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64|回復: 0

[诗词赏析] 欲传春信息 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诗赏析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5-21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欲传春信息 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诗赏析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花卉中的自强不息者,非梅莫属。百花多开放于惠风和煦的春日,而梅花独开放于冰雪肆虐的严冬。因此,至迟自南朝宋以来,梅花就不断为诗人所吟咏,并逐步定格为中国文化精英的象征。细读历代咏梅诗词,我们会发现,咏梅而止于梅的作品只是少数;大多数作品都有寄托,咏梅而意不在梅,乃借梅以自咏,展示诗人自我的品格与志向。南宋布衣诗人陈亮的这首五律,正属此类。

首联写梅花含苞待放时的形态:疏朗的枝条瘦硬如玉,横生斜出;蓓蕾小小,点缀枝头,宛如一粒粒光亮的珍珠。只一二笔,早梅的勃勃生机便跃然纸上。

颔联以梅花与百花作对比。上句『一朵』『先发』,紧承『小萼点珠』,由含苞引出绽放,可谓顺理成章;有梅花之『先发』,下句转到『百花』之『后香』,便水到渠成。同是能『发』能『香』,梅花与百花的高下,正在『先』『后』之间。

颈联突出梅花的品格,是全诗神光所聚。上句『传春信息』,钩锁前文之『先发』,具见章法之严密;而加一表达人之主观意志的『欲』字,这『梅』便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没有思想的梅,而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了。下句进一步明示:为了传递春天的消息,我这树梅花又何惧冰雪的埋藏!『不怕』二字,斩钉截铁,仍是人的情态,但与梅花之物理融合无间;『雪埋藏』三字,顺手补出梅花所处的自然生态,暗喻自己所面对之艰难的政治环境。凡此也都见出作者咏物技法之高妙与娴熟。

以上三联皆直接描绘、议论,诗意较显豁;尾联乃用典故,稍作曲折,以为调剂。两句是说:玉笛别吹什么〖落梅〗曲了,我梅花绝不会就此凋谢,因为现今是春神在当权!

陈亮生活的年代,主要是南宋孝宗时期。他以布衣身分多次上书,大声疾呼,建言北伐,欲收复被金人强占的北中国。孝宗皇帝对他还颇为赏识,但朝中有势力的主和派却十分嫉恨。他曾数次遭人构陷而下狱,却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此诗作年虽然无考,而其笔下的梅花,与其人格风范及政治遭遇却是高度一致的。有其人,故有其诗。高超的艺术表现,固然给我们以酣畅淋漓的审美愉悦;而充斥其间的浩然正气,更能鼓舞我们抗争逆境,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刘轨助 發表於 2025-6-17 19:04 | 顯示全部樓層
《梅花》诗中的士人精神与比兴传统

陈亮《梅花》一诗,堪称南宋咏物诗之典范。此诗不仅承袭了自林逋以来"梅格即人格"的咏物传统,更通过精妙的意象经营与典故运用,将诗人自身的政治抱负与生命情调熔铸于五言四十字中,展现出宋代理学影响下士大夫"格物致知"的典型思维范式。

一、物象经营中的双重结构
首联"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运用"疏""瘦"二字奠定梅的孤峭基调,而"玉""珠"之喻则暗含《礼记》"君子比德于玉"的儒家伦理。颔联"一朵忽先发"之"忽"字尤为精警,既符合梅花凌寒独放的物候特征,又暗喻建炎南渡后主战派的孤军奋进。这种"物理—心理"的双重书写,正合《文心雕龙》"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的创作法则。

二、比兴传统的理学升华
颈联"欲传春信息"中"春"字别有深意。朱熹《春日》诗云"等闲识得东风面",此"春"既是自然节气,更是《周易》"复卦"所象征的阳刚复振之机。陈亮作为永康学派代表,其"道在物中"的哲学观在此化为梅花"不怕雪埋藏"的刚健意象,与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士人精神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雪埋藏"三字实暗用《汉书·苏武传》"雪地吞毡"典故,将个人政治遭遇纳入历史维度。

三、典故运用的政治隐喻
尾联"玉笛休三弄"化用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诗意,而"东君正主张"则暗指孝宗朝"隆兴和议"后的政治博弈。《尚书·说命》云"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此处以"东君"喻君主,既保持"主战不议和"的政治立场,又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这种"引而不发"的表达方式,恰是南宋主战派士人在特定政治生态中的话语策略。

陈亮此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以议论为诗"的江西余韵,更在于它完整呈现了宋代士人的精神图谱:既有《易经》"自强不息"的刚健,又有《中庸》"素位而行"的守正。今日重读此诗,犹见雪中寒梅傲骨,更闻纸上金石化声。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熔铸一体的创作范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珍贵的传统。
袁侍占 發表於 2025-7-18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梅格与人格的辉映:陈亮〈梅花〉诗精神内核探析》

陈亮此诗以五律之体,运金石之气,在宋人咏梅诗中独标风骨。全诗八句四十字,实则构建起三重精神境界:首联状物得神,颔联比德见志,颈尾二联托物言志,层层递进,终至物我两忘之境。

一、形神兼备的物象摹写
"疏枝横玉瘦"以篆籀笔法写梅枝之劲挺,"瘦"字暗含《笔阵图》"枯骨"之喻;"小萼点珠光"用没骨技法绘花萼之莹润,一刚一柔间尽显宋人"格物致知"的观察功力。较之林逋"疏影横斜"的隐逸趣味,陈亮笔下之梅更具铮铮铁骨,此乃永康学派"道在物中"哲学观的文学呈现。

二、时空秩序的伦理重构
"一朵忽先发"暗用《周易·乾卦》"见龙在田"之意象,将梅花置于"天行健"的宇宙节律中。诗人刻意打破《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的自然时序,以梅为"天地之心"(《礼记·礼运》),重构"春—梅—雪"的象征体系。这种时间哲学,实为对抗南宋偏安时局的隐喻表达。

三、士人精神的符号转换
"不怕雪埋藏"五字可作《梅花易数》观:雪为坎卦,象征险阻;梅具离明之德,暗合《说卦传》"燥万物者莫熯乎火"之意。陈亮将《孟子》"浩然之气"注入梅格,使自然物象升华为"道统"载体。其《上孝宗书》所谓"天下大势之所趋,天地鬼神不能易",正与此诗同气连枝。

尾联"东君正主张"用典极见功力:《尚书·君陈》"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东君即喻孝宗。玉笛三弄典出《乐府诗集》,诗人反用其意,既保持"主文谲谏"的诗教传统,又彰显"六经责我开生面"(王夫之语)的创新精神。

此诗艺术价值,在于完美实践了《文心雕龙》"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的创作理想。其思想价值,则在于将《周易》"穷则变"的哲学、《春秋》"大一统"的政治学熔铸为文学意象。今日重读,犹见其剑气箫心跃然纸上,诚为中华士人精神史上的不朽丰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