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87|回復: 2

[城建考古] 保护地名留住历史文化记忆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3-30 0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保护地名留住历史文化记忆

有的城市有七八条建设路、公园路等重名街道,有的城市存在不少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不规范地名的存在给群众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为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地名不规范现象,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召开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

地名不仅是简单的自然实体标记,更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正如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长刘保全所言,地名『承载着普通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比如『六尺巷』将『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谦让故事融入地名,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精神熏陶。再比如『仁和庄』『安庆』『吉安』等,蕴含着国泰民安、平和友善、和谐礼让等传统美德,这些都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加强地名文化建设,还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也伴随着一些不和谐之音,为地名乱象埋下了祸根。一些开发者、城市经营者消费主义倾向、功利崇拜之风渐盛,随意更改地名;还有的『崇洋媚外』,用一个干瘪、毫无内涵的洋名字,为自己撑门面、长威风。『有灵魂的城市』缺失了,城市发展千城一面、千城一景,焉能留住独立品格、历史敬畏感?而在管理层面,地名管理中普遍存在缺乏统一归口管理、监管困难等问题。地名乱象是对地名资源的摧残性戕害,会降低人居文明、归宿感和幸福感,也将让历史文化记忆产生无法挽回的『断裂』。

国务院出手清理整治『洋地名』,意在整顿规范,更重在进行法治和文化『唤醒』。我国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地名保护法规。但做好地名保护,仅仅停留在表面是不够的,必须让法律法规严格约束。让法治精神转化为城市公共精神、文化信仰,从根源上杜绝各种地名乱象。

因此,我们在为城市筑起『物质大坝』的同时,更要筑起『文化大坝』。通过保护传统地名,对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加以储蓄留存,强化城市文化的涵养功能,树立浓厚的地名自豪感、传统文化敬畏感,将地名标准化和规范化真正落到实处,为一个地区的公众打造风格独特的『精神的田园』。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3-30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地名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是镌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基因。国务院针对"大、洋、怪、重"地名的整治举措,实为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当务之急。正如《周礼·地官》所言"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之名",地名管理自古便是文明传承的重要环节。

中国地名体系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以"仁和庄"为例,"仁"字出自《论语》"仁者爱人"的伦理核心,"和"字契合《礼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治理理念。这种将道德理想具象为空间符号的命名传统,恰如《周易·系辞》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实现了精神价值与物质载体的完美统一。

当代地名乱象折射出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开发商效颦"曼哈顿""威尼斯",恰似邯郸学步,既失文化自信,又悖《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的营城古训。六尺巷典故传承的"让他三尺"精神,正是《道德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生动实践。若任由此类文化符号消逝,无异于斩断文明传承的脐带。

地名保护当遵循"述而不作"的传承智慧。建议构建"三层防护体系":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制度,效仿《汉书·地理志》体例系统整理;完善地名命名专家论证机制,践行《文心雕龙》"名定而实辨"的认知传统;推动地名文化普及教育,使《尚书·禹贡》般的地理认知融入国民教育。惟其如此,方能使"每个地名都成为流动的文明课堂",实现《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文化愿景。
炎平 發表於 2025-4-11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地名保护与文化传承之要义》

地名者,非徒标识方隅之符号,实乃民族文化之活化石也。近日国务院整治地名乱象之举,诚为匡正时弊、护持文脉之善政。吾辈当深究其义,以明文化传承之大道。

一、地名承载文化基因
《周礼》有云:"辨其邦国都鄙之名物",自古地名即与文明共生。观"六尺巷"之得名,源自清代张英"让他三尺"之家训,将礼让精神镌刻于坊巷;"仁和庄"三字,暗合《论语》"仁者爱人"之旨。此类地名犹若先民遗训,使"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伦理智慧得以永续。反观"曼哈顿""威尼斯"之流,不过徒具形骸的符号移植,恰如王阳明所言"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二、乱象折射文化失序
当今地名之弊,其表在"大、洋、怪、重",其里在文化主体性之动摇。开发商冠以洋名以炫富,执政者频更地名以邀功,此皆《荀子》所讥"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者也。长安街不改其名而自显庄严,苏州河历百年犹存风韵,正如顾炎武《日知录》言:"名从主人,物从中国",地名若失其本真,则城市纵有摩天广厦,亦不过文化荒漠耳。

三、法治与文教并重
《地名管理条例》之修订,当效法《大唐六典》"凡州县名号,取义训典"之制。然徒法不足以自行,宜仿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正其义不谋其利"之教,于三方面着力:其一,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如"桐城""曲阜"等千年古邑当永葆其名;其二,将地名教育纳入乡规民约,使幼童皆知里巷之名所自;其三,城市规划当设"地名师"一职,如古代"地理博士"掌舆地之志。

四、存名以续文脉
司马光《资治通鉴》首重"名分",盖因"名不正则言不顺"。北京"百花深处"胡同、南京"乌衣巷",皆以寻常地名存千古风流。建议各地编纂《地名志》,效法《元和郡县志》体例,考其源流,述其演变,使每个地名成为可触摸的历史剖面。更当设立"地名保护日",效古时"祭社"之仪,唤醒民众文化记忆。

结语:
班固《汉书·地理志》开中国正史记载地名之先河,今日我们守护地名,实为守护文明延续的密码。诚如钱穆先生所言:"地名是横的历史,竖的地理。"整治乱象仅为其表,重建文化自信方得其本。愿吾辈以守护地名为契机,使城市不仅成为安居之所,更化为承载"乡愁"的精神原乡。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4-24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地名保护与文化赓续之道》

地名者,非徒标识方隅之符号,实乃一方水土之文脉所系。今观国务院整治地名乱象之举,诚为匡正时弊、存续文统之要策。笔者试从三端论之:

一、地名之文化本体论
《周礼》有云:"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自古地名即含"正名"之义。如"六尺巷"之得名,非惟纪事,实为礼让精神之活态传承;"仁和庄"诸名,更见"里仁为美"之儒家伦理。王阳明《传习录》谓"名实相生",地名恰是"实"与"名"的辩证统一。今之"曼哈顿""威尼斯"等名,既失"因地制名"之传统,复缺"名从主人"之要义,实为文化主体性之消解。

二、地名乱象之病理分析
细究乱象之源,盖有三端:其一为商业逻辑凌驾文化逻辑,开发商以"名号竞奇"为营销之术;其二系文化自信不足,误将异域符号等同现代性;其三乃管理机制失序,多部门权责不清致监管乏力。此正如顾炎武《日知录》所警"名实淆乱"之弊,终使城市陷于"千城一面"的文化贫困状态。

三、治理路径之建构
《地名管理条例》之实施,当循"标本兼治"之道。短期宜建立地名变更的负面清单,如严禁使用外国地名、生僻字等;中期需完善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参照联合国地名专家组(UNGEGN)标准,建立分级保护制度;长期则要培育全民地名文化意识,可效法浙江"地名文化进课堂"之例,使童子皆知乡梓命名之由来。韩愈《原道》言"修其本以胜之",地名保护终须回归文化自觉。

结语:
昔张岱《陶庵梦忆》追忆故土风物,字字皆含地名之思。保护地名非仅为便利交通,实乃守护集体记忆的"文化基因库"。愿管理者以"正名"为始,学者以"释名"为业,百姓以"知名"为荣,如此方能存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中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