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1|回復: 1

[文化反思] 抑郁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压抑?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0-31 2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一个读书很棒的同学,当他(她)的成绩如日中天,步步高进的时候,突然却出现抑郁症,从此成绩一落千丈,整个人甚至被迫退学。

那么,人为什么会出现抑郁症呢?

曾仕强说:

一个人,不要压抑自己,不要伪装。长期的伪装,长期的压抑,会造成一种没有充分表达的压力。

有时候把话讲出来了,虽然会造成一些问题,但是说话的人很痛快,最起码他自己很痛快。

有话不敢讲,会造成一种紧张,造成一种不愉快,最后会影响到,自己对人事低谷的看法。

他的这番言论,对于解决人的压抑心理,是有帮助的,但是,没有解决根本,而且,这样的讲法,会把人和社会,或者他人对立起来。

当遇到问题时,我们与其将原因归咎于他人,不如归咎于自己,为什么要归咎于自己?请看下面两章: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20.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人有时多反省,而不是生气、乱想,这样,内心才会干净。至少,当出现自己与他人的相处问题时,只要不涉及各种原则问题,反省自身,改变自己,更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处事能力,因为改变自身,更容易,也更方便。

另外,抑郁,是一种臆症,臆想多了就会压抑。除了发泄,最好的方法是修身,修身就是多读经典,并放在生活中实践,修身达到一定程度,臆症就会消失。

臆症的消失,其实就是人文素养、人文知识及其应用经验,变得丰富了,能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了,也就不会想不通了,所以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22-10-31 20: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智能編輯歸納總結

**西方精神病学中的"臆想"问题刍议** 西方精神病学体系中的诸多症候,确与思维认知的紊乱密切相关。从国学视角观之,"臆想"可对应《黄帝内经》"魂魄飞扬"之论,或宋明理学"心有所蔽"之说,其本质皆为心神失守、意动过甚所致。 现代精神疾病分类中,如精神分裂症的妄想症状、强迫症的侵入性思维等,皆显现出主体陷入自我构建的虚妄认知而不得解脱的特征。这与《庄子·齐物论》"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的描述颇有相通之处——当人心执著于虚相而不能"坐忘",便易形成认知困局。佛家所言"妄想执著"更直指此症结,认为过度思维活动反成障蔽本性的枷锁。 然需辨明的是,西方医学将此类现象归因于神经递质失衡等生理机制,而传统心性之学则强调"养心调神"的修养工夫。二者实为不同认知框架下的解释体系:前者侧重物质基础,后者关注精神境界。王阳明"心外无物"之说,恰可解释部分患者因过度内耗而致虚实不分的病机。 当代社会信息过载、欲望膨胀的环境,恰如《道德经》所警"五色令人目盲"之态,客观上加剧了心神失养的风险。故治疗此类疾患,或可参酌"虚静恬淡"的养生智慧,辅以现代医学手段,形成身心兼治的疗愈体系。此中深意,值得医林与学界共同深思。

西方精神病会不会也是臆想太多,无法想得通导致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