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6|回覆: 2

[醫藥資訊] 黃花菜能治中醫的『抑鬱』嗎?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4-27 13: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黃花菜能治中醫的『抑鬱』嗎?

中醫強筋壯骨,重要的是培植中醫發展的沃土,培養懂得中醫、認同中醫的社會土壤

『很簡單,用黃花菜煮成水治抑鬱就沒問題……所有的抑鬱症都沒有了』——儘管國家衛計委的新聞發布會結束了,但『黃花菜』沒涼,反而越炒越熱。隨着網絡熱議,甘肅省衛計委主任劉維忠又一次踏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黃花菜又名忘憂草,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情緒,這在中醫典籍中早有記載。之所以爭議巨大,主要因為全球醫學界至今未能準確地辨別抑鬱症的病因,有普遍效果的治療方法亦十分有限。加上中醫西醫是兩種異質醫學,治療的理念大相徑庭,西醫理念無法衡量中醫,而西醫治不好的病,在中醫看來『死馬還能當活馬醫』。

從豬蹄廳長、打通任督二脈到黃花菜治抑鬱,有人歸結為不準確的傳播讓人對中醫產生誤解。誠如斯言,相關說法的確過於簡單,中醫需要更精確地傳播,不能因此消解中醫的嚴肅性。不嚴肅的傳播達不到傳播效果,甚至給抹黑中醫的人以口實。但同時也應注意到,理解中醫需要比理解西醫更複雜的文化基礎,電影【刮痧】那樣的劇情,普遍存在於當今『中醫粉』和『中醫黑』公然撕裂的社會現實之中。

古人講,春雨如膏,滋生萬物,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普照萬方,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惡其輝光。如果受眾缺乏最起碼的認同,無論傳播再巧妙精確,也進不了人家的耳朵。在很大程度上,人們對中醫的認識和態度,隱含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上世紀80年代德國波克特教授就曾這樣說道:『中醫藥在中國至今沒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誠對待,沒有確定其科學傳統地位而進行認識論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學探討,所受到的是教條式的輕視和文化摧殘。』

事實上,從西醫的手術刀切開中國人傳統思維的那一刻開始,中醫就開始『抑鬱』,西醫似乎成為唯一正確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背負『不科學』之名的中醫,面臨着生存的土壤越來越削弱的困境。中醫的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和繁體字寫就的,在古代,秀才學醫,如同籠中抓雞,並不完全是一句戲言。而在現代,由於對傳統文化日漸陌生,中醫典籍對很多人無異於『天書』。可以說,文化語境的缺失是中醫『抑鬱』的病根,再多的黃花菜都無法治癒。

習近平同志說,『中醫藥學凝聚着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如同中醫的『根』和『魂』。汲取到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基因,中醫藥固本培元根深葉茂,名家大醫懸壺濟世人才輩出才不是夢想。

岐黃之術發揚光大,不只是輸血式扶持,更需要造血式發展。中醫強筋壯骨,不只需要敢於擔當身體力行的『劉維忠們』,也不只需要從中醫藥受到啟發、拿下國際頂級聲譽的『屠呦呦們』,重要的是培植中醫發展的沃土,培養懂得中醫、認同中醫的社會土壤。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鐵馬 發表於 2025-4-26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黃花菜治郁爭議背後的中醫文化困境】

甘肅省衛建委引發的"黃花菜治郁"爭議,表面看是中藥療效的討論,實則折射出中醫在當代面臨的深層文化困境。考【本草綱目】確有"萱草(黃花菜)令人好歡"的記載,【養生論】亦載其"安五臟,利心志"之功,然古今語境之異、中西醫理之別,使得這場討論早已超越單純醫學範疇。

一、藥食同源的文化密碼
中醫"郁證"與西醫"抑鬱症"存在本質差異。【丹溪心法】將郁證分為氣、血、痰、火、濕、食六郁,黃花菜作為傳統藥食兩用之物,其性味甘涼,確有疏肝解郁之效。但必須強調:中醫治療講究"辨證論治",單味草藥難以應對複雜病機。正如【傷寒論】所示,經方配伍才是中醫精髓,簡單宣稱"黃花菜治所有抑鬱",既違背中醫理法,也消解了傳統醫學的系統性智慧。

二、文化土壤的流失危機
德國漢學家滿晰博曾指出:"理解中醫需要掌握三套語言體系——文言文、醫學術語和哲學概念。"當【黃帝內經】的"恬淡虛無"被曲解為心理暗示,當"肝主疏泄"的藏象理論被簡化為器官功能,中醫的認知體系便遭遇了嚴重的文化轉譯障礙。統計顯示,現存中醫古籍約8000餘種,但能直接閱讀原典的臨床醫師不足5%,這種文化斷層比任何藥物失效都更值得警醒。

三、文明對話的範式衝突
西醫的還原論思維與中醫的整體觀形成鮮明對比。正如【周易】"觀其會通"的思維所示,中醫診斷注重"司外揣內",這與實驗室指標導向的現代醫學形成方法論差異。值得注意的是,WHO最新【國際疾病分類】首次納入中醫病證,標誌着傳統醫學正在獲得新的闡釋空間。但必須認識到,中醫的現代化不應是西醫化,而需要建立符合自身理論範式的評價體系。

結語:
黃花菜爭議本質是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縮影。習近平同志強調"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這把鑰匙的密碼正在於天人相應的哲學觀、形神統一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維模式。振興中醫,不僅需要臨床療效的驗證,更需要重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認知體系。當社會能理解"醫者意也"的深層智慧時,中醫才能真正擺脫"抑鬱",煥發新的生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