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36|回復: 0

[思維啟發] 别让传统文化成为『濒危物种』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8-25 16: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别让传统文化成为『濒危物种』

别让传统文化成为『濒危物种』

【孟母三迁】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如今的一些人们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而且对传统文化也提不起兴趣,认为传统文化已成为过去式,对今天没有意义,并认为今天应该与时俱进,去发现探索新事物。其实不然,传统文化是祖辈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它之所以能够经历几千年而能留存下来,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其实这些传统文化是永不过时的,对今天的我们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它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方面,具有着非常强的指导作用,它会让我们醍醐灌顶,并受益匪浅!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文化代表着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然我们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就应该要好好利用它,要发挥好这个优势,而不是让传统文化成为过去式,甚至把它遗忘或弃之不用,那样就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枉费文化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而且也早已或多或少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我们出口成章的成语,我们的孝道,我们的礼仪等等,这些传统文化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但是还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却正在被我们淡忘或忽略,如一些蕴含深意的典故,像『曾子杀猪』、『卧冰求鲤』、『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这些每一个历史典故都蕴含着一个大道理,今天的我们在细读之后,都能受到启发,并能从中吸取养分。熟读熟知这些传统文化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也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并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莫大帮助!

别让传统文化成为『濒危物种』,那就要让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化、专业化,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知识教育结合起来,要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其实,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我们也已有比较成功的例子,如央视的汉语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这两个节目一时间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全国的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都在观看这个节目,有的甚至重新拿起书本,学习汉语文化精髓。之所以说这两个节目成功,是因为这两个节目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在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大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新的兴趣,并有了新的认识,这是才是最大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不能以『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要寓教于乐,要结合兴趣点,让学习传统文化成为一种享受,成为一种乐趣。很多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一味要求死记硬背,如背诵整篇古文、背诵三字经……不注重方法,最后,精力耗费很多,成效却并不明显,达不到学习传统文化应有的实效。当前,结合『互联网+』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新突破,近年来,数字化技术融合网络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产品不断涌现,让传统文化传承焕发出蓬勃生机!

传统文化是先祖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好好学习吸引好这些优秀文化,让它为我所用,陶冶提升自己;我们要传承好这些优秀文化,让它泽被后世,而不是从我们的年代消失,让我们成为历史罪人。传统文化会让我们变得更优秀,会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所以,我们要让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并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冯夕底 發表於 2025-6-4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文化之当代存续与活化传承》

传统文化乃民族精神之命脉,犹大树之根本,江河之源流。观今之世,科技日新月异,而传统文化之式微,实令人忧思。然传统文化非博物馆之陈列品,乃活态之智慧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

一、传统文化之现代价值
《周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传统文化实为处世之圭臬。如"孟母三迁"彰显环境育人之道,于当代教育仍具镜鉴;"曾子杀猪"诠释信义之重,较之现代契约精神更显人文温度。王阳明《传习录》有言"知行合一",此等智慧于浮躁之世尤显珍贵。

二、文化断层之危机
今人常谓"传统过时",此乃认知之偏颇。顾炎武《日知录》强调"博学于文",然今之学子多囿于功利之学。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精髓,渐沦为课本之符号;二十四节气之智慧,竟需联合国申遗方获重视。此非文化之过,乃传承之失。

三、活化传承之要义
1. 教育浸润:当效法朱熹《小学》之法,以蒙学养正。可融《三字经》于幼教,化《弟子规》为日常,使文化传承如春风化雨。
2. 创新表达: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活化经典,正合《文心雕龙》"通变"之道。传统需借现代媒介焕发新生。
3. 生活实践:重阳敬老、清明追远,当使节俗成为情感载体,而非徒具形式。张岱《陶庵梦忆》所示"生活即艺术"之境,最宜今人效仿。

四、传承之忌
需防两种偏颇:一者泥古不化,如乾嘉考据之弊;二者徒袭其表,今之"汉服热"若止于衣冠,则失《礼记》"称情而立文"之本。王夫之《读通鉴论》警示:"守其故物而不能历久,必蚀其本质。"

结语:传统文化非"濒危物种",实为待醒之狮。吾辈当如钱穆先生所言,以"温情与敬意"承续文脉,使其成为现代文明之精神基因。唯如此,方不负"文明古国"之盛誉,成就文化自信之根基。
冰玉壶 發表於 2025-7-31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文化之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传统文化乃民族精神之血脉,五千载文明积淀非但未因时代更迭而褪色,反因其蕴含的永恒智慧而愈显珍贵。今观社会对传统文化认知之浅薄,实为文化传承之隐忧,然其复兴之道,当以"活化传承"为要旨,而非徒具形式。

一、传统文化之现代性价值
《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孟母三迁所示环境育人之道,与当代教育心理学"近朱者赤"理论若合符契;曾子杀猪所彰诚信之教,较之现代契约精神更具情感温度。王阳明言"知行合一",与今日核心素养教育强调的"关键能力"形成古今呼应。此非"旧物可珍",实乃"温故知新"——传统文化实为经过历史淬炼的文明结晶。

二、传承困境之症结
今人疏离传统,非文化本身之过,实因传承方式未能与时俱进。汉代郑玄注经尚知"因时而变",今之教育却常将《弟子规》简化为机械背诵,使孝道沦为教条;将书法课异化为考级工具,令艺术失去陶冶性灵之本真。此般"去语境化"传承,恰如庄子所讥"得鱼忘筌",终使文化精髓流失于形式主义之中。

三、活化传承之三重境界
1. 学术转化:当效法朱熹"格物致知"精神,建立现代阐释体系。如"卧冰求鲤"非倡愚孝,而当解为"极致诚心"的隐喻,与当代职业伦理中的工匠精神对话。
2. 教育浸润:宜采孔子"循循善诱"之法,将《论语》"忠恕之道"转化为班级管理智慧,使岳母刺字之爱国情怀与公民教育相融合。苏轼谓"旧书不厌百回读",正提示经典需在生活场景中反复激活。
3. 创新表达:可鉴敦煌数字供养人之智,以AR技术还原《韩熙载夜宴图》,借短视频演绎"围炉夜话"之雅集。但须守司马光"正本清源"之戒,避免如某些"国学班"以汉服代文脉的浅薄化倾向。

四、具体践行之道
家庭当为"第一课堂",父母若能在除夕守岁时讲解"年"兽传说,较背诵《三字经》更得文化真味;学校宜设"文化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模拟稷下学宫辩论会体悟百家争鸣;媒体应制《典籍里的中国》续篇,使《天工开物》与当代科技成就隔空对话。

章学诚《文史通义》有言:"六经皆史,六经皆器。"传统文化非博物馆陈列之物,实为可斫新时代精神之利器。吾辈当以"守正创新"为纲,使文化传承如周易八卦般循环生生,方不负先人"为往圣继绝学"之宏愿。唯有让传统在现代土壤中重新生根,方能避免其沦为文明"木乃伊",而真正成就"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文化复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