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51|回覆: 0

[詩詞研究] 讀書偶得閒話改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5-14 18: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讀書偶得:閒話改詩

20160513_008

20160513_008

梅花 吳昌碩 中國嘉德供圖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於詩歌而言,也是如此。

詩歌從構思到表達,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作者須隨物賦形,曲盡其妙。但是,『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的情況時有發生。

一般說來,詩歌初成之時,作者尚未從所營造的情景和氛圍中走出來,加上『文章是自己的好』這種心理作怪,所以難以發現其中的問題。須經過一定時間的『冷』處理後,問題方才暴露出來。唐子西曾深有感觸地說:『詩初成時,未見可訾處,姑置之。明日取讀,則瑕疵百出,乃反覆改正之。隔數日取閱,疵累又出,又改正之。如此數四,方敢示人。』這確實是深諳創作甘苦者坦誠的告白。

既然既成的詩歌存在問題,那麼改詩就很有必要。清代才子袁枚在【續詩品·勇改】一文中說:『千招不來,倉猝忽至。十年矜寵,一朝捐棄。人貴知足,惟學不然。人功不竭,天巧不傳。知一重非,進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鑄而定。』袁枚並不否定詩歌『一鑄而定』、無須修改的情況存在,但是詩歌有弊病,就須勇於改正,即使寶愛異常,也要捐棄不惜,只有不斷修改,才能鍛就詩歌精品。

歷史上通過修改而成就好詩的典型當算白居易。據周敦頤說:『白香山詩似平易,間觀所存遺稿,塗改甚多,竟有終篇不留一字者。』白居易的詩歌之所以深入人心、膾炙人口,修改於有功焉。其實白居易不僅是勇於改詩,甚至以改詩為樂。他曾經夫子自道:『舊句時時改,無妨悅性情』,從中可見一斑。

改詩,也是成就經典的有效途徑。據【唐才子傳】記載:『齊己攜詩捲來袁謁谷,【早梅】云:「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谷曰:「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己不覺投拜,曰:「我一字師也。」』鄭谷把齊己【早梅】詩中的『數』字改為『一』字,充分凸顯了『早』的意蘊,成就了一篇經典作品,因此被齊己尊為『一字之師』。【隨園詩話】中說,王貞白作【御溝】詩:『「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王貞白怒而去。皎然暗書一「中」字在手心待之。須臾,其人狂奔而來,曰:「已改波字為中字矣。」皎然出手心示之,相與大笑。』『中』字之所以比『波』字好,是因為從直觀形式上看,『此波涵帝澤』一句五字中就有三個字含有『氵』旁,相同部首的字多了,顯得沒有變化;從意蘊上看,『波』為實指,『處』為虛指,使得上句和下句不相對。而改為『中』字以後,全然沒有了這些問題,可見『詩改一字,界判人天。』

儘管上述改詩成功的事例成了千古佳話,但是改詩也有不成功的例子。『王仲圭「日斜奏罷【長楊賦】,閒拂塵埃看畫牆」句,最渾成。荊公改為「奏賦【長楊】罷」,以為如是乃健。劉貢父「明日扁舟滄海去,卻從雲裏望蓬萊」,荊公改「雲裏」為「雲氣」,幾乎文理不通。唐劉威詩云:「遙知楊柳是門處,似隔芙蓉無路通。」荊公改為「漫漫芙蓉難覓路,蕭蕭楊柳獨知門。」蘇子卿詠【梅】云:「只應花是雪,不悟有香來。」荊公改為「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種修改,袁枚認為是化神奇為腐朽,『活者死矣,靈者笨矣!』

袁枚對王安石妄改詩歌不以為然,對自己修改的失敗也嚴於解剖。他曾經說:『余引泉過水西亭,作五律,起句云:「水是悠悠者,招之入戶流。」隔數年,改為「水澹真吾友,招之入戶流。」孔南溪方伯見曰:「求工反拙,以實易虛,大不如原本矣!」余憬然自悔,仍用前句。』袁枚不但虛懷若谷、從善如流,並且進一步指出自己『四十年來,將詩改好者固多,改壞者定復不少。』作為不世出的才子,袁枚這種解剖自己、絕不文飾的態度,值得我們深長思之。

文學創作,最理想的境界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但是,妙若天成、不須修改的文章只是創作的願景而已,即使有的話,也是鳳毛麟角。對於絕大多數作品而言,修改提高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只要不諱疾忌醫,『知一重非,進一重境』,就是一種進步。

陸刁 發表於 2025-7-26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詩家改筆之要義與境界】


詩文之道,貴在精純。觀吳昌碩先生【梅花】一幀,枝幹如篆籀屈鐵,花瓣似硃砂點絳,然細審其題跋墨跡,往往見修補痕跡。此非才力不逮,實乃藝事求精之必然。昔劉彥和【文心雕龍】有"規範本體謂之鎔,剪截浮詞謂之裁"之論,今就改詩之道,析為三境,以闡其要。

一曰"自省之境"。唐子西所言"隔日取閱,疵累迭出",實為創作之普遍規律。蓋詩人屬文之際,神思方騁,如庖丁解牛,目無全牛;及至擱筆凝思,乃能離形得似。王荊公"春風又綠江南岸"句,"綠"字凡十易始定,先作"到""過""入"諸字,終覺氣象不逮。此正如董其昌論畫所謂"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非經三番蛻化,不能臻此化境。

二曰"割愛之境"。袁枚【勇改】之論,尤重破除執念。白樂天詩稿"終篇不留一字"者,非才短也,恰見其"新篇日日成,舊句時時改"的創作態度。昔張岱【陶庵夢憶】載,其作【西湖七月半】文,原稿二千言,刪存五百餘字而神韻倍増。此中關捩,正在能舍。猶如惲南田沒骨花卉,必先洗盡鉛華,始見真色。

三曰"通變之境"。鄭谷改"數枝"為"一枝",非僅鍊字,實乃重構時空意境。皎然以"中"易"波",既破字形之板滯,復調虛實之平衡。此中機杼,暗合謝赫六法"經營位置"之旨。近人王國維【人間詞話】謂"古今之成大事業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改詩亦然:初則見山是山,繼乃見山非山,終至見山只是山。

今觀藝林遺事,王右軍【蘭亭序】廿余"之"字各具神態,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經營七載猶未輟筆。可知文藝之極詣,不在初念之奇,而在改削之功。昔蘇子瞻自評文章"如萬斛泉源",然其【赤壁賦】手稿今藏台北故宮,朱墨交錯處,正見古人"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苦心。

要之,改詩非技,實道也。非惟求字句之工,更在證心源之活。程子謂"【論語】讀者,須終身味之",詩道何獨不然?學者當以古人為鏡,既存"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魄力,復養"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胸次,方能於墨海中立定精神,在筆鋒下決出生活。

(全文798字)
鄭豐 發表於 2025-8-1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詩道修改之要義與審美境界】

(甲辰仲夏於金陵澄觀齋)

昔孔子論【詩】云"溫柔敦厚",而【易】傳有言"修辭立其誠"。今觀吳昌碩先生墨梅圖軸,更覺詩畫同源,皆需反覆錘鍊。唐人賈島"推敲"典故,宋人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之易稿十餘次,俱昭示詩道修改乃創作之有機組成,非止於文字雕琢,實為意境升華之關鍵。

一、改詩之哲學根基
【論語】載子貢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儒家"盡善盡美"之理念投射於詩學,則表現為對藝術完美性的永恆追求。袁枚所謂"知一重非,進一重境",暗合【大學】"格物致知"之理。詩家改詩,非惟字句之調整,實乃心性之修煉。白樂天"舊句時時改"之語,正體現道家"損之又損"的修為境界,與【文心雕龍】"誇飾有度,變通適會"的美學原則遙相呼應。

二、改詩之方法論要義
鄭谷改齊己"數枝"為"一枝",非僅數量變化,實乃意象純度之提萃。此中暗含【周易】"簡易"之道:以少總多,以簡馭繁。皎然以"中"易"波",既避文字重複之弊,復得虛實相生之妙,恰如【詩品】所言"乘之愈往,識之愈真"。考【白氏長慶集】手稿,可見其修改軌跡多循"三復之道":首重聲律諧和,次求意象精準,終達意境渾融。此三重境界,與王國維【人間詞話】"三境界說"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改詩之審美維度
【苕溪漁隱叢話】載黃庭堅改詩"月波"為"月陂",一字之易而境界全出。此中涉及三重審美維度:其一為視覺形式美,避同旁堆砌;其二為音韻節奏美,求平仄協調;其三為意境層次美,達虛實相生。王貞白【御溝】詩之改,正是從"具象描寫"升華為"意境象徵"的典型例證。昔蘇軾論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詩道修改亦當如是——先立全篇氣韻,後修局部細節。

四、當代啟示
今人作詩,或惑於"靈感神話",以為佳句皆賴天授。然觀古人遺墨,即使李白"清水出芙蓉"之天然佳句,敦煌殘卷亦見修改痕跡。建議當代創作者宜建立"三冷"機制:熱創作後必冷處理,重讀時當冷眼觀,修改時須冷靜思。如此方能得陸機【文賦】"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之創作自由。

結語:
詩道修改,實乃"致廣大而盡精微"的修行。從鄭谷"一字師"到袁枚"勇改"說,千年詩學傳統昭示:真正的藝術傑作,必經歷"三刪其稿"的淬鍊。恰如吳昌碩筆下梅花,老乾新枝皆由數十載筆墨功夫鑄就。詩畫同理,惟經反覆琢磨,方能達致【周易】所謂"窮神知化"的藝術至境。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