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61|回復: 0

[儒学动态] 大地漫笔·听〖幽兰〗读孔子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1-26 0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夏日昏昏懒读书。

于是听曲。

可静心凝神的,首选古琴。著名的『老八张』里,第一张第一首便是〖幽兰〗。

幽兰〗是保存下来最早的古琴曲。据东汉蔡邕的〖琴操〗记载,〖幽兰〗为孔子所作。这位郁郁不得志的哲人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一度离开鲁国,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但孔子的游走并无收获,他的才智未得到赏识,只得返回鲁国。在由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经过一幽暗的山谷,孔子在草丛中见到一株兰花,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于是下车抚琴,遂成〖幽兰〗一曲。

这很可能只是个传说。但孔子爱乐喜歌是有记载的,他离开鲁国时便即兴吟唱了有名的〖出走歌〗,甚至在齐国听到〖〗乐时发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叹。

孔子的一生,在路上是重要内容。他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他结合所见、所闻、所感,应答弟子及时人,被记录成集智慧之大成的〖论语〗。游历归来,放眼天下过后,他又进入另一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静宁时期。心随境转,他留下的,都是智慧,简练朴素,诙谐幽默,真实自然。

在〖幽兰〗曲中你无法不去翻翻〖论语〗。字里行间,虽听不到孔子的声音,但那古老的音韵,确乎逼近两千多年前的真实,可以体会孔子如何『历其境而得其志』。〖幽兰〗不但是至今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琴曲,它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名曲中,至今尚可弹奏的曲目,音调之准确,让人相信它与两千多年前的旋律相去不远。

幽兰〗的谱子1880年在日本被中国学者发现。这卷琴稿据说是唐代的一个抄本,时在公元590年。之前它已经沉睡了一千多年,直到1884年才终于被编入〖古逸丛书〗。〖幽兰〗曲谱前的短序中交代了此曲的演奏传承,说明了每个音调如何弹奏,但并未提及琴弦的定调、节奏和段落。为此,许多音乐家和学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将这部唯一使用『文字谱』的曲谱转换成通用的古琴谱。我们今天听到的版本是古琴名家查阜西、管平湖所做的诠释,目前来说是最好、最可靠的。

今天能听听这样一支幸未遗失的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曲子,本已是一种幸运。白居易有诗云:『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在这样古老的韵音里,感受孔子那些从时光深处沉淀下来的智慧,一句,一言,恍若看见一位智者在抚琴,在唱和,在言说,在倾听。这样的幸运,又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

幽兰〗的全名是〖碣石调·幽兰〗。碣,圆顶的石碑,亦为河北的一座山名。据推断,南北朝时流行碣石舞,碣石调可能是当时的碣石舞曲。曲名之前冠以调名,仅为琴曲所见。〖碣石调·幽兰〗具有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音调特征,谱序中说『其声微而志远』。

邋遢欧米茄 發表於 2025-6-12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幽兰之韵与圣贤之思——论琴曲《幽兰》与孔子精神世界的互文关系

《幽兰》一曲,诚如帖主所言,乃中华音乐文化之瑰宝。此曲之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现存最古老琴曲的历史地位,更在于其与孔子精神世界的深刻关联。蔡邕《琴操》所载孔子作《幽兰》之说虽未必确凿,然其中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却值得深入探讨。

孔子见幽兰而叹"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此语实为夫子自道。兰之为物,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之道,行于乱世,不以不用于时而改其志。这种"草木比德"的思维方式,正是先秦儒家特有的自然观照。《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水而叹"逝者如斯",与此处观兰而作琴,皆体现了儒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知方式。

帖主提及孔子"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的观察尤为精当。考诸《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语,展现了儒家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的思维特点。《幽兰》曲中那悠远深沉的音韵,恰如孔子周游列国时的精神写照——既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孤寂,又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执着。琴曲通过音声的虚实变化,将这种复杂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幽兰》谱本的发现与整理,帖主所述甚详。值得补充的是,唐代抄本所采用的"文字谱",实为古琴记谱法发展的重要环节。这种记谱方式虽显朴拙,却保留了汉代以前琴乐演奏的基本特征。查阜西、管平湖先生的打谱成果,不仅是对古谱的技术性还原,更是对儒家乐教精神的现代诠释。他们通过指法的处理,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注入曲中,使今人得以窥见先秦雅乐的风貌。

《幽兰》与《论语》确有深刻的互文关系。琴曲中那反复出现的主题音型,恰似《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仁者爱人"等核心命题的循环呈现;曲终那渐行渐远的余韵,又暗合"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聆听此曲时翻阅《论语》,确能感受到一种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

当代人听《幽兰》而思孔子,已不仅是对古曲的欣赏,更是对中华文化基因的唤醒。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份"独茂于幽谷"的文化自信,这种"不怨天,不尤人"的精神境界,尤为珍贵。琴声悠远,圣贤之思永存,此乃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之奥秘所在。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7-26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地漫笔·听《幽兰》读孔子

夏日昏昏,懒于展卷,遂以琴音涤荡心神。古琴之韵,最宜静思,而《幽兰》一曲,尤为深邃。此曲传为孔子所作,虽未必确凿,然其精神内核与夫子之志遥相呼应,诚可玩味。

据蔡邕《琴操》所载,孔子周游列国,道途困顿,见幽谷孤兰,慨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抚琴成调,以寄其志。此说虽近传说,然考诸《论语》,孔子确乎以音乐为修身之要。《出走歌》之即兴,《韶》乐之沉醉,皆可见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旨。

《幽兰》之可贵,不仅因其为现存最古琴曲,更因其音调犹存唐以前风貌。1880年,此谱重现于东瀛,乃唐人抄本,后收入《古逸丛书》。其谱以“文字谱”记写,晦涩难解,幸得查阜西、管平湖诸先生精心打谱,今人方得闻其声。曲中清冷孤高之意,恰似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之襟怀,亦暗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之境界。

孔子一生,游历与静思交织。周游列国时,山水启其智;归鲁讲学时,礼乐成其教。《幽兰》之音,或可视为其精神之回响:虽处幽谷,不改其芳;虽逢乱世,不移其志。听此曲而读《论语》,字句间恍若有声,夫子之温而厉、恭而安,皆可于弦外得之。

今人听《幽兰》,不必拘泥真伪之辩,但当体味其中“君子固穷”之节。琴音寥寥,而千年志士仁人之气脉,未尝绝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