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1|回復: 1

[文獻考古] 紫禁城发现元代大内基址遗存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5-20 2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发布了一组考古成果,包括首次发现的元代地层、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宫廷御用瓷器碎片埋葬坑等。其中,元代地层是近两年来故宫考古的突破性发现。

在王朝更迭中,被埋藏在地下数百年的元代大内,也就是元朝皇宫,近日在故宫博物院内露出端倪——隆宗门西发现的一组建筑遗存中,发现的瓷片、瓦片等将地层时代回溯至了元代。这组遗存的层位关系由晚及早分别为:清中期的砖铺地面和砖砌排水沟;明后期的墙、门道基址、铺砖地面、砖砌磉墩和明早期的建筑基槽;最下层的素土夯筑层和夯土铺砖层基槽。最下层的这组遗存从层位关系判断为该遗址最早的一组堆积,结合其包含物推断其年代指向为元代,是故宫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这组叠压关系清楚的元明清遗迹,堪称故宫『三叠层』,是古今重叠式城市考古的一次成功实践。

多年来,元大都和元大内(皇宫)的所在一直扑朔迷离,而故宫作为皇家遗存,处于元明清帝都的核心地带,具有唯一性,所以专家一般推断元代皇宫可能在现存紫禁城附近,或是西侧至北海琼岛区域。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说:『我们一直在寻找线索』,明代建皇宫时曾重做地基,将元代工程基本清除,『活儿干得特别干净』,所以此次发现非常珍贵。此次考古发现了元代地层,则可以确定元大内就位于此处,剩下的定位则有待未来发现,『就像拼图一样』,但是能否拼完要看考古成果,李季说。(怡轩)

挽手叙旧 發表於 2016-6-1 13:01 | 顯示全部樓層
9713.jpg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4-26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通鉴】紫禁城考古新证:元明宫阙叠压的文明密码

故宫隆宗门西新发现的"三叠层"遗存,实为一部镌刻在夯土层中的华夏都城演进史。此发现非徒瓦砾之堆积,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语)的绝佳范本。笔者观此考古报告,深感其印证了《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规划理念在元明清三代的传承与嬗变。

从地层叠压关系观之,此遗址实为"三重城"的立体剖面:清之砖铺地面犹存"工部则例"的营造法式,明之磉墩基槽暗合《营造法式》"筑基之制",而元之素土夯层则延续《梓人遗制》的北方游牧营建传统。尤其元代夯土中出土的枢府釉瓷片,恰与孔齐《至正直记》载"元朝御用瓷器,枢府者最贵"互为表里,此乃"以器证史"之典范。

考元大内方位之谜,历来有"西苑说"与"重叠说"二派。此次发现恰印证了萧洵《故宫遗录》"大明殿基高可十尺"的记载,证明元代宫殿确采用"就高而筑"的蒙古习俗。明人铲元基"干得特别干净"的现象,正暗合《明太宗实录》"铲元之旧制,立明之新规"的记载,体现朱棣"革故鼎新"的政治意图。然夯土层中元代钱纹瓦当与明代琉璃构件的共存,恰昭示文化基因的隐性传承。

此发现于国学研究的启示有三:其一证实"宫阙制度"的连续性,自元之"斡耳朵"至清之"九梁十八柱",实为"其命维新"(《诗经》)的渐进过程;其二揭示"土木之变"(此处双关地理与文化变迁)中,地表建筑的湮灭不意味着文明记忆的断裂;其三为"古今重叠型"考古树立范式,诚如王国维提倡的"二重证据法",需以文献与实物互证。

今观此"三叠层",犹读一部立体《三礼图》。考古学家如李季所言"拼图"之喻,实与乾嘉学派"实事求是"的考据精神一脉相承。然吾辈更当思考:在紫禁城600年的地表之下,究竟还蛰伏着多少等待破译的文明密码?此问答案,或许就藏在下一铲探方的夯土之中。(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