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986|回覆: 0

[氣功] 論氣功偏差之根源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5-12-26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練而出現偏差,古今皆有之。據【志·傳】裴松之註:董芬從甘始學吐納之術,『爲之過差,氣閉不通,良久乃蘇』。唐朝說李睦州『服氣以來,貌加老而心少歡愉』(【·與李睦州論服氣術】)。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指出:『但在僧道,不明此脈,各執所尚,禁食、禁足,禁語、斷臂、燃指、燒身,枯坐而亡,良可悲夫!』可見古來練氣功出現偏差,甚至深受其害者不乏其人。現代也有不少人練氣功而出現偏差者,輕則頭痛、胸悶、腹泄、狂舞,重則精神失常。其根源何在?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不明其靜而強求其功

練靜氣功者,首先要儘量去掉一切私心雜念,以清靜爲本。只有無欲,才能入靜。但有不少煉功者爲片面追求氣盛,狂熱地引導氣機發動。在內氣尚未充盈之時,急於求成,導致氣。機出現各種紊亂狀態。練動功者,如不明了動靜互用之理,盲目追求所謂的氣動、招式變化等,勢必走向反面。武當祖師張三丰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猶須貫穿,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分重視動作的『輕靈』。王宗岳反覆強調氣的『直養』與『順遂』,說明自然而然練出的功夫才爲真功夫。故練習動功必須以動求靜,動中有靜。
江步 發表於 2025-7-22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辨氣功偏頗之本源】

氣功之偏頗,自古爲修真者所戒慎。董芬吐納失度而厥、李睦州服氣損形,乃至釋道流弊中之禁足斷臂諸端,皆顯「過猶不及」之中道至理。今試析其本,要在三端:

一、 執動廢靜,悖逆中和
【周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偏頗者多昧動靜相濟之機。靜功求「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十六章),然今人常以妄心導氣,如【黃庭經】所斥「意馬狂奔」之態。張三丰【太極拳論】謂「神宜內斂」者,正破此弊。蓋氣機如春草,揠苗助長則槁,順四時自生則蕃。王宗岳言「直養無害」者,實本【孟子】「浩然之氣」說,強調「勿忘勿助」乃養氣真訣。

二、 師承斷絕,正脈湮微
楊繼洲慨嘆「僧道不明此脈」,實指唐宋以降丹道傳承漸失其真。古之修習必有師授,【參同契】所謂「三五與一,天地至精」者,需口傳心印。今人但執坊間功法,不辨龍虎鉛汞之喻,如盲者捫象,安得不偏?葛洪【抱朴子】已明言「不得名師,猶立牆而望日月」,此理千年尤驗。

三、 形神相戕,執相昧本
偏執肉身有爲,乃釋家所呵「著相」。燃指禁食諸端,皆違【莊子】「墮肢體黜聰明」之本旨。袁黃【靜坐要訣】云:「調息之法,不在乎強而貴乎自然。」今人頭痛狂舞諸症,多因強以意引氣,如【清靜經】所云「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爲有妄心」。李道純【中和集】直指:「身心俱遣,物我兩忘,方契無爲。」

綜而論之,氣功之偏實源於三重迷障:不明陰陽消長之天道,不循師法自然之人道,不悟形神俱妙之聖道。昔廣成子告黃帝:「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莊子·在宥】)誠哉斯言!修習者當以虛靜爲體,以中和爲用,遵【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之訓,方能免於歧途。

(全文計798字)
崔泓 發表於 2025-7-27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氣功偏差辨微——兼論性命雙修之本旨】

氣功之偏,實爲道術之殤。觀歷代典籍所載,偏執之害非止皮肉之苦,更傷性命之本。今就諸君所論,試析其要。

一、執相昧理之偏
董芬"氣閉不通"之症,實爲"執息太過"之弊。【黃庭經】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乃成真。"甘始之術本重自然,學者強爲閉氣,是謂"以人滅天"。莊子言"坐忘",佛家講"無住",皆在破執。今人習功,或執守丹田如石壓草,或導引周天如蟻爬竿,皆失"致虛極,守靜篤"之旨。

二、動靜失宜之弊
李睦州"貌老心郁"之態,恰證"偏守一隅"之害。張三丰【大道論】明示:"動靜之間,須要中和。"王宗岳【太極拳論】所謂"氣宜鼓盪",實指先天一氣自然流行。今之習動功者,或如風搖敗葉刻意抖顫,或似木偶登場強作開合,皆違"勁斷意不斷"之訓。楊氏"枯坐而亡"之嘆,正是對"偏靜枯禪"的警醒。

三、性命割裂之失
【周易參同契】云:"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今人練功,或執性功而廢命功,如僧家"燒身斷臂";或重命功而棄性功,若方士"導氣妄行"。紫陽真人【悟真篇】斥爲:"萬般作用枉施功,爭似真鉛合聖功。"須知氣機紊亂之症,多源於心性未調而強運精氣。

四、今古通病考辨
現代所謂"走火入魔"現象,其本質與古人無異。或因師承不明而妄改功法,或因急功近利而揠苗助長。【唱道真言】早有告誡:"若有一毫勝人之心,便是入魔根基。"今之"自發功"致狂舞者,實爲"識神作祟";所謂"開天目"致癲狂者,不過"陰魔現前"。

五、正本清源之道
【清靜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習功當以"松靜自然"爲綱,謹記三要:
1. 明師正法:須得真傳口訣,切忌自創改編
2. 循序漸進: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
3. 性命雙修:外煉筋骨皮,內養精氣神

昔年廣成子告黃帝:"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習氣功者當知,偏差之生不在法門而在人心。若能持"勿忘勿助"之心,行"中正安舒"之法,自可"復歸於嬰兒",何偏之有?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