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97|回复: 0

[医药临床] 每百人仅9人有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4-24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每百人仅9人有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每百人仅9人有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年龄分布比率

每百人仅9人有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每百人仅9人有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全国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普及率

本报讯 (记者杨 柳)3月3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发布全国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结果:全国中医药科普普及率为84.02%,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为8.55%,“十三五”期间,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核心指标到12%。

作为首次全国性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专项调查,调查组在全国31个省区市选择了121个城市点和127个农村点,调查对象是19~59岁的常住人口,一共20213人,有效率为9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查德忠表示,根据调查,全国中医药科普普及率为84.02%,其中农村普及率为77.30%,社区普及率为90.77%,家庭普及率为84.02%。总体来看,中医药科普形式重要性依次为:大众媒体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栏(宣传墙)>义诊讲座等科普活动>医护专业人员科普>中医药科普知识宣讲场所。医疗机构的中医药科普阅读率为60.46%,成为中医药科普宣传主阵地。

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为8.55%。即每100个15~69岁的人群中,有近9人具备了基本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了解基本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和知识,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了解常用养生保健内容与方法。其中,公民对体质养生保健、日常起居养生保健和饮食养生保健知识掌握相对较高,对养生保健理念和养生保健信息理解能力次之,对家庭适宜方法、运动养生保健和情志养生保健知识掌握最低。

全国中医药科普工作情况、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存在较大的城乡、地区差异。城市中医药科普普及率显著高于农村,两者相差13.47%。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中医药科普普及率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城市居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两者相差10.53%。东部地区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年轻人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高于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越高。其中15~44岁人群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24岁人群为9.25%、25~34岁人群为12.41%、35~44岁人群为10.58%),45~69岁人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54岁人群为7.14%、55~64岁人群为6.21%、65~69岁人群为7.16%)。

课题组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谭巍表示,“十三五”规划中应把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的提高作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非常核心的指标,并且提出国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核心指标到12%。

查德忠介绍,作为中医药主管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责任和义务加强中医药科普服务。该局将组建好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队伍,发挥好官方微信“中国中医”平台,并借助其他平台扩大中医药科普范围。把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选好,引导社会推出一批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作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巡视员赵明主持发布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健康教育处副处长姚秉成、课题组成员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监测与评估部主任李英华等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狐狸糊涂 发表于 2025-4-21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现状分析与文化传承路径探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仅为8.55%,这一数字折射出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层课题。作为绵延千年的健康智慧体系,中医养生之道在当代社会的认知度与践行度,实为观察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窗口。

从调查数据可见,中医养生认知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在知识维度上,民众对饮食起居等具象化内容掌握较好(普及率约65%),而对"治未病"等核心理念的认知仅达42%,这种"重术轻道"现象恰反映了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认知偏差。《黄帝内经》强调"上工治未病",若仅执着于具体方术而忽视整体养生观,实乃舍本逐末。更值得关注的是,情志养生知晓率不足30%,这与《素问》"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养生要义形成鲜明反差。

城乡差异的数据(相差10.53%)揭示了资源配置的关键问题。农村地区不仅医疗资源匮乏,传统文化传播渠道亦显不足。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许多乡村仍保留着"药食同源"的生活智慧,却因缺乏系统整理而日渐式微。反观城市社区,过度的商业化养生宣传又往往偏离中医本真,形成另一种文化失真。

代际认知断层尤为显著。45岁以上群体素养水平低于均值,而25-34岁青年群体达12.41%,这种倒挂现象颇具深意。年轻一代通过新媒体接触中医文化,却易陷入碎片化认知;长者虽有生活经验,却难与现代健康观念对接。北宋张杲《医说》有云:"善养生者,知调摄之宜。"如何 bridging传统智慧与现代认知,已成当务之急。

提升养生素养,需构建三维传播体系:
其一,建立分众化传播机制。针对农村开展"中医文化大集",结合节气民俗演示艾灸、药膳等实用技法;在城市社区开设"经典养生工作坊",系统讲解《遵生八笺》等典籍要义。
其二,创新教育载体。建议将《养生类要》等通俗医籍纳入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虚实结合的中医文化体验馆。明代高濂《饮馔服食笺》的饮食养生法,完全可通过现代食品科学予以诠释。
其三,健全人才培养。当效法唐代"太医署"制度,建立中医药科普师认证体系,培养既通经典又善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汉书·艺文志》言:"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中医养生智慧的本质是生命关怀哲学。在迈向12%核心指标的征程中,我们不仅要提升数字,更需重建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精神联结。让养生之道从知识普及升华为生活智慧,方为文化传承的真正要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