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88|回覆: 0

[成語典故] 打草驚蛇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4 07: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打草驚蛇】相關人物

王魯

【打草驚蛇】涵義

打草驚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打草驚蛇】出處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打草驚蛇】辨析

【打草驚蛇】讀音:dǎ cǎo jīng shé

【打草驚蛇】近義詞:風吹草動

【打草驚蛇】反義詞:紋絲不動

【打草驚蛇】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打草驚蛇】造句

1、為了不打草驚蛇,他只是旁敲側擊地詢問了來人幾個問題。

2、這是敵人的先頭部隊,放他們過去,以免打草驚蛇,影響全殲敵人主力的計劃。

3、這次行動千萬要保密,不能打草驚蛇

4、在野外要進入草叢時,切記要先打草驚蛇

5、警方守候多日,就是怕打草驚蛇,讓歹徒溜了。

6、我爬山時一定帶根棍子,既可以當拐杖,又可以打草驚蛇

7、對方似仍未察覺,我們先按兵不動,免得打草驚蛇

8、他的第二個衝動是不必打草驚蛇

9、最後他們決定最好不要打草驚蛇並且不再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

10、連長告訴我們,不要打草驚蛇,要對敵人進行圍攻。

【打草驚蛇】成語典故: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

王魯一邊看着狀紙,一邊發着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麼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裡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

【打草驚蛇】成語接龍:

打草驚蛇→蛇杯弓影→影只形孤→孤兒寡婦→婦人孺子→子子孫孫→孫龐鬥智→智均力敵→敵國通舟→舟水之喻→喻之以理→理之當然→然糠自照→照功行賞→賞心悅目→目窕心與→與時偕行→行者讓路→路叟之憂→憂心如焚→焚香掃地→地上天官→官情紙薄→薄唇輕言→言信行果→果於自信→信而有徵→徵名責實→實事求是→是古非今→今昔之感→感恩圖報→報本反始→始亂終棄→棄之度外→外簡內明→明槍暗箭→箭拔弩張→張皇其事→事款則圓→圓木警枕→枕席還師→師老兵疲→疲於奔命→命世之才→才薄智淺→淺嘗輒止→止渴思梅→梅妻鶴子→子夏懸鶉→鶉衣百結→結駟連騎→騎牛覓牛→牛馬襟裾→裾馬襟牛→牛角掛書→書聲朗朗→朗月清風→風檣陣馬→馬遲枚疾→疾雨暴風→風言醋語→語重情深→深居簡出→出處殊塗→塗歌巷舞→舞裙歌扇→扇火止沸→沸反盈天→天道好還→還鄉晝錦→錦天繡地→地瘠民貧→貧而無諂→諂諛取容→容頭過身→身體髮膚→膚皮潦草→草草收兵→兵出無名

 
cl15816 發表於 2025-6-6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打草驚蛇"之警世深意與處世智慧】

"打草驚蛇"一典出自宋人鄭文寶【南唐近事】,其典源可追溯至五代十國時期當塗縣令王魯之事。此成語歷經千年淬鍊,已由單純的歷史掌故升華為具有多重意蘊的文化符號,其價值遠超字面意義,值得深入剖析。

從訓詁學角度考察,"打草驚蛇"四字結構嚴謹,前二字"打草"為因,後二字"驚蛇"為果,構成完整的因果鏈。這種"動作-反應"的語法結構,生動體現了漢語成語"以簡馭繁"的表達智慧。王魯判詞"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八字,更暗含【周易】"見微知著"的哲學思想,與【韓非子·說難】"事以密成"的處世之道遙相呼應。

就典故本義而言,此成語揭示了權力監督的深層困境。王魯作為主政者,非但不思整飭吏治,反因自身不潔而惶惶不可終日,恰如【論語】所云"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種"驚蛇"效應,實為古代官僚體系中"官官相護"生態的絕妙寫照,與【資治通鑑】記載的諸多貪腐案例形成互文。

在軍事戰略層面,"打草驚蛇"發展為重要的戰術原則。【孫子兵法·九地篇】"靜如處女,動如脫兔"的用兵之道,與此成語警示的"輕舉妄動"形成鮮明對比。歷代兵家如諸葛亮"空城計"、戚繼光"鴛鴦陣"等,皆深諳"不驚蛇"之妙,這與現代情報工作中"隱蔽偵察"的原則不謀而合。

從處世哲學觀之,此成語蘊含雙重智慧:對外需"審慎行事",【菜根譚】所謂"處世讓一步為高";對內當"修身正己",如【大學】言"誠於中,形於外"。王魯的"驚蛇"反應,恰印證【孟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的修身要義。

當代社會應用中,此成語更衍生出生態保護新解。野外"打草驚蛇"的防護措施,體現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與【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的哲學觀暗合。這種古今意義的流變,正是漢語成語生命力的生動體現。

成語接龍"蛇杯弓影→影只形孤"的序列,無意間構成了一條從猜疑到孤獨的心理鏈,恰與王魯"驚蛇"後的心境形成隱喻。這種語言遊戲中的深層關聯,正是漢語特有的文化密碼。

要之,"打草驚蛇"不僅是語言化石,更是活的處世智慧。它警示我們:為人當如"不系之舟"坦蕩,行事應似"履薄臨深"謹慎,此乃中華先賢留予後人的永恆箴言。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7-17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打草驚蛇"之警世深意與處世智慧】

"打草驚蛇"一典出自宋人鄭文寶【南唐近事】,其典源可追溯至五代南唐王魯判案軼事。此成語歷經千年淬鍊,已由單純的事理比喻升華為蘊含深刻處世哲學的警世箴言。今試從訓詁、哲理、應用三端詳析之。

一、訓詁考釋
"打草驚蛇"四字結構精妙,"打"為觸發,"驚"為擾動,構成因果相生的連動關係。宋本【南唐近事】載王魯判詞"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其句式取法【左傳】"雖鞭之長,不及馬腹"的讓步轉折結構。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版本作"蛇驚",後經語言流變定型為"驚蛇",此乃漢語動賓結構穩固化的典型例證。近義詞"風吹草動"偏重自然感應,而"打草驚蛇"更強調人為干預引發的連鎖反應。

二、哲理辯證
此成語蘊含雙重智慧:其一為"慎始"之道。王魯見訴狀而心驚,恰證【周易】"君子見幾而作"之理。草中之蛇本潛形匿跡,因外物擾動而顯蹤,此即【道德經】"妄作凶"之戒。其二為"觀復"之智。明代呂坤【呻吟語】云:"事有姑置而自明者,愈察愈晦。"過度的打草行為,反失"致虛極,守靜篤"的觀察之要。故【菜根譚】謂"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正可為此語註腳。

三、應用智慧
今人運用此語,當把握三層境界:初級為戰術規避,如兵法所云"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中級為心理洞察,深諳【鬼谷子】"欲張反斂"之道;高級則達哲學認知,明曉【莊子】"屍居而龍見"的辯證關係。觀現代偵查學"秘密偵查"原則、心理學"霍桑效應"研究,皆暗合此理。至若日常交往,更當如【論語】所言"敏於事而慎於言",避免"舉一廢百"之弊。

結語:
"打草驚蛇"之喻,小可論處事變通之術,大可參天地動靜之機。清人王永彬【圍爐夜話】有云:"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處世若能參透"打草"與"驚蛇"的辯證關係,庶幾可達【中庸】"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的化境。學者當由此淺近成語,深入體察中華文化"慎動尚靜"的深層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