“孝道”的危害


這樣“規”出來的“弟子”,能有真孝嗎?《禮記•祭義》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可是,父母若像《弟子規》裡那樣訓教甚至責打孩子,能培養出孩子的真孝嗎?恐怕很難,最多只能“規”出些“犬馬之養”的後輩。因為真孝,《禮記》說得很明白,是要有“深愛”的。然而,這樣的“深愛”靠虎著臉耍威嚴、拿架子,甚至動手打人,是培育不出來的。


《弟子規》教育孩子“須順承”,其邏輯是小孩子什麼也不懂,大人都懂。是不是這樣先不說,關鍵是大人在孩子面前擺一副威嚴不可忤逆的架子,把孩子弄得跟“避貓鼠”似的,不論大人“教”的對不對,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對小孩子人格的不尊重。須知小孩子也是有自己的尊嚴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這樣幾句金石之言,是家長和教師應該仔細體會的:“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心不小”就包括小孩的人格和尊嚴。舉個例子,比如能耍威嚴的西太后,她一輩子自己生了一個兒子,後來又抱養了一個。自己生的同治皇帝,讓她教成“不讓幹什麼偏幹什麼”的乖戾主兒,跑八大胡同,跑死了。至於抱養的那位光緒皇帝,則讓她教成性格軟弱的主兒,窩囊死了。問題就出在西太后性格太強悍,而且在自己兩個孩子跟前耍威嚴。


家長也會犯錯誤


也許有人會說,就是咸鹽,家長也多吃了幾年,會比小孩子在為人處世方面經驗多一點。可這事兒也不是板上釘釘。多吃咸鹽的家長在做人上固然有了一套,可那一套就好嗎?《漢書》記載了一位元陳萬年,是大官,有子名鹹。陳鹹也要出仕了,陳萬年教兒子為官之道,磨磨嘰嘰,車軲轆話來回說。陳鹹聽了一會兒,車軲轆話成了催眠藥,他在那打瞌睡,頭撞上了牆,陳萬年就罵兒子不聽話。陳鹹卻說:“都聽明白了!一晚上說來說去,就倆字:諂媚。”這事是否可以提醒我們做家長的,有必要先檢討一下自己的“三觀”?魯迅先生早就問過:我們是如何做父親的?筆者以為,現在不是需要教小朋友《弟子規》,而是特別需要有“父母規”之類的東西,教教家長如何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當然有人會說,“三觀”之外,家長總在其他事情上知道的多一些吧?未必。文化的傳承有“前喻”“並喻”和“後喻”。前喻,是老的教小的。這在古代農耕時代大多如此,活得久,見識就多一點。並喻,就是老的未必就能教小的,因為只是積累互有長短。後喻文化時代,知識更新太快,往往就是小的教老的一些什麼了。例如在電腦、網路等方面,我們有些家長不是常常覺得老腦筋不靈光嗎?


要學會尊重孩子


說到底,現代的家長,最首要的,是要對孩子的人格加以尊重,之後才可以有健康的愛的調護,才有健康的知識、經驗方面的教導和引領。合格的現代家長,絕不能像《弟子規》那樣板起面孔,而是要放下“老子”的架子,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選擇,遇到問題平等地與孩子溝通交流,與孩子一起面對問題,一起成長,這才能把家長真正的愛體現出來。拿架子教訓孩子,也可能教育出“孝子”,可那“孝子”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的傷痕累累,又含著多少的委屈呢?愛孩子的家長竟忍如此?健康人格的養育,需要高明的家長和教師,而健康人格的內涵,也包含關愛他人的能力。古人提倡“孝道”,理由之一是“養兒防老”,頗帶點兒社會保障意味。


今天,或許不用“養兒防老”,可是來自後輩的關愛,還是老人的需求。要是您在孩子小時就將其人格弄得傷殘,弄得擰巴,恐怕最後擰巴的人格,終會反彈到您做父母的身上。這多可怕,又多悲哀!

李山

李山

李山: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古代文學文獻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擔任課程主要有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文化史、詩經研究、古代散文研究等。出版過《詩經的文化精神》《詩經析讀》《中國文化史》《先秦文化史講義》及《孔子——永不妥協的大生命》《西周禮樂的精神建構》等著述。


來源:www.gzhf.org李山《〈弟子規〉有關鍵性的缺陷》,《教育家》2016年17期


原標題:《弟子規》有關鍵性的缺陷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7-2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弟子规》的现代教育价值刍议:兼论传统蒙学资源的批判性继承

李山教授指出的《弟子规》存在"关键性缺陷"这一观点,确实值得当代国学教育工作者深思。作为清代李毓秀所著的蒙学读物,《弟子规》在当今社会被部分教育机构奉为"国学经典",这种现象本身就反映了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认知偏差。从专业角度审视,《弟子规》本质上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童蒙养正教材,其思想内涵既不能代表儒家经典的精髓,更不应被视为传统国学的核心文本。

《弟子规》最为人诟病之处,在于它将亲子关系简化为单向度的绝对服从。如"父母责,须顺承"、"谏不入,悦复谏"等条文,确实存在压抑儿童自主意识的危险。这种规训式教育理念,与《论语》中"事父母几谏"(《里仁》)所体现的辩证孝道观形成鲜明对比。孔子强调"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孝经·谏诤章》),可见原始儒家主张的孝道包含理性批判精神,而非盲目顺从。将《弟子规》等同于儒家孝道思想,实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矮化。

当代国学教育若以《弟子规》为主要教材,至少存在三重误区:其一,混淆了蒙学读物与经典著作的层次差异,《弟子规》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本属初级识字教材,其地位远低于《论语》《孟子》等元典;其二,忽视了文本的历史语境,清代强化宗法秩序的教化需求与当代公民教育目标存在本质冲突;其三,简化了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将丰富复杂的儒家伦理简化为机械的行为规条。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特别强调"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正是反对刻板教条的儿童教育方式。

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读者,笔者建议采取以下路径:当以《论语》《孟子》等先秦儒家原典为根本,这些文本展现了儒家思想的原创性与生命力;可辅以《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家教类著作,这些作品往往能结合具体历史情境展现更丰富的伦理智慧;更应重视《诗经》《唐诗三百首》等文学经典的熏陶作用,它们能以审美方式培养健全人格。程颐所言"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近思录》),正道出了传统文化学习的正确态度——既要深入理解,又要保持批判距离。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当代语境中,我们更需要建立一种批判性继承的学术态度。传统蒙学资源如《弟子规》可以作为研究历史教育观念的标本,但若不加辨析地将其作为现代道德教育的范本,则难免产生时代错置的流弊。真正的国学教育,应当引导学生从元典中汲取智慧,培养既尊重传统又能独立思考的现代人格,这才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应有之义。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7-14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弟子规》的现代教育价值再审视

李山教授对《弟子规》的批评引发了学界对传统蒙学教材现代价值的深入思考。作为一部清代蒙学读物,《弟子规》确实存在时代局限性,但将其简单定性为"烂果子"恐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应当以辩证的态度审视这部作品,既看到其历史局限性,也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合理教育理念。

从文本渊源看,《弟子规》脱胎于《论语·学而》篇,以三字韵语形式系统化儒家行为规范。其核心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日常生活礼仪(如"晨则省,昏则定"),二是道德修养要求(如"凡出言,信为先"),三是尊长孝亲规范。前两类至今仍具教育价值,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三类对绝对服从的强调。这种单向度的伦理要求,确实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平等对话、理性批判精神存在张力。

值得注意的是,《弟子规》产生的清康熙年间,社会结构以宗法制为基础,其教育目标在于培养符合封建伦理的"君子"。而当代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时空错位导致的价值冲突,正是争议的根源所在。若不加辨析地全盘接受,确实可能压抑儿童的主体性和批判思维。

但若因此全盘否定《弟子规》,则未免矫枉过正。其中关于诚信、勤学、慎独等修养要求(如"见人善,即思齐"),仍可作为品德教育的补充材料。关键在于教育者的引导方式——应当通过对话讨论,帮助学童理解规范背后的精神实质,而非机械背诵。

传统经典教育应当遵循"取精用宏"的原则。与其独尊《弟子规》,不如将其纳入更广阔的经典阅读体系,与《论语》《孟子》等元典相互参照。同时可借鉴朱熹《小学》、颜之推《颜氏家训》等多元蒙学资源,避免单一文本的局限。

现代国学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经典选择标准:既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又要契合现代价值观。教育者在推广传统文化时,应当保持学术理性,避免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行为规范绝对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