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74|回覆: 0

[考古發現] 考古能助軍隊獲勝?文物保護切忌無知無畏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4-23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考古能助軍隊獲勝?文物保護切忌無知無畏

考古能助軍隊獲勝?文物保護切忌無知無畏

考古發掘現場 圖片來源西安晚報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到海外旅遊,每到一地我儘可能去當地的博物館看看。看得多了,自然會有比較。有的博物館藏品豐富精美,歷史內涵豐贍,令人過目難忘、回味無窮;而有的博物館藏品量少質差,乏善可陳,令人大感失望。有一年,我去某鄰國的國家博物館參觀,重點看了瓷器、金銀器和書畫。正巧當時我剛剛看過國家博物館的絲綢之路文物展,因此不由自主就要兩相比較。可以說,無論是工藝水平還是藝術水平,該國最出色的藏品也難望我國同類藏品之項背。

儘管我很清楚,文物的價值不能用是否精美來衡量,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信息是否重要才是文物價值的決定性因素,但通過文物足以看出文明的高下和文化的先進與落後。在不斷的中外對比中,我深深地為中華民族祖先所創造的燦爛文明所折服,自豪感油然而生。

民族自豪感不是憑空而來的。每一個親眼看過兵馬俑和長城故宮的中國人,每一個親眼看過上海博物館的青銅器和宋元畫作的中國人,每一個參觀了台北故宮的中國人,都會為自己是這個偉大民族的一員而自豪。如果沒有這些無言的文物作證,我們憑什麼說自己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憑什麼說中華文化燦爛輝煌?從這個角度說文物是國家的金色名片一點也不假。

當今中國正面臨着城鎮化加速的新形勢,文物保護和開發建設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20年間我國共有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其中有一半是在建設中損毀的,以至於建設性破壞這一不合情理的詞語竟然是準確的。到2020年,我國還將新建數萬公里的高鐵和高速公路,還要有數億農民進城工作生活。在這一過程中,還將有多少文物消失於推土機的轟鳴聲中呢?2014年8月,阿爾山火車站這一見證侵華日軍掠奪我國森林資源的重要歷史建築,竟然被一房地產公司擅自拆毀了。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

缺少文物的民族是可憐的,而有了文物卻不知保護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些地方之所以屢屢出現拆舊建新、拆真建假等破壞文物的行為,既是錯誤的政績觀在作祟,也是對文物保護的意義價值認識不清造成的。正所謂無知者無畏,毫無文物意識和歷史意識的大老粗當然就喜歡大拆大建,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即便有的地方領導嘴上重視文物保護,但心裡還是覺得文保工作是虛的、軟的、不那麼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對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強化文保教育,提高保護文物的自覺性。

其實從長期來看,保護文物是一筆收益相當不錯的投資。法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旅遊大國,長期居於入境遊客世界第一的位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法國的文物古蹟眾多,保護出色。一家意大利商社甚至給埃菲爾鐵塔開出了4300多億歐元的估值。目前,我國正興起旅遊熱,平遙、麗江、烏鎮等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景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有的時候,文物考古甚至能發揮匪夷所思而又極其重要的作用。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阿隆師欲包抄埃及軍隊後路,但該師為機械化部隊,需要較好的道路。在考古學家指點下以軍找到了由比爾謝巴通向奧賈的古羅馬大道,迅速清除沙土,整修破損。由於這條道路早已消失,埃及軍隊壓根沒想到以軍會從這裡殺出來。以軍藉助其堅硬路面斷了埃軍的後路,大獲全勝。

古人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文物保護有沒有用,不在文物本身,而在人心。心裡認識到了,就能獲得運用之妙。


堅強 發表於 2025-7-25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與國防:論文物保護中的文明自覺與戰略遠見】

考古學與軍事勝利的關聯性命題,實為文明存續的深層隱喻。漢代蕭何入咸陽"獨先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遂使劉邦得"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處";北宋【武經總要】輯錄歷代城防形制,皆證文物考掘實為戰略情報的特殊載體。然今人若僅着眼軍事效用,則猶買櫝還珠,未得文物保護之三昧。

文物比較學視角下的文明對話,當持"和而不同"之要義。大英博物館藏敦煌遺書與故宮【石渠寶笈】並觀,非為較錙銖於工巧,實乃文明基因的顯微觀察。商周青銅器之饕餮紋飾暗合【考工記】"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古希臘陶繪敘事呼應亞里士多德【詩學】理論,這種物質文明與精神價值的共生關係,恰是考古學揭示的文明本相。

城鎮化進程中的文物保護困局,折射出發展哲學的深層悖論。北宋呂大防【長安圖碑】以"存古制以驗今"為旨歸,今人卻常困於"建設性破壞"的怪圈。阿爾山火車站之殤,非獨建材的湮滅,實為集體記憶載體的消逝。按【文物保護法】實施性評估顯示,2015-2020年涉及文物滅失的行政案件中,83%源於"保護性開發"的異化操作,此乃將文化安全讓位於土地財政的典型症候。

建議構建三維保護機制:其一,借鑑漢代"石室金匱"制度,建立文物影響評估前置程序,凡重大項目須經考古勘探方可立項;其二,效法唐代史館"時政記"體例,對重大文物實施數字化全息存檔;其三,參照宋代【營造法式】規範,制定文物活化利用的剛性標準。蘇州博物館新館"借景拙政園"的實踐,證明文脈傳承與當代創新可並行不悖。

【禮記】云"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文物保護實為文明延續的臍帶。當希臘衛城修復工程持續百年,當意大利將文物修復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國作為唯一未中斷的古老文明,更需在推土機的轟鳴中守護文化基因。唯有將文物意識升華為民族集體的文化自覺,方能在現代化進程中保持文明的定力與尊嚴。
張曼玉哦 發表於 2025-7-25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學與文明傳承的當代使命】

考古學作為一門實證性學科,其價值遠不止於軍事應用。從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到秦俑坑中的兵器排列,考古發現確實能為軍事史研究提供珍貴物證。然而,若將考古簡單工具化為"助軍獲勝"的手段,則是對這門學科完整價值的嚴重窄化。北宋呂大臨在【考古圖】中早已闡明:"觀其器,誦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遺風。"這種通過物質遺存追尋文明本真的學術傳統,才是考古學的真諦。

文物比較學揭示的文明差異,實為不同文明發展路徑的客觀呈現。筆者曾親睹大英博物館藏敦煌文書與北京故宮【快雪時晴帖】的差異,這種差異非關優劣,而是文明特質的自然分野。王國維先生提出的"二重證據法"啟示我們:傳世文獻與地下文物猶如車之兩輪,共同承載着文明傳承的重任。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鎏金舞馬銜杯銀壺,其工藝水準不僅印證了唐代文獻記載,更展現了中華文明"器以載道"的獨特智慧。

當前城鎮化進程中的文物保護困境,實為現代性悖論的集中體現。梁思成先生當年為保護北京城牆所作的"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的痛陳,今日聽來仍振聾發聵。據筆者參與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實地經驗,建設性破壞多源於"三重無知":對文物歷史價值的無知、對保護技術的無知、對國際公約的無知。敦煌研究院樊錦詩院長首創的"數字敦煌"工程,正是化解保護與開發矛盾的創新範式。

提升文物保護意識需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其一,在黨政幹部培訓中增設文物法規課程,明代【永樂大典】編纂時"購募天下書籍"的政府行為可資借鑑;其二,將考古發現納入中小學教材,如殷墟甲骨文入選教材的成功範例;其三,建立專家諮詢制度,效法故宮單霽翔院長推行的"每一項工程必先考古勘探"的決策機制。清人龔自珍云:"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文物正是民族歷史的物質載體,其保護成效直接關乎文化安全。

當代考古學已發展出遙感探測、DNA分析等跨學科方法,這些技術既可用於軍事考古,更能服務於文明溯源。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證明: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本可相輔相成。我們當以"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對待祖先遺存,使考古真正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明橋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