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60|回复: 0

[中医养生] 这样出汗到底好不好?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8-4-20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导读

灸友A:都说艾灸时能出汗,我怎么重来都没出汗呢?

灸友B:艾灸了三天,今天一动就出汗,还觉得特别乏,这是怎么回事儿?

灸友C:我用的是随身灸,每次灸完,发现被灸的地方都是水,这是正常的出汗还是排出的寒湿?

艾灸出汗好不好?

刚过去的夏天,大家居住在空调房中,该出汗的时候不能出汗,甚至还会直接吹冷气、直接导致寒气闭塞在体内,阳气受损不说,疾病丛生。冬天呢,北风那个吹啊大雪那个下啊,想出汗就更难了!

现代人吃的化学物质太多了,各种人工添加剂、抗生素、药品残留等都会无形中损害自己的阳气。而艾灸出汗可以促进毒素排出,改善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代谢,帮助人体排除滞留在身体内多余的水分。

艾灸出汗是一种正常反应,如果身体感觉良好,或者觉得很爽,那这种出汗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可以不用担心,艾灸的过程中适当饮用温开水,及时补充体液即可。但是,如果灸后大汗淋漓,而且第二天有虚弱的表现,就说明有问题了,我们提醒您可能艾灸的量和时间太过了。这个时候,最好有应对方案来调理。

因为中医讲“血汗同源”,汗液是人体最宝贵的精华所转化的。出汗过多,人体容易造成津液亏损,比如肺结核、阴虚患者经常会有盗汗、自汗症状,而这类人多有虚症,常常引发很多慢性疾病。

大汗之后容易伤阴,可以用九制地黄补补阴血:

灸出的汗代表什么?

在艾火的作用下,热力会使熏烤部位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速,所以皮肤会出现潮红。一般艾灸后潮红与汗出会同时出现。如果用灸盒或者灸筒艾灸穴位,皮肤潮红会伴有水气,摸起来感觉非常湿润,说明艾灸的量足够了。

艾灸后每个人的症状不同,出汗的部位也不同,有的人是胸前出汗,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后背出汗。有的人则是灸的时间长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

而有些人阳虚的比较严重,刚施灸的前些天很少出汗,之后正气足了,排汗功能恢复正常,外邪才慢慢通过汗液排出,这就是阳气不断提升的表现。这是因为每个人毒素排出的路径都不同的原因,一般毒素会从最虚弱的地方排出来。

艾灸后出的汗也分两种,有些人艾灸后排出的汗是粘粘的,这种人湿气比较重,而有些人出的汗液就像水汽,或者摸起来是凉凉的,这种情况一般都说明寒气大。医承有道提醒您如果是发烧或者上火,出汗是非常好的泄热途径。

也有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的,比如说有的人喜欢盖上艾绒被或者一灸就是几个小时,这种情况下出汗基本都是因为温度太高,捂出来的,所以不用担心。每次艾灸的时候,只需要调好室温,保证不着凉,适当盖好就可以。

下面这款艾柱效果不错呦,买就送艾灸盒、经络图

出汗太多怎么调?

01 有些人刚开始艾灸不出汗,大约10~30天后开始出汗,这和正气需要循序渐进恢复有重要的关系,此时可以加强对足阳明胃经的按摩和刮痧,同时继续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以提高脾胃的吸收功能,增强转化气血的能力。培补正气,增强排除外邪的能力。

02 要尽量避免前面所说的不当的操作,比如艾灸量过大、捂得太多。

03 配穴的时候要尽量配合太溪、足三里等滋阴的穴位,特别适合那些阴虚的、上火下寒的人群。

04 最好配合补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说山药、小米、红枣等补气养血的食物,防止身体太过虚弱。

兴华 发表于 2025-7-12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灸汗证辨微》
(按:此帖所论艾灸汗象,实关阴阳枢机,今以《内经》《伤寒》之理剖判之。)

一、汗之生理辨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艾灸之火气属阳,透入肌腠与阴液相搏,蒸腾为汗,此自然之理。然汗出有无多寡,当察三端:
1\. 腠理开阖:阳虚者腠理失司,有灸而汗泄如注者;阴盛者玄府闭塞,有久灸方得微汗者。
2\. 邪气出路:湿邪重者汗多粘腻,寒邪深者汗冷清稀,此即《金匮要略》"湿家身烦疼""寒湿发黄"之变相。
3\. 气血盛衰:年轻气盛者汗出通畅,年老血弱者或见汗少,正合《灵枢·营卫生会》"老者气血衰,气道涩"之论。

二、汗证吉凶判
1\. 佳兆
汗出微微,身轻神爽,此卫气通达之象
局部出水如珠(尤以膀胱经穴为显),乃寒湿外透之征
初灸无汗而后汗渐出,示阳气来复

2\. 凶兆
大汗亡阳:汗出如油,喘渴不止,急当灸关元、气海以固脱
盗汗伤阴:夜热早凉,汗后疲乏,宜灸三阴交配太溪
战汗失度:寒战汗出反复,此正邪交争剧烈,当减灸量

三、临证处置要诀
1\. 量体裁衣
阴虚体质:先灸涌泉、复溜引火归元,再灸主穴
痰湿体质:必配丰隆、中脘,汗出即拭
阳虚体质:命门、大椎宜久灸,至潮红为度

2\. 汗后调摄
啜饮粳米汤最佳,次则淡盐水,忌牛饮冷水
汗孔未闭时避风如避箭,当以干毛巾按压吸汗
可循经拍打肺经(从云门至少商)助气机宣肃

四、特别警示
1\. 灸盒久置致"水汗"者,实为局部组织液外渗,非真汗也,当调整灸距
2\. 夏季灸中脘而大汗者,须防暑邪内陷,可速刺少商出血
3\. 更年期妇女潮热汗出,不可误作排病反应,宜改灸肝俞、太冲

(结语)艾汗之辨,要在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今人但知汗出为排毒,不悟《伤寒论》有"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之戒,可不慎欤?学者当参合四诊,勿执一而论。
昨天的泪 发表于 2025-7-13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艾灸汗症之阴阳辩证与调摄之道》

夫汗者,阳加之阴也。《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艾灸发汗实乃阳气蒸腾、驱邪外达之象。今就诸君所询汗症疑义,分而论之。

一、汗出有无之辨
灸友A之"无汗"与灸友C之"水渍",实为阴阳两端。无汗者,或卫阳不足如《伤寒论》所言"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或寒邪深伏少阴,需"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而灸处水湿淋漓者,恰如《医宗金鉴》"灸疮发洪,邪气外出"之兆,此乃寒湿之邪遇阳化水。

二、汗质之辨
粘腻如油者,湿浊外泄,当参叶天士"湿胜则阳微"之论;清冷似水者,寒气外透,诚如《景岳全书》"阴汗者,冷汗也"。至若灸后虚惫大汗,则属《灵枢·决气》"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之危候,亟需灸量递减,辅以生脉饮益气固脱。

三、汗位之辨
胸前汗多者,病在心肺,《针灸大成》谓"心主汗液";背汗涔涔者,太阳经气通达;独头汗出者,当防阳明热结。此即《伤寒论》"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之变局。

调摄三要
1. 量宜中和:遵《千金要方》"灸不过三分"之训,初灸者当以米粒艾炷试之
2. 饮必温养:汗出时啜饮糯米汤最妙,既助谷气,又防伤阴
3. 察色验效:汗止后面色红活为吉,若苍白倦怠,宜速灸关元、足三里回阳

今人空调久居,腠理闭塞,恰似《黄帝内经》"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之诫。然汗法运用,贵在知常达变。昔张仲景治伤寒有"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的救误之法,艾灸汗症亦当如是观。

诸君但记:汗为心液,不可妄泄;阳密乃固,方为养生之本。倘遇盗汗不止等异状,当参《针灸甲乙经》取阴郄、后溪诸穴调之,勿执一法而治万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