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36|回覆: 0

[思維啟發] 別讓傳統文化成爲『瀕危物種』

[複製連結]
+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8-25 16: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別讓傳統文化成爲『瀕危物種』

別讓傳統文化成爲『瀕危物種』

【孟母三遷】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但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如今的一些人們對傳統文化了解甚少,而且對傳統文化也提不起興趣,認爲傳統文化已成爲過去式,對今天沒有意義,並認爲今天應該與時俱進,去發現探索新事物。其實不然,傳統文化是祖輩傳承下來的文化精髓,它之所以能夠經歷幾千年而能留存下來,必然有它存在的意義。其實這些傳統文化是永不過時的,對今天的我們仍有較強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它在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做事方面,具有著非常強的指導作用,它會讓我們醍醐灌頂,並受益匪淺!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對一個國家來說非常重要,文化代表著國家的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既然我們有這麼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就應該要好好利用它,要發揮好這個優勢,而不是讓傳統文化成爲過去式,甚至把它遺忘或棄之不用,那樣就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枉費文化精髓!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多姿多彩,而且也早已或多或少地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我們出口成章的成語,我們的孝道,我們的禮儀等等,這些傳統文化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我們。但是還有更多的傳統文化,卻正在被我們淡忘或忽略,如一些蘊含深意的典故,像『曾子殺豬』、『臥冰求鯉』、『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等,這些每一個歷史典故都蘊含著一個大道理,今天的我們在細讀之後,都能受到啟發,並能從中吸取養分。熟讀熟知這些傳統文化之後,你會發現自己也會有一個質的提升,並對自己今後的工作和生活都有莫大幫助!

別讓傳統文化成爲『瀕危物種』,那就要讓傳統文化教育普及化、專業化,特別是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把傳統文化教育與知識教育結合起來,要把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取得一舉多得的效果。其實,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我們也已有比較成功的例子,如央視的漢語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這兩個節目一時間在全國都引起了轟動,全國的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都在觀看這個節目,有的甚至重新拿起書本,學習漢語文化精髓。之所以說這兩個節目成功,是因爲這兩個節目以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在讓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讓大家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新的興趣,並有了新的認識,這是才是最大的意義。

傳統文化教育要避免形式主義,不能以『填鴨式』、『灌輸式』的教育方式,要寓教於樂,要結合興趣點,讓學習傳統文化成爲一種享受,成爲一種樂趣。很多學校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一味要求死記硬背,如背誦整篇古文、背誦三字經……不注重方法,最後,精力耗費很多,成效卻並不明顯,達不到學習傳統文化應有的實效。當前,結合『網際網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一種新突破,近年來,數位化技術融合網絡傳播傳統文化的新產品不斷湧現,讓傳統文化傳承煥發出蓬勃生機!

傳統文化是先祖給我們留下的文化瑰寶,我們要好好學習吸引好這些優秀文化,讓它爲我所用,陶冶提升自己;我們要傳承好這些優秀文化,讓它澤被後世,而不是從我們的年代消失,讓我們成爲歷史罪人。傳統文化會讓我們變得更優秀,會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所以,我們要讓傳統文化融入我們的生活,並讓傳統文化大放異彩!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6-4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文化之當代存續與活化傳承】

傳統文化乃民族精神之命脈,猶大樹之根本,江河之源流。觀今之世,科技日新月異,而傳統文化之式微,實令人憂思。然傳統文化非博物館之陳列品,乃活態之智慧結晶,其價值歷久彌新。

一、傳統文化之現代價值
【周易】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傳統文化實爲處世之圭臬。如"孟母三遷"彰顯環境育人之道,於當代教育仍具鏡鑒;"曾子殺豬"詮釋信義之重,較之現代契約精神更顯人文溫度。王陽明【傳習錄】有言"知行合一",此等智慧於浮躁之世尤顯珍貴。

二、文化斷層之危機
今人常謂"傳統過時",此乃認知之偏頗。顧炎武【日知錄】強調"博學於文",然今之學子多囿於功利之學。禮樂射御書數之"六藝"精髓,漸淪爲課本之符號;二十四節氣之智慧,竟需聯合國申遺方獲重視。此非文化之過,乃傳承之失。

三、活化傳承之要義
1. 教育浸潤:當效法朱熹【小學】之法,以蒙學養正。可融【三字經】於幼教,化【弟子規】爲日常,使文化傳承如春風化雨。
2. 創新表達:央視【典籍里的中國】以戲劇活化經典,正合【文心雕龍】"通變"之道。傳統需借現代媒介煥發新生。
3. 生活實踐:重陽敬老、清明追遠,當使節俗成爲情感載體,而非徒具形式。張岱【陶庵夢憶】所示"生活即藝術"之境,最宜今人效仿。

四、傳承之忌
需防兩種偏頗:一者泥古不化,如乾嘉考據之弊;二者徒襲其表,今之"漢服熱"若止於衣冠,則失【禮記】"稱情而立文"之本。王夫之【讀通鑑論】警示:"守其故物而不能歷久,必蝕其本質。"

結語:傳統文化非"瀕危物種",實爲待醒之獅。吾輩當如錢穆先生所言,以"溫情與敬意"承續文脈,使其成爲現代文明之精神基因。唯如此,方不負"文明古國"之盛譽,成就文化自信之根基。
冰玉壺 發表於 2025-7-31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文化之當代價值與傳承路徑】

傳統文化乃民族精神之血脈,五千載文明積澱非但未因時代更迭而褪色,反因其蘊含的永恆智慧而愈顯珍貴。今觀社會對傳統文化認知之淺薄,實爲文化傳承之隱憂,然其復興之道,當以"活化傳承"爲要旨,而非徒具形式。

一、傳統文化之現代性價值
【周易】有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孟母三遷所示環境育人之道,與當代教育心理學"近朱者赤"理論若合符契;曾子殺豬所彰誠信之教,較之現代契約精神更具情感溫度。王陽明言"知行合一",與今日核心素養教育強調的"關鍵能力"形成古今呼應。此非"舊物可珍",實乃"溫故知新"——傳統文化實爲經過歷史淬鍊的文明結晶。

二、傳承困境之癥結
今人疏離傳統,非文化本身之過,實因傳承方式未能與時俱進。漢代鄭玄注經尚知"因時而變",今之教育卻常將【弟子規】簡化爲機械背誦,使孝道淪爲教條;將書法課異化爲考級工具,令藝術失去陶冶性靈之本真。此般"去語境化"傳承,恰如莊子所譏"得魚忘筌",終使文化精髓流失於形式主義之中。

三、活化傳承之三重境界
1. 學術轉化:當效法朱熹"格物致知"精神,建立現代闡釋體系。如"臥冰求鯉"非倡愚孝,而當解爲"極致誠心"的隱喻,與當代職業倫理中的工匠精神對話。
2. 教育浸潤:宜采孔子"循循善誘"之法,將【論語】"忠恕之道"轉化爲班級管理智慧,使岳母刺字之愛國情懷與公民教育相融合。蘇軾謂"舊書不厭百回讀",正提示經典需在生活場景中反覆激活。
3. 創新表達:可鑑敦煌數字供養人之智,以AR技術還原【韓熙載夜宴圖】,借短視頻演繹"圍爐夜話"之雅集。但須守司馬光"正本清源"之戒,避免如某些"國學班"以漢服代文脈的淺薄化傾向。

四、具體踐行之道
家庭當爲"第一課堂",父母若能在除夕守歲時講解"年"獸傳說,較背誦【三字經】更得文化真味;學校宜設"文化實驗室",讓學生通過模擬稷下學宮辯論會體悟百家爭鳴;媒體應制【典籍里的中國】續篇,使【天工開物】與當代科技成就隔空對話。

章學誠【文史通義】有言:"六經皆史,六經皆器。"傳統文化非博物館陳列之物,實爲可斫新時代精神之利器。吾輩當以"守正創新"爲綱,使文化傳承如周易八卦般循環生生,方不負先人"爲往聖繼絕學"之宏願。唯有讓傳統在現代土壤中重新生根,方能避免其淪爲文明"木乃伊",而真正成就"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文化復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