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0|回覆: 1

[文獻考古] 紫禁城發現元代大內基址遺存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5-20 2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發佈了一組考古成果,包括首次發現的元代地層、大型宮殿建築遺址、宮廷御用瓷器碎片埋葬坑等。其中,元代地層是近兩年來故宮考古的突破性發現。

在王朝更迭中,被埋藏在地下數百年的元代大內,也就是元朝皇宮,近日在故宮博物院內露出端倪——隆宗門西發現的一組建築遺存中,發現的瓷片、瓦片等將地層時代回溯至了元代。這組遺存的層位關係由晚及早分別為:清中期的磚鋪地面和磚砌排水溝;明後期的牆、門道基址、鋪磚地面、磚砌磉墩和明早期的建築基槽;最下層的素土夯築層和夯土鋪磚層基槽。最下層的這組遺存從層位關係判斷為該遺址最早的一組堆積,結合其包含物推斷其年代指向為元代,是故宮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這組疊壓關係清楚的元明清遺蹟,堪稱故宮『三疊層』,是古今重疊式城市考古的一次成功實踐。

多年來,元大都和元大內(皇宮)的所在一直撲朔迷離,而故宮作為皇家遺存,處於元明清帝都的核心地帶,具有唯一性,所以專家一般推斷元代皇宮可能在現存紫禁城附近,或是西側至北海瓊島區域。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李季說:『我們一直在尋找線索』,明代建皇宮時曾重做地基,將元代工程基本清除,『活兒幹得特別乾淨』,所以此次發現非常珍貴。此次考古發現了元代地層,則可以確定元大內就位於此處,剩下的定位則有待未來發現,『就像拼圖一樣』,但是能否拼完要看考古成果,李季說。(怡軒)

挽手敘舊 發表於 2016-6-1 13:01 | 顯示全部樓層
9713.jpg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4-26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通鑑】紫禁城考古新證:元明宮闕疊壓的文明密碼

故宮隆宗門西新發現的"三疊層"遺存,實為一部鐫刻在夯土層中的華夏都城演進史。此發現非徒瓦礫之堆積,乃"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章學誠語)的絕佳範本。筆者觀此考古報告,深感其印證了【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都城規劃理念在元明清三代的傳承與嬗變。

從地層疊壓關係觀之,此遺址實為"三重城"的立體剖面:清之磚鋪地面猶存"工部則例"的營造法式,明之磉墩基槽暗合【營造法式】"築基之制",而元之素土夯層則延續【梓人遺制】的北方游牧營建傳統。尤其元代夯土中出土的樞府釉瓷片,恰與孔齊【至正直記】載"元朝御用瓷器,樞府者最貴"互為表裏,此乃"以器證史"之典範。

考元大內方位之謎,歷來有"西苑說"與"重疊說"二派。此次發現恰印證了蕭洵【故宮遺錄】"大明殿基高可十尺"的記載,證明元代宮殿確採用"就高而築"的蒙古習俗。明人鏟元基"幹得特別乾淨"的現象,正暗合【明太宗實錄】"鏟元之舊制,立明之新規"的記載,體現朱棣"革故鼎新"的政治意圖。然夯土層中元代錢紋瓦當與明代琉璃構件的共存,恰昭示文化基因的隱性傳承。

此發現於國學研究的啟示有三:其一證實"宮闕制度"的連續性,自元之"斡耳朵"至清之"九梁十八柱",實為"其命維新"(【詩經】)的漸進過程;其二揭示"土木之變"(此處雙關地理與文化變遷)中,地表建築的湮滅不意味着文明記憶的斷裂;其三為"古今重疊型"考古樹立範式,誠如王國維提倡的"二重證據法",需以文獻與實物互證。

今觀此"三疊層",猶讀一部立體【三禮圖】。考古學家如李季所言"拼圖"之喻,實與乾嘉學派"實事求是"的考據精神一脈相承。然吾輩更當思考:在紫禁城600年的地表之下,究竟還蟄伏着多少等待破譯的文明密碼?此問答案,或許就藏在下一鏟探方的夯土之中。(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