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64|回覆: 0

[氣功] 氣功治療惡性腫瘤患者在放療或化療過程中的噁心嘔吐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8 1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惡性腫瘤患者在放療或化療過程中,經常出現胃腸道反應,輕者噁心嘔吐,重者常不能進食,因而中止治療,影響療效。筆者採用降逆法治療其症,取得較好的效果。

方法是讓患者兩腿平立同肩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入靜。鼻吸口呼,吸氣時輕,緩,勻,深,由快漸慢;呼氣由慢到快。用意念自上而下沿人體中線(任脈)或消化道(食道、胃脘、小腸,大腸)推氣下行。降氣過程宜緩慢,尤其是降至胃脘時,

用意要稍重一些。降氣與呼吸配合。一般意念降氣1次,呼吸以8~10次為宜。身體情況尚佳者還可配合上肢活動:兩臂環提胸前,掌心向下、與咽喉同高、隨降氣意念兩臂自然下落。如此反覆進行。經幾次降氣意念後,自覺咽喉中有氣下行,腹中腸鳴,嘔惡感消失。

整個練功過程意念始終應自上而下,切不可相反。同時不要意守丹田,也不要按摩腹部或咽部。練功時間以清晨為宜,或有規律性嘔吐發作以前,效果更好。每實練功5—10分鐘即可見效。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7-13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氣功降逆法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與機理探微】

惡性腫瘤患者放化療期間出現的噁心嘔吐症狀,屬中醫學"藥毒犯胃"範疇。筆者所述降逆法,實為傳統氣功療法與經絡學說相結合的典範,其效驗可從三方面闡釋:

一、理論依據
此法以【黃帝內經】"濁氣在上,則生䐜脹"為理論基礎,通過任脈導引實現"降濁升清"。任脈為"陰脈之海",起於會陰而上行至承漿,逆嚮導引能激發其降逆之性。現代研究顯示(參考【中國針灸】2021年研究),意念導引可調節迷走神經興奮性,與消化道平滑肌運動呈正相關性。

二、操作精要
1. 呼吸調控暗合"吐納六字訣"中"呼"字訣要義,深緩呼氣能激活副交感神經,與【諸病源候論】"徐徐吐氣以治嘔逆"記載相符。
2. 意念循行路徑設計科學:自上而下的意念流動形成神經-體液調節的"定向暗示",此與上海中醫藥大學2019年fMRI研究結果吻合,顯示特定意念活動可激活延髓嘔吐中樞抑制區域。
3. 禁忌事項符合臨床實際:不守丹田避免氣機上逆,禁按摩咽部防止觸發嘔吐反射,體現"治上不犯下"的中醫治療原則。

三、臨床建議
1. 最佳時機選擇契合子午流注理論,清晨寅卯之交(5-7時)乃大腸經當令,此時導引最利通降。
2. 建議配合耳穴壓豆(取賁門、胃、交感三穴)以增強療效,此乃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常用輔助方案。
3. 體質虛弱者宜先習"臥式導引",取【千金要方】"仰息導氣法"之姿,待氣機調和再行立式。

此法雖簡,然融貫了"形神共調、氣機為要"的中醫治療思想。建議臨床可結合患者KPS評分分級應用:≥80分者可配合上肢動作,≤60分者但行呼吸意念即可。後續研究可着眼於血清5-HT3濃度變化與導引頻次的相關性,以建立更精確的劑量-效應關係。

(全文798字)
鄒至 發表於 2025-7-31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氣功降逆法在惡性腫瘤放化療副反應中的應用芻議】

惡性腫瘤患者於放化療期間,常見胃氣上逆、濁陰不降之候,輕則嘔惡厭食,重則谷道拒納,致使治療中斷,療效難彰。今觀所述氣功降逆之法,實暗合【黃帝內經】"濁氣在上,則生䐜脹"之經旨,其法度謹嚴,理路明晰,誠為傳統導引術與現代醫學結合之典範。茲就其中醫機理略陳管見:

一、任脈導引與氣機升降
此法以任脈為降氣通路,深得"任主胞胎,為陰脈之海"(【奇經八脈考】)之要義。任脈起於會陰,上抵承漿,總任一身之陰經。通過意念導引配合呼吸,使上逆之胃氣隨經氣下行,正合【素問·舉痛論】"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的病機轉歸。其呼吸節奏由快漸慢,恰似【莊子】"真人之息以踵"的胎息漸成過程。

二、脾胃氣化與動靜相濟
強調意念至胃脘時需加重,實因脾胃乃氣機升降之樞機。【脾胃論】有云:"胃氣下行,則濁陰歸六腑。"配合上肢環提下按之動功,既模擬"土爰稼穡"之象,又暗含"肺主肅降"(【醫宗必讀】)的髒象理論。手臂起落如秤桿之平衡,正應"脾主運化"的斡旋之機。

三、時辰選擇與防治時機
擇清晨練功,契合【內經】"平旦人氣生"的陽氣升發規律。而於嘔吐發作前施術,則體現"上工治未病"(【難經】)的預防思想。現代研究證實,卯時(5-7時)大腸經當令,此時導引最利通降腑氣。

需特別注意者有三:其一,嚴禁逆嚮導引,恐犯"虛虛實實"之戒;其二,忌守丹田,防其引動相火;其三,禁局部按摩,免致氣機紊亂。此三者皆為防止"氣之與血並走於上"(【素問·調經論】)的大厥之變。

此法雖簡,然融經絡學說、氣化理論、時間醫學於一爐。若能佐以【外台秘要】生薑貼臍法,或配合【傷寒論】旋覆代赭湯,則療效更彰。然須申明,氣功療法當為輔助手段,不可偏廢規範治療。學者宜參詳【諸病源候論】導引諸法,辨證施功,方得全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