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71|回覆: 3

[中醫針灸] 夏昌舜:你還在迷信艾灸嗎?艾灸誤區幾人知

[複製連結]
國學萌 發表於 2016-7-31 10: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你還在迷信艾灸嗎?艾灸誤區幾人知

9.webp (1).jpg

艾灸灸法又名灸療。它使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體表的腧穴或疼痛處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然而今時今日,艾灸已經走入了極大的誤區,在本不適宜的南方大行其道,在本不適宜的夏季廣泛使用,並且宣傳艾灸治百病,實則自誤誤人,害人不淺。


灸的適應症,起初主要是用於治療寒症的。 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註:『火艾燒的,謂之灸焫』,用這種燒灼療法治療『藏寒生滿病』是頗有療效的,以後逐漸發展為治療全身不同性質的多種疾病。

10.webp.jpg

艾灸是火熱療,適應地方為北方極寒地區!適應症為寒阻經絡!肌肉麻木!疼痛,適應季節為秋冬季!在南方的夏季用艾會傷人陽氣!損人津液!久之則致重病!如肺痿!皮痹等!


冬病夏治沒有錯,在外在表的寒到夏天不用空調自然就好了,如好不了也不是用艾灸治療,而是用微針,在內在裏的寒則要內服祛邪補正的中藥!南方的夏天火旺,先傷人陽氣再傷人津液,如用艾灸豈不更傷,所以治病不可逆天時,當今時下,人們不讀經書!不明道理,無論是誰說或寫的都信,從不去問究竟!以盲導盲!致使美好年代!人人 不美!豐衣足食的年代個個生病!皆是偽知識所害!我輩修行人士不可知而不言,願我中華!人人讀經,個個懂理!願我華夏人士,在美好時代有大美人生!


望有緣見到此文者停止錯誤做法!免積不良因果!


來源:漢醫大講堂 原標題:你還在迷信艾灸嗎?艾灸誤區幾人知

大胃王揚州 發表於 2021-10-9 21: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夏天用的話,天時地利人和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21-10-9 22: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大胃王揚州 發表於 2021-10-9 21:55
夏天用的話,天時地利人和

怎麼說?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4-7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艾灸施用之道與當世流弊辨正】

夏君昌舜【艾灸誤區】一文,誠有振聾發聵之意,然其立論偏執,恐有矯枉過正之嫌。今試以【內經】為綱,參合曆代醫家之說,正本清源以明灸法真諦。

一、艾灸本源考
【靈樞·經脈】明言"陷下則灸之",未拘南北地域。【傷寒論】載灸法二十九條,既治三陰寒證,亦療陽經熱厥。王燾【外台秘要】更列灸方四百餘則,涵蓋內、外、婦、兒諸科。可見灸法之用,非獨北方寒疾。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云:"吳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足證南方用灸自古有之。

二、時令施用辨
夏君謂"南方夏季禁灸",此說未契經旨。【扁鵲心書】載"夏月陽氣在表,灸之引邪外出",竇材更創"四季灸關元"之法。明代李梴【醫學入門】直言:"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其要在辨證施治,非執季節而論。今人所謂"冬病夏治",實本【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夏養陽"之旨,以三伏灸治寒哮,正是順天時而調陰陽。

三、辨證施用析
艾灸確以溫通見長,然非僅治寒證。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擅用灸法治熱病,【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載"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法"。觀【針灸大成】灸治喉痹、目赤諸案,皆屬熱證。關鍵在於"灸有補瀉":壯火食氣為瀉,少火生氣為補。今之弊病,不在灸法本身,而在施用者不諳"辨經絡、審穴道、明補瀉"九字真訣。

四、當世流弊砭
夏君斥"艾灸治百病"之說確中時弊。然需辨明:此乃商賈逐利之過,非灸法之罪。宋代【聖濟總錄】早誡:"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陰病灸之,乃得其宜。"今人但見【醫學入門】"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便妄施濫用,殊不知【醫宗金鑒】有言:"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然頭與四肢皮肉淺薄,若並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此即"灸不三分,是為徒冤"之真義。

結語
艾灸乃先賢所遺至寶,當以【內經】"氣至而有效"為準則。今人當效法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精神,既不可如市井之徒妄言"包治百病",亦不宜因噎廢食全盤否定。冀諸君研習【針灸甲乙經】【灸繩】等典籍,明辨八綱而施灸,方不負"灸道"濟世之本懷。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