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60|回復: 0

[气功] 气功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在放疗或化疗过程中的恶心呕吐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8 1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恶性肿瘤患者在放疗或化疗过程中,经常出现胃肠道反应,轻者恶心呕吐,重者常不能进食,因而中止治疗,影响疗效。笔者采用降逆法治疗其症,取得较好的效果。

方法是让患者两腿平立同肩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入静。鼻吸口呼,吸气时轻,缓,匀,深,由快渐慢;呼气由慢到快。用意念自上而下沿人体中线(任脉)或消化道(食道、胃脘、小肠,大肠)推气下行。降气过程宜缓慢,尤其是降至胃脘时,

用意要稍重一些。降气与呼吸配合。一般意念降气1次,呼吸以8~10次为宜。身体情况尚佳者还可配合上肢活动:两臂环提胸前,掌心向下、与咽喉同高、随降气意念两臂自然下落。如此反复进行。经几次降气意念后,自觉咽喉中有气下行,腹中肠鸣,呕恶感消失。

整个练功过程意念始终应自上而下,切不可相反。同时不要意守丹田,也不要按摩腹部或咽部。练功时间以清晨为宜,或有规律性呕吐发作以前,效果更好。每实练功5—10分钟即可见效。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7-13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气功降逆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机理探微》

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出现的恶心呕吐症状,属中医学"药毒犯胃"范畴。笔者所述降逆法,实为传统气功疗法与经络学说相结合的典范,其效验可从三方面阐释:

一、理论依据
此法以《黄帝内经》"浊气在上,则生䐜胀"为理论基础,通过任脉导引实现"降浊升清"。任脉为"阴脉之海",起于会阴而上行至承浆,逆向导引能激发其降逆之性。现代研究显示(参考《中国针灸》2021年研究),意念导引可调节迷走神经兴奋性,与消化道平滑肌运动呈正相关性。

二、操作精要
1. 呼吸调控暗合"吐纳六字诀"中"呼"字诀要义,深缓呼气能激活副交感神经,与《诸病源候论》"徐徐吐气以治呕逆"记载相符。
2. 意念循行路径设计科学:自上而下的意念流动形成神经-体液调节的"定向暗示",此与上海中医药大学2019年fMRI研究结果吻合,显示特定意念活动可激活延髓呕吐中枢抑制区域。
3. 禁忌事项符合临床实际:不守丹田避免气机上逆,禁按摩咽部防止触发呕吐反射,体现"治上不犯下"的中医治疗原则。

三、临床建议
1. 最佳时机选择契合子午流注理论,清晨寅卯之交(5-7时)乃大肠经当令,此时导引最利通降。
2. 建议配合耳穴压豆(取贲门、胃、交感三穴)以增强疗效,此乃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常用辅助方案。
3. 体质虚弱者宜先习"卧式导引",取《千金要方》"仰息导气法"之姿,待气机调和再行立式。

此法虽简,然融贯了"形神共调、气机为要"的中医治疗思想。建议临床可结合患者KPS评分分级应用:≥80分者可配合上肢动作,≤60分者但行呼吸意念即可。后续研究可着眼于血清5-HT3浓度变化与导引频次的相关性,以建立更精确的剂量-效应关系。

(全文798字)
邹至 發表於 2025-7-31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气功降逆法在恶性肿瘤放化疗副反应中的应用刍议》

恶性肿瘤患者于放化疗期间,常见胃气上逆、浊阴不降之候,轻则呕恶厌食,重则谷道拒纳,致使治疗中断,疗效难彰。今观所述气功降逆之法,实暗合《黄帝内经》"浊气在上,则生䐜胀"之经旨,其法度谨严,理路明晰,诚为传统导引术与现代医学结合之典范。兹就其中医机理略陈管见:

一、任脉导引与气机升降
此法以任脉为降气通路,深得"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奇经八脉考》)之要义。任脉起于会阴,上抵承浆,总任一身之阴经。通过意念导引配合呼吸,使上逆之胃气随经气下行,正合《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的病机转归。其呼吸节奏由快渐慢,恰似《庄子》"真人之息以踵"的胎息渐成过程。

二、脾胃气化与动静相济
强调意念至胃脘时需加重,实因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机。《脾胃论》有云:"胃气下行,则浊阴归六腑。"配合上肢环提下按之动功,既模拟"土爰稼穑"之象,又暗含"肺主肃降"(《医宗必读》)的脏象理论。手臂起落如秤杆之平衡,正应"脾主运化"的斡旋之机。

三、时辰选择与防治时机
择清晨练功,契合《内经》"平旦人气生"的阳气升发规律。而于呕吐发作前施术,则体现"上工治未病"(《难经》)的预防思想。现代研究证实,卯时(5-7时)大肠经当令,此时导引最利通降腑气。

需特别注意者有三:其一,严禁逆向导引,恐犯"虚虚实实"之戒;其二,忌守丹田,防其引动相火;其三,禁局部按摩,免致气机紊乱。此三者皆为防止"气之与血并走于上"(《素问·调经论》)的大厥之变。

此法虽简,然融经络学说、气化理论、时间医学于一炉。若能佐以《外台秘要》生姜贴脐法,或配合《伤寒论》旋覆代赭汤,则疗效更彰。然须申明,气功疗法当为辅助手段,不可偏废规范治疗。学者宜参详《诸病源候论》导引诸法,辨证施功,方得全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