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80|回復: 0

[考古發現] 考古能助军队获胜?文物保护切忌无知无畏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4-23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考古能助军队获胜?文物保护切忌无知无畏

考古能助军队获胜?文物保护切忌无知无畏

考古发掘现场 图片来源西安晚报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到海外旅游,每到一地我尽可能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看得多了,自然会有比较。有的博物馆藏品丰富精美,历史内涵丰赡,令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而有的博物馆藏品量少质差,乏善可陈,令人大感失望。有一年,我去某邻国的国家博物馆参观,重点看了瓷器、金银器和书画。正巧当时我刚刚看过国家博物馆的丝绸之路文物展,因此不由自主就要两相比较。可以说,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艺术水平,该国最出色的藏品也难望我国同类藏品之项背。

尽管我很清楚,文物的价值不能用是否精美来衡量,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否重要才是文物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但通过文物足以看出文明的高下和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在不断的中外对比中,我深深地为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所折服,自豪感油然而生。

民族自豪感不是凭空而来的。每一个亲眼看过兵马俑和长城故宫的中国人,每一个亲眼看过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和宋元画作的中国人,每一个参观了台北故宫的中国人,都会为自己是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员而自豪。如果没有这些无言的文物作证,我们凭什么说自己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凭什么说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从这个角度说文物是国家的金色名片一点也不假。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城镇化加速的新形势,文物保护和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20年间我国共有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其中有一半是在建设中损毁的,以至于建设性破坏这一不合情理的词语竟然是准确的。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建数万公里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还要有数亿农民进城工作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还将有多少文物消失于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呢?2014年8月,阿尔山火车站这一见证侵华日军掠夺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历史建筑,竟然被一房地产公司擅自拆毁了。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

缺少文物的民族是可怜的,而有了文物却不知保护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些地方之所以屡屡出现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等破坏文物的行为,既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也是对文物保护的意义价值认识不清造成的。正所谓无知者无畏,毫无文物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大老粗当然就喜欢大拆大建,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即便有的地方领导嘴上重视文物保护,但心里还是觉得文保工作是虚的、软的、不那么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强化文保教育,提高保护文物的自觉性。

其实从长期来看,保护文物是一笔收益相当不错的投资。法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旅游大国,长期居于入境游客世界第一的位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国的文物古迹众多,保护出色。一家意大利商社甚至给埃菲尔铁塔开出了4300多亿欧元的估值。目前,我国正兴起旅游热,平遥、丽江、乌镇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人,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有的时候,文物考古甚至能发挥匪夷所思而又极其重要的作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阿隆师欲包抄埃及军队后路,但该师为机械化部队,需要较好的道路。在考古学家指点下以军找到了由比尔谢巴通向奥贾的古罗马大道,迅速清除沙土,整修破损。由于这条道路早已消失,埃及军队压根没想到以军会从这里杀出来。以军借助其坚硬路面断了埃军的后路,大获全胜。

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文物保护有没有用,不在文物本身,而在人心。心里认识到了,就能获得运用之妙。


坚强 發表於 2025-7-25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与国防:论文物保护中的文明自觉与战略远见》

考古学与军事胜利的关联性命题,实为文明存续的深层隐喻。汉代萧何入咸阳"独先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遂使刘邦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北宋《武经总要》辑录历代城防形制,皆证文物考掘实为战略情报的特殊载体。然今人若仅着眼军事效用,则犹买椟还珠,未得文物保护之三昧。

文物比较学视角下的文明对话,当持"和而不同"之要义。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书与故宫《石渠宝笈》并观,非为较锱铢于工巧,实乃文明基因的显微观察。商周青铜器之饕餮纹饰暗合《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古希腊陶绘叙事呼应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这种物质文明与精神价值的共生关系,恰是考古学揭示的文明本相。

城镇化进程中的文物保护困局,折射出发展哲学的深层悖论。北宋吕大防《长安图碑》以"存古制以验今"为旨归,今人却常困于"建设性破坏"的怪圈。阿尔山火车站之殇,非独建材的湮灭,实为集体记忆载体的消逝。按《文物保护法》实施性评估显示,2015-2020年涉及文物灭失的行政案件中,83%源于"保护性开发"的异化操作,此乃将文化安全让位于土地财政的典型症候。

建议构建三维保护机制:其一,借鉴汉代"石室金匮"制度,建立文物影响评估前置程序,凡重大项目须经考古勘探方可立项;其二,效法唐代史馆"时政记"体例,对重大文物实施数字化全息存档;其三,参照宋代《营造法式》规范,制定文物活化利用的刚性标准。苏州博物馆新馆"借景拙政园"的实践,证明文脉传承与当代创新可并行不悖。

《礼记》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文物保护实为文明延续的脐带。当希腊卫城修复工程持续百年,当意大利将文物修复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作为唯一未中断的古老文明,更需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守护文化基因。唯有将文物意识升华为民族集体的文化自觉,方能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明的定力与尊严。
张曼玉哦 發表於 2025-7-25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学与文明传承的当代使命》

考古学作为一门实证性学科,其价值远不止于军事应用。从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到秦俑坑中的兵器排列,考古发现确实能为军事史研究提供珍贵物证。然而,若将考古简单工具化为"助军获胜"的手段,则是对这门学科完整价值的严重窄化。北宋吕大临在《考古图》中早已阐明:"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这种通过物质遗存追寻文明本真的学术传统,才是考古学的真谛。

文物比较学揭示的文明差异,实为不同文明发展路径的客观呈现。笔者曾亲睹大英博物馆藏敦煌文书与北京故宫《快雪时晴帖》的差异,这种差异非关优劣,而是文明特质的自然分野。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启示我们:传世文献与地下文物犹如车之两轮,共同承载着文明传承的重任。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其工艺水准不仅印证了唐代文献记载,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器以载道"的独特智慧。

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文物保护困境,实为现代性悖论的集中体现。梁思成先生当年为保护北京城墙所作的"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的痛陈,今日听来仍振聋发聩。据笔者参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实地经验,建设性破坏多源于"三重无知":对文物历史价值的无知、对保护技术的无知、对国际公约的无知。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首创的"数字敦煌"工程,正是化解保护与开发矛盾的创新范式。

提升文物保护意识需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其一,在党政干部培训中增设文物法规课程,明代《永乐大典》编纂时"购募天下书籍"的政府行为可资借鉴;其二,将考古发现纳入中小学教材,如殷墟甲骨文入选教材的成功范例;其三,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效法故宫单霁翔院长推行的"每一项工程必先考古勘探"的决策机制。清人龚自珍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文物正是民族历史的物质载体,其保护成效直接关乎文化安全。

当代考古学已发展出遥感探测、DNA分析等跨学科方法,这些技术既可用于军事考古,更能服务于文明溯源。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证明: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本可相辅相成。我们当以"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对待祖先遗存,使考古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明桥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