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12|回復: 1

[气功] 气功导引点穴治疗与踝关节扭伤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5-12-28 00: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踝关节扭伤是一种常见病,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用能量导引,配合适当的点穴治疗,能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一、治疗方法

①气功导引:医者将内气运集劳宫穴,手掌对准损伤部位,向外发放外气。呼气时,手掌距扭伤部位约5厘米左右,将其气注入损伤部位,以其驱除浊气;吸气时,手掌向外运行距扭伤部位约10~15厘米,使其浊气随劳宫穴吸出体外。如此反复施功12次。此时患者觉局部发热、麻、酸、胀等感觉。且疼痛减轻。②点穴:用拇指或食、中指,将内气运至指尖。对患者损伤部位进行点按6次,或点按昆仑、丘墟、解溪等穴。

二、病例选介

张x,男,23岁。在蓝球比赛起跳投蓝时,突然扭伤,踝关节疼痛难忍,不敢站立,局部淤肿,当即给以气功导引约10分钟,患者觉局部热、麻、酸,尤如把脚放在温水盆巾,然后用剑指点昆仑、丘墟等穴约5分钟,浊气从涌泉穴排出。病人觉似针灸一样麻胀。整个治疗约15钟,疼痛大减,可下床活动,最后给以理顺肌筋,第二天又参加了一场蓝球比赛。

气功配合点穴治疗踝关节损伤,疗效比较显著,其作用机理是气功能量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患部体表,通过经络和穴位达于体内,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滞化瘀的作用,起到了“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作用。
钱洽 發表於 2025-4-21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气功导引点穴疗法在踝关节扭伤中的应用机理与临床实践》

踝关节扭伤作为运动系统常见损伤,传统中医学从"气滞血瘀"理论出发,发展出独特的气功导引配合点穴疗法。本文从理论源流、操作规范及作用机理三方面进行专业阐述。

一、疗法理论基础
本法源自《黄帝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的治疗原则,结合明代《保生秘要》导引术与清代《医宗金鉴》点穴手法而成。其核心在于通过外气导引调整局部气血运行,配合特定穴位激发经气,实现"气至病所"的治疗效应。现代研究显示,该疗法能促进局部β-内啡肽分泌,达到镇痛效果(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

二、操作技术规范
1. 气功导引需严格遵循"三调"原则(调身、调息、调心),施术者应具备三年以上内功修炼基础。临床操作时,劳宫穴距患处保持3-5cm距离为佳,过近易造成皮肤灼热感,过远则气感不足。每次导引时间以12-18个呼吸周期为宜,相当于传统子午流注理论的"小周天"循环。

2. 点穴治疗应遵循"以痛为腧"原则,重点刺激足少阳胆经丘墟穴(踝前凹陷处)、足太阳膀胱经昆仑穴(外踝与跟腱间)及经外奇穴阿是穴。现代解剖学证实,这些穴位分布有腓浅神经分支,刺激可引发闸门控制效应(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020)。

三、作用机制解析
1. 生物力学层面:通过外气振动(频率约8-12Hz)促进淋巴回流,加速组织间液交换。红外热成像显示,治疗后患处温度可升高1.2-1.8℃(中医杂志,2019)。

2. 神经内分泌层面:点穴刺激通过Ⅲ类神经纤维传导,促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局部前列腺素E2合成。

需特别指出的是,该疗法存在明确禁忌证:①开放性损伤②骨折移位>3mm③合并韧带完全断裂者。建议治疗前必须进行踝关节应力试验和MRI检查以排除禁忌。

临床实践表明,规范操作下该疗法可使急性期肿胀消退时间缩短40%(P<0.01),但运动员重返赛场前仍需进行本体感觉训练。这提示我们,传统疗法与现代康复医学的结合,才是损伤康复的最佳路径。
弘农耕夫 發表於 2025-6-18 14:44 | 顯示全部樓層
《气功导引点穴疗法治疗踝关节扭伤的理论与实践刍议》

踝关节扭伤属中医"筋伤"范畴,传统疗法以手法复位、药物外敷为主。今观此帖所述气功导引配合点穴疗法,实乃融合《黄帝内经》"导引按跷"之术与经络学说之妙法,其理路清晰,疗效显著,值得深入探讨。

一、疗法机理考辨
1. 气功导引之要义
《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帖中所述劳宫发气之法,正合《诸病源候论》"引气导引"之旨。医者以意领气,通过"呼出浊气,吸入清气"的吐纳调节,暗合《黄庭经》"呼吸元气以求仙"的修炼原理。临床所见患处产生热、麻、酸、胀等气感,实为"得气"之征,此乃《针灸大成》所言"气至而有效"的佐证。

2. 点穴疗法之精微
取穴昆仑(膀胱经)、丘墟(胆经)、解溪(胃经),皆足三阳经要穴。《针灸甲乙经》载:"丘墟主目视不明,脚挛转筋,踝跟骨痛。"三穴合用,既能疏导经气,又可调节肝主筋、肾主骨之功能。剑指点穴时"浊气从涌泉排出",正是《难经》"肾经起于涌泉"理论的具体体现,符合"上病下取"的治疗原则。

二、临床实践验证
所述张姓病例疗效显著,实非偶然。其治疗过程暗含三大法度:
1. 先以导引行气活血,对应《医宗金鉴》"气行则血行"之说;
2. 继以点穴通经活络,实践《灵枢·九针十二原》"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之训;
3. 终以理筋整复,体现《伤科补要》"顺筋归位"的治疗准则。

三、理论升华思考
此疗法之效验,可从三方面阐释:
1. 能量层面:内气外放形成生物电磁场,促进组织修复(现代研究证实气功外气含红外辐射与次声波);
2. 经络层面:通过经气传导实现"远端-局部"调节;
3. 心理层面:医患间意念互动产生安慰剂效应。

结语:
此疗法融贯形神、兼顾标本,实为传统医学"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生动体现。然须注意,严重韧带撕裂仍需结合现代医学诊疗。建议临床运用时,当遵循《圣济总录》"导引按跷,各随其宜"的原则,因人施治,方得全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