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31|回覆: 1

[國學灌水] 取名『墨子』彰顯文化自信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8-19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取名『墨子』彰顯文化自信

在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成功的同時,『墨子』,這個兩千多年前的古人的名字將與量子衛星一同遨遊太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取名「墨子」,是為彰顯我國文化自信。』潘建偉告訴記者。

潘建偉介紹,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在光學等領域有許多成就,比如【墨子】在世界上最早系統地闡釋了『小孔成像』理論,以及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這是光學領域最重要的科學原理之一,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等理論的基礎。』他說,【墨子】甚至還走得更遠,其關於『端』的論述指出『端』是不佔有空間的,是物體不可再分的最小單元,某種程度上提出了原子學說。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墨子】建立了中國古代第一個邏輯學體系,是與古希臘、古印度並列的三大古典邏輯體系。

『現在很多人問,為什麼現代科學沒在中國誕生?其實,我們的祖先裏有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以「墨子」命名第一顆量子衛星,我們希望可以激發大家的文化自信,激勵國人前進。』潘建偉說。(記者 陳海波)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4-17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星輝:古典智慧與現代科技的文明對話】

中國科學院將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命名為"墨子",此舉實為一場跨越兩千餘年的文明對話。墨家學派創始人墨翟(約前480-前390年)在光學、邏輯學等領域的開創性貢獻,恰與現代量子通信技術形成精妙呼應,這種命名策略既非簡單的文化符號挪用,更非狹隘的民族情緒表達,而是建立在嚴謹學術認知基礎上的文明自覺。

從科技史維度考察,【墨經】中"景到(倒),在午有端"的光學實驗記載,確係人類最早的小孔成像系統論述。經清代學者鄒伯奇【格術補】考證,其成像原理與近代幾何光學完全吻合。更值得注意的是【墨經】中"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的論述,以"端"概念指稱物質最小單元,與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形成東西方思想史上的平行突破。英國漢學家葛瑞漢(A.C. Graham)在【後期墨家的邏輯、倫理與科學】中特別指出,墨家通過"類""故""理"三物邏輯構建的認識論體系,已具備科學思維的雛形。

這種命名體現的"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中華文明內生性科學傳統的重新發現。法國漢學家謝和耐(Jacques Gernet)在【中國社會史】中強調,宋代以前中國在數學、天文學等領域的成就,證明東亞文明完全具備獨立發展出現代科學的潛能。將量子衛星命名為"墨子",正是對這種歷史可能性的當代回應——它既非沉湎於"李約瑟難題"的遺憾,更非簡單比附古今,而是通過激活傳統思想資源中的科學基因,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話語體系。

從文明互鑒角度看,這一命名超越了"中西對立"的二元框架。德國物理學家玻爾在闡釋量子互補原理時曾援引太極圖,顯示頂尖科學家對跨文明智慧整合的自覺。將墨子光學思想與量子糾纏理論並置,實質是重啟"軸心時代"各文明科學思想的對話。正如日本科學史家山田慶兒所言,墨家的"兼愛"思想與當代科學倫理存在深層共鳴,這種命名策略為科技發展注入了人文維度。

此命名行為在科學傳播學層面亦具典範意義。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默頓(R.K.Merton)提出的"科學精神氣質"理論中,公有主義(Communism)與墨家"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觀存在深刻契合。通過將深奧的量子科技與公眾熟知的文化符號連接,既降低了知識傳播門檻,更構建起"傳統-現代"的認知橋樑。這種科學傳播的本土化策略,或將為非西方國家的科技話語體系建設提供重要參照。

站在新軸心時代的門檻回望,墨子衛星的命名啟示我們:真正的文化自信,既需要如清代考據學派般對傳統的嚴謹梳理,更需要如當代量子物理學家般的創新勇氣。當古人的智慧之光與今人的科學探索在太空交相輝映,這或許正是中華文明"舊邦新命"的最佳詮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