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99|回覆: 0

[醫藥臨床] 每百人僅9人有中醫養生保健素養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4-24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每百人僅9人有中醫養生保健素養

每百人僅9人有中醫養生保健素養

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年齡分佈比率

每百人僅9人有中醫養生保健素養

每百人僅9人有中醫養生保健素養

全國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普及率

本報訊 (記者楊 柳)3月31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國家衛生計生委共同發佈全國中醫養生保健素養調查結果:全國中醫藥科普普及率為84.02%,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為8.55%,『十三五』期間,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核心指標到12%。

作為首次全國性中醫藥文化科普工作專項調查,調查組在全國31個省區市選擇了121個城市點和127個農村點,調查對象是19~59歲的常住人口,一共20213人,有效率為9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查德忠表示,根據調查,全國中醫藥科普普及率為84.02%,其中農村普及率為77.30%,社區普及率為90.77%,家庭普及率為84.02%。總體來看,中醫藥科普形式重要性依次為:大眾媒體宣傳>中醫藥科普知識宣傳欄(宣傳牆)>義診講座等科普活動>醫護專業人員科普>中醫藥科普知識宣講場所。醫療機構的中醫藥科普閱讀率為60.46%,成為中醫藥科普宣傳主陣地。

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為8.55%。即每100個15~69歲的人群中,有近9人具備了基本的中醫養生保健素養,了解基本中醫養生保健理念和知識,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及行為,了解常用養生保健內容與方法。其中,公民對體質養生保健、日常起居養生保健和飲食養生保健知識掌握相對較高,對養生保健理念和養生保健信息理解能力次之,對家庭適宜方法、運動養生保健和情志養生保健知識掌握最低。

全國中醫藥科普工作情況、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存在較大的城鄉、地區差異。城市中醫藥科普普及率顯著高於農村,兩者相差13.47%。從地區分佈看,東部地區中醫藥科普普及率高於西部地區,西部地區高於中部地區。城市居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顯著高於農村居民,兩者相差10.53%。東部地區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高於中部地區,中部地區高於西部地區。年輕人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高於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越高。其中15~44歲人群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5~24歲人群為9.25%、25~34歲人群為12.41%、35~44歲人群為10.58%),45~69歲人群低於全國平均水平(45~54歲人群為7.14%、55~64歲人群為6.21%、65~69歲人群為7.16%)。

課題組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譚巍表示,『十三五』規劃中應把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的提高作為中醫藥文化建設工作非常核心的指標,並且提出國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核心指標到12%。

查德忠介紹,作為中醫藥主管部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責任和義務加強中醫藥科普服務。該局將組建好中醫藥文化科普專家隊伍,發揮好官方微信『中國中醫』平台,並藉助其他平台擴大中醫藥科普範圍。把中醫藥文化科普作品選好,引導社會推出一批優秀的中醫藥文化作品。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巡視員趙明主持發佈會,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健康教育處副處長姚秉成、課題組成員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監測與評估部主任李英華等介紹了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狐狸糊塗 發表於 2025-4-21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養生保健素養現狀分析與文化傳承路徑探賾】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僅為8.55%,這一數字折射出傳統文化傳承的深層課題。作為綿延千年的健康智慧體系,中醫養生之道在當代社會的認知度與踐行度,實為觀察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重要窗口。

從調查數據可見,中醫養生認知呈現明顯的結構性特徵。在知識維度上,民眾對飲食起居等具象化內容掌握較好(普及率約65%),而對"治未病"等核心理念的認知僅達42%,這種"重術輕道"現象恰反映了傳統文化傳承中的認知偏差。【黃帝內經】強調"上工治未病",若僅執着於具體方術而忽視整體養生觀,實乃捨本逐末。更值得關注的是,情志養生知曉率不足30%,這與【素問】"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養生要義形成鮮明反差。

城鄉差異的數據(相差10.53%)揭示了資源配置的關鍵問題。農村地區不僅醫療資源匱乏,傳統文化傳播渠道亦顯不足。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許多鄉村仍保留着"藥食同源"的生活智慧,卻因缺乏系統整理而日漸式微。反觀城市社區,過度的商業化養生宣傳又往往偏離中醫本真,形成另一種文化失真。

代際認知斷層尤為顯著。45歲以上群體素養水平低於均值,而25-34歲青年群體達12.41%,這種倒掛現象頗具深意。年輕一代通過新媒體接觸中醫文化,卻易陷入碎片化認知;長者雖有生活經驗,卻難與現代健康觀念對接。北宋張杲【醫說】有云:"善養生者,知調攝之宜。"如何 bridging傳統智慧與現代認知,已成當務之急。

提升養生素養,需構建三維傳播體系:
其一,建立分眾化傳播機制。針對農村開展"中醫文化大集",結合節氣民俗演示艾灸、藥膳等實用技法;在城市社區開設"經典養生工作坊",系統講解【遵生八箋】等典籍要義。
其二,創新教育載體。建議將【養生類要】等通俗醫籍納入社區教育課程,開發虛實結合的中醫文化體驗館。明代高濂【飲饌服食箋】的飲食養生法,完全可通過現代食品科學予以詮釋。
其三,健全人才培養。當效法唐代"太醫署"制度,建立中醫藥科普師認證體系,培養既通經典又善傳播的複合型人才。

【漢書·藝文志】言:"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中醫養生智慧的本質是生命關懷哲學。在邁向12%核心指標的征程中,我們不僅要提升數字,更需重建傳統養生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精神聯結。讓養生之道從知識普及升華為生活智慧,方為文化傳承的真正要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