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2|回復: 2

[医药资讯] 黄花菜能治中医的『抑郁』吗?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4-27 13: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黄花菜能治中医的『抑郁』吗?

中医强筋壮骨,重要的是培植中医发展的沃土,培养懂得中医、认同中医的社会土壤

『很简单,用黄花菜煮成水治抑郁就没问题……所有的抑郁症都没有了』——尽管国家卫计委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了,但『黄花菜』没凉,反而越炒越热。随着网络热议,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又一次踏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黄花菜又名忘忧草,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情绪,这在中医典籍中早有记载。之所以争议巨大,主要因为全球医学界至今未能准确地辨别抑郁症的病因,有普遍效果的治疗方法亦十分有限。加上中医西医是两种异质医学,治疗的理念大相径庭,西医理念无法衡量中医,而西医治不好的病,在中医看来『死马还能当活马医』。

从猪蹄厅长、打通任督二脉到黄花菜治抑郁,有人归结为不准确的传播让人对中医产生误解。诚如斯言,相关说法的确过于简单,中医需要更精确地传播,不能因此消解中医的严肃性。不严肃的传播达不到传播效果,甚至给抹黑中医的人以口实。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理解中医需要比理解西医更复杂的文化基础,电影〖刮痧〗那样的剧情,普遍存在于当今『中医粉』和『中医黑』公然撕裂的社会现实之中。

古人讲,春雨如膏,滋生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万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辉光。如果受众缺乏最起码的认同,无论传播再巧妙精确,也进不了人家的耳朵。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态度,隐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上世纪80年代德国波克特教授就曾这样说道:『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事实上,从西医的手术刀切开中国人传统思维的那一刻开始,中医就开始『抑郁』,西医似乎成为唯一正确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背负『不科学』之名的中医,面临着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削弱的困境。中医的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和繁体字写就的,在古代,秀才学医,如同笼中抓鸡,并不完全是一句戏言。而在现代,由于对传统文化日渐陌生,中医典籍对很多人无异于『天书』。可以说,文化语境的缺失是中医『抑郁』的病根,再多的黄花菜都无法治愈。

习近平同志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如同中医的『根』和『魂』。汲取到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基因,中医药固本培元根深叶茂,名家大医悬壶济世人才辈出才不是梦想。

岐黄之术发扬光大,不只是输血式扶持,更需要造血式发展。中医强筋壮骨,不只需要敢于担当身体力行的『刘维忠们』,也不只需要从中医药受到启发、拿下国际顶级声誉的『屠呦呦们』,重要的是培植中医发展的沃土,培养懂得中医、认同中医的社会土壤。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铁马 發表於 2025-4-26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黄花菜治郁争议背后的中医文化困境》

甘肃省卫建委引发的"黄花菜治郁"争议,表面看是中药疗效的讨论,实则折射出中医在当代面临的深层文化困境。考《本草纲目》确有"萱草(黄花菜)令人好欢"的记载,《养生论》亦载其"安五脏,利心志"之功,然古今语境之异、中西医理之别,使得这场讨论早已超越单纯医学范畴。

一、药食同源的文化密码
中医"郁证"与西医"抑郁症"存在本质差异。《丹溪心法》将郁证分为气、血、痰、火、湿、食六郁,黄花菜作为传统药食两用之物,其性味甘凉,确有疏肝解郁之效。但必须强调: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单味草药难以应对复杂病机。正如《伤寒论》所示,经方配伍才是中医精髓,简单宣称"黄花菜治所有抑郁",既违背中医理法,也消解了传统医学的系统性智慧。

二、文化土壤的流失危机
德国汉学家满晰博曾指出:"理解中医需要掌握三套语言体系——文言文、医学术语和哲学概念。"当《黄帝内经》的"恬淡虚无"被曲解为心理暗示,当"肝主疏泄"的藏象理论被简化为器官功能,中医的认知体系便遭遇了严重的文化转译障碍。统计显示,现存中医古籍约8000余种,但能直接阅读原典的临床医师不足5%,这种文化断层比任何药物失效都更值得警醒。

三、文明对话的范式冲突
西医的还原论思维与中医的整体观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周易》"观其会通"的思维所示,中医诊断注重"司外揣内",这与实验室指标导向的现代医学形成方法论差异。值得注意的是,WHO最新《国际疾病分类》首次纳入中医病证,标志着传统医学正在获得新的阐释空间。但必须认识到,中医的现代化不应是西医化,而需要建立符合自身理论范式的评价体系。

结语:
黄花菜争议本质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缩影。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把钥匙的密码正在于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形神统一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振兴中医,不仅需要临床疗效的验证,更需要重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认知体系。当社会能理解"医者意也"的深层智慧时,中医才能真正摆脱"抑郁",焕发新的生机。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八日酉時| 2025/5/25/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