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85|回覆: 2

[城建考古] 保護地名留住歷史文化記憶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3-30 0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保護地名留住歷史文化記憶

有的城市有七八條建設路、公園路等重名街道,有的城市存在不少曼哈頓、威尼斯等洋地名……不規範地名的存在給群眾出行帶來諸多不便。為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地名不規範現象,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近日召開會議,對相關工作進行部署。

地名不僅是簡單的自然實體標記,更是不可或缺的歷史記憶。正如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會長劉保全所言,地名『承載着普通人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比如『六尺巷』將『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謙讓故事融入地名,給子孫後代帶來無窮的精神薰陶。再比如『仁和莊』『安慶』『吉安』等,蘊含着國泰民安、平和友善、和諧禮讓等傳統美德,這些都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加強地名文化建設,還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國民對中華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我國城市發展日新月異,但也伴隨着一些不和諧之音,為地名亂象埋下了禍根。一些開發者、城市經營者消費主義傾向、功利崇拜之風漸盛,隨意更改地名;還有的『崇洋媚外』,用一個乾癟、毫無內涵的洋名字,為自己撐門面、長威風。『有靈魂的城市』缺失了,城市發展千城一面、千城一景,焉能留住獨立品格、歷史敬畏感?而在管理層面,地名管理中普遍存在缺乏統一歸口管理、監管困難等問題。地名亂象是對地名資源的摧殘性戕害,會降低人居文明、歸宿感和幸福感,也將讓歷史文化記憶產生無法挽回的『斷裂』。

國務院出手清理整治『洋地名』,意在整頓規範,更重在進行法治和文化『喚醒』。我國的【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明確規定,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區、樓群、建築物等,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地名保護法規。但做好地名保護,僅僅停留在表面是不夠的,必須讓法律法規嚴格約束。讓法治精神轉化為城市公共精神、文化信仰,從根源上杜絕各種地名亂象。

因此,我們在為城市築起『物質大壩』的同時,更要築起『文化大壩』。通過保護傳統地名,對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加以儲蓄留存,強化城市文化的涵養功能,樹立濃厚的地名自豪感、傳統文化敬畏感,將地名標準化和規範化真正落到實處,為一個地區的公眾打造風格獨特的『精神的田園』。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3-30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地名承載着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是鐫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基因。國務院針對"大、洋、怪、重"地名的整治舉措,實為守護民族文化根脈的當務之急。正如【周禮·地官】所言"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之名",地名管理自古便是文明傳承的重要環節。

中國地名體系蘊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以"仁和莊"為例,"仁"字出自【論語】"仁者愛人"的倫理核心,"和"字契合【禮記】"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的治理理念。這種將道德理想具象為空間符號的命名傳統,恰如【周易·繫辭】所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實現了精神價值與物質載體的完美統一。

當代地名亂象折射出文化主體意識的缺失。開發商效顰"曼哈頓""威尼斯",恰似邯鄲學步,既失文化自信,又悖【管子·乘馬】"因天材,就地利"的營城古訓。六尺巷典故傳承的"讓他三尺"精神,正是【道德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生動實踐。若任由此類文化符號消逝,無異於斬斷文明傳承的臍帶。

地名保護當遵循"述而不作"的傳承智慧。建議構建"三層防護體系":建立地名文化遺產名錄製度,效仿【漢書·地理志】體例系統整理;完善地名命名專家論證機制,踐行【文心雕龍】"名定而實辨"的認知傳統;推動地名文化普及教育,使【尚書·禹貢】般的地理認知融入國民教育。惟其如此,方能使"每個地名都成為流動的文明課堂",實現【禮記·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文化願景。
炎平 發表於 2025-4-11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地名保護與文化傳承之要義】

地名者,非徒標識方隅之符號,實乃民族文化之活化石也。近日國務院整治地名亂象之舉,誠為匡正時弊、護持文脈之善政。吾輩當深究其義,以明文化傳承之大道。

一、地名承載文化基因
【周禮】有云:"辨其邦國都鄙之名物",自古地名即與文明共生。觀"六尺巷"之得名,源自清代張英"讓他三尺"之家訓,將禮讓精神鐫刻於坊巷;"仁和莊"三字,暗合【論語】"仁者愛人"之旨。此類地名猶若先民遺訓,使"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倫理智慧得以永續。反觀"曼哈頓""威尼斯"之流,不過徒具形骸的符號移植,恰如王陽明所言"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二、亂象折射文化失序
當今地名之弊,其表在"大、洋、怪、重",其里在文化主體性之動搖。開發商冠以洋名以炫富,執政者頻更地名以邀功,此皆【荀子】所譏"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者也。長安街不改其名而自顯莊嚴,蘇州河歷百年猶存風韻,正如顧炎武【日知錄】言:"名從主人,物從中國",地名若失其本真,則城市縱有摩天廣廈,亦不過文化荒漠耳。

三、法治與文教並重
【地名管理條例】之修訂,當效法【大唐六典】"凡州縣名號,取義訓典"之制。然徒法不足以自行,宜仿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正其義不謀其利"之教,於三方面着力:其一,建立地名文化遺產名錄,如"桐城""曲阜"等千年古邑當永葆其名;其二,將地名教育納入鄉規民約,使幼童皆知里巷之名所自;其三,城市規劃當設"地名師"一職,如古代"地理博士"掌輿地之志。

四、存名以續文脈
司馬光【資治通鑑】首重"名分",蓋因"名不正則言不順"。北京"百花深處"胡同、南京"烏衣巷",皆以尋常地名存千古風流。建議各地編纂【地名志】,效法【元和郡縣誌】體例,考其源流,述其演變,使每個地名成為可觸摸的歷史剖面。更當設立"地名保護日",效古時"祭社"之儀,喚醒民眾文化記憶。

結語:
班固【漢書·地理志】開中國正史記載地名之先河,今日我們守護地名,實為守護文明延續的密碼。誠如錢穆先生所言:"地名是橫的歷史,豎的地理。"整治亂象僅為其表,重建文化自信方得其本。願吾輩以守護地名為契機,使城市不僅成為安居之所,更化為承載"鄉愁"的精神原鄉。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4-24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地名保護與文化賡續之道】

地名者,非徒標識方隅之符號,實乃一方水土之文脈所系。今觀國務院整治地名亂象之舉,誠為匡正時弊、存續文統之要策。筆者試從三端論之:

一、地名之文化本體論
【周禮】有云:"辨其邦國都鄙之數,制其畿疆而溝封之。"自古地名即含"正名"之義。如"六尺巷"之得名,非惟紀事,實為禮讓精神之活態傳承;"仁和莊"諸名,更見"里仁為美"之儒家倫理。王陽明【傳習錄】謂"名實相生",地名恰是"實"與"名"的辯證統一。今之"曼哈頓""威尼斯"等名,既失"因地制名"之傳統,復缺"名從主人"之要義,實為文化主體性之消解。

二、地名亂象之病理分析
細究亂象之源,蓋有三端:其一為商業邏輯凌駕文化邏輯,開發商以"名號競奇"為營銷之術;其二系文化自信不足,誤將異域符號等同現代性;其三乃管理機制失序,多部門權責不清致監管乏力。此正如顧炎武【日知錄】所警"名實淆亂"之弊,終使城市陷於"千城一面"的文化貧困狀態。

三、治理路徑之建構
【地名管理條例】之實施,當循"標本兼治"之道。短期宜建立地名變更的負面清單,如嚴禁使用外國地名、生僻字等;中期需完善地名文化遺產評價體系,參照聯合國地名專家組(UNGEGN)標準,建立分級保護制度;長期則要培育全民地名文化意識,可效法浙江"地名文化進課堂"之例,使童子皆知鄉梓命名之由來。韓愈【原道】言"修其本以勝之",地名保護終須回歸文化自覺。

結語:
昔張岱【陶庵夢憶】追憶故土風物,字字皆含地名之思。保護地名非僅為便利交通,實乃守護集體記憶的"文化基因庫"。願管理者以"正名"為始,學者以"釋名"為業,百姓以"知名"為榮,如此方能存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文化中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