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8|回复: 3

[中医针灸] 夏昌舜:你还在迷信艾灸吗?艾灸误区几人知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6-7-31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你还在迷信艾灸吗?艾灸误区几人知

9.webp (1).jpg

艾灸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然而今时今日,艾灸已经走入了极大的误区,在本不适宜的南方大行其道,在本不适宜的夏季广泛使用,并且宣传艾灸治百病,实则自误误人,害人不浅。


灸的适应症,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10.webp.jpg

艾灸是火热疗,适应地方为北方极寒地区!适应症为寒阻经络!肌肉麻木!疼痛,适应季节为秋冬季!在南方的夏季用艾会伤人阳气!损人津液!久之则致重病!如肺痿!皮痹等!


冬病夏治没有错,在外在表的寒到夏天不用空调自然就好了,如好不了也不是用艾灸治疗,而是用微针,在内在里的寒则要内服祛邪补正的中药!南方的夏天火旺,先伤人阳气再伤人津液,如用艾灸岂不更伤,所以治病不可逆天时,当今时下,人们不读经书!不明道理,无论是谁说或写的都信,从不去问究竟!以盲导盲!致使美好年代!人人 不美!丰衣足食的年代个个生病!皆是伪知识所害!我辈修行人士不可知而不言,愿我中华!人人读经,个个懂理!愿我华夏人士,在美好时代有大美人生!


望有缘见到此文者停止错误做法!免积不良因果!


来源:汉医大讲堂 原标题:你还在迷信艾灸吗?艾灸误区几人知

大胃王扬州 发表于 2021-10-9 21: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天用的话,天时地利人和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21-10-9 22: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胃王扬州 发表于 2021-10-9 21:55
夏天用的话,天时地利人和

怎么说?
陈之百九 发表于 2025-4-7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艾灸施用之道与当世流弊辨正》

夏君昌舜《艾灸误区》一文,诚有振聋发聩之意,然其立论偏执,恐有矫枉过正之嫌。今试以《内经》为纲,参合历代医家之说,正本清源以明灸法真谛。

一、艾灸本源考
《灵枢·经脉》明言"陷下则灸之",未拘南北地域。《伤寒论》载灸法二十九条,既治三阴寒证,亦疗阳经热厥。王焘《外台秘要》更列灸方四百余则,涵盖内、外、妇、儿诸科。可见灸法之用,非独北方寒疾。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云:"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足证南方用灸自古有之。

二、时令施用辨
夏君谓"南方夏季禁灸",此说未契经旨。《扁鹊心书》载"夏月阳气在表,灸之引邪外出",窦材更创"四季灸关元"之法。明代李梴《医学入门》直言:"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其要在辨证施治,非执季节而论。今人所谓"冬病夏治",实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之旨,以三伏灸治寒哮,正是顺天时而调阴阳。

三、辨证施用析
艾灸确以温通见长,然非仅治寒证。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擅用灸法治热病,《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载"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法"。观《针灸大成》灸治喉痹、目赤诸案,皆属热证。关键在于"灸有补泻":壮火食气为泻,少火生气为补。今之弊病,不在灸法本身,而在施用者不谙"辨经络、审穴道、明补泻"九字真诀。

四、当世流弊砭
夏君斥"艾灸治百病"之说确中时弊。然需辨明:此乃商贾逐利之过,非灸法之罪。宋代《圣济总录》早诫:"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阴病灸之,乃得其宜。"今人但见《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便妄施滥用,殊不知《医宗金鉴》有言:"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此即"灸不三分,是为徒冤"之真义。

结语
艾灸乃先贤所遗至宝,当以《内经》"气至而有效"为准则。今人当效法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神,既不可如市井之徒妄言"包治百病",亦不宜因噎废食全盘否定。冀诸君研习《针灸甲乙经》《灸绳》等典籍,明辨八纲而施灸,方不负"灸道"济世之本怀。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