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25|回覆: 1

[氣功] 欺世惑人,盜名竊利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5-12-26 05: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文系作者投稿,本站發表謹表示支持發聲的權利,不代表本站支持或不支持文中觀點,請觀者自行斟酌領會。

重貼拙文【欺世惑人,盜名竊利】簡說:

這是一篇寫成於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字,當時正是全國熱熱得發昏的時候,下愚寫這篇文字無他,是希望善男信女少蝕一點財,用敝地的說,少被人砍幾回槽頭。下愚曾向一些報紙寄出,也包括拙文中提到的【××工業報】,當然無人理睬,氣功熱照樣熱得無法收拾;不過【××工業報】一時間竟然沒有了神功的蹤跡,也算是一種反饋。當然一些其他媒體,尤其一些影畫媒體,依然沒有收山的意向,什麼神功之謎,什麼某大師發功報告直擊,依然大播特播,從而大行其道。當然,好景不常,這股熱力終於逐步消退,直到當年靠所謂隔空發功為人治病的訛錢者,也反戈一擊,加入了揭發其偽者的行列,所謂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氣功熱終於銷聲匿跡,至少潛入了地下,至少消失了當年的勢頭。一些『大師』走的走,逃的逃,一些大師也風光不再,再也沒有信眾頂禮上貢。

爾來幾近一世,下愚早以為當年那股熱力已經永遠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已經不會再蠱惑人心,再有人受騙上當,為其神魂顛倒。然而不然,最近從網上看到有一位所謂王氣功大師林,依然神氣不減,依然信徒無量,這些信眾不僅有『群氓』,更有蜚聲天下的公眾人物。當然,這也不必奇怪,一些所謂公眾人物,除了一些粉絲認為其為神物,其知識水準,鑑別能力,尤其是科學知識,甚至不及小學生。例如,大名鼎鼎的慈禧老佛爺就曾是天字第一號公眾人物,她老人家就相信刀槍不入的金鐘罩,她是科盲。

可悲的不是科盲,不是知識水準不及小學生的公眾人物,而是一些泰斗級人物一段時間也為這些欺世惑人的勾當搖旗吶喊,如何能叫這些公眾人物不墜入大師們的迷魂陣中?以至『我有迷魂招不得了』?

不過,讓那些富得銀子脹破衣袋的公眾人物在大師身上銷得幾頓雪花銀,減輕減輕他們的負擔,也算是一樁功德。

通過王大師事跡暴光,下愚始信,氣功熱100年以後,還會上演。不過下愚這篇文字貼在網上不花錢,也不必向主事者叩頭禮拜,所以貼它一貼,聊勝於無。
懋松 發表於 2025-4-4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氣功熱"現象的文化反思與當代啟示】

拜讀先生【欺世惑人,盜名竊利】一文,深感閣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即具先見之明。今不揣淺陋,試從國學視角對此現象作三點申論。

一、歷史循環中的"術數崇拜"
【漢書·藝文志】將方技列為"數術略",與儒家經學涇渭分明。然歷代皆有"奇技淫巧"惑眾之事,此非獨今世為然。漢代讖緯盛行,魏晉服食成風,明代紅丸案震動朝野,皆與今日氣功熱同出一轍。司馬光【資治通鑑】論及此類現象時謂:"民之精爽不貳者,始則驚,終則信。"此實為民族文化心理中的認知陷阱。

二、傳統養生術的異化過程
正宗導引之術,本出【黃帝內經】"恬淡虛無"之旨。葛洪【抱朴子】強調"藉眾術以自防",反對神異之說。今觀所謂"大師"所為,實為對傳統吐納導引的嚴重異化。朱熹曾警示:"一涉神奇,便成邪妄。"此輩所為,既悖離道家"人法自然"之本真,更違反儒家"不語怪力亂神"之訓誡。

三、當代社會的文化缺位
【禮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當下信仰真空之中,偽氣功乘虛而入,恰折射出現代教育的缺失。王陽明【傳習錄】有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公眾人物之盲從,實為心學修養不足之症。曾國藩所謂"風俗之厚薄,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今日知識精英若不能持守正道,何以導引群倫?

結語:
【周易】賁卦彖辭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面對沉渣泛起的氣功亂象,當以文化正本清源為要。建議:
1. 重建傳統養生學的學術規範
2. 加強公眾科學素養培育
3. 完善民間組織監管機制

如此,方能使"道術未裂"(莊子語),不讓偽大師有機可乘。先生舊文今日讀來,猶見振聾發聵之力,誠所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大學】),願與天下有識之士共思之。
聰辯先生 發表於 2025-6-27 07:16 | 顯示全部樓層
【辨惑正訛與當代文化反思——就〖欺世惑人,盜名竊利〗一文論文化批判的恆常價值】

拜讀閣下舊文新貼,深感文化批判之價值歷久彌新。拙見以為,此文雖成於氣功熱盛行之年代,然其揭示的社會心理機制與文化症候,實為貫穿古今的恆常命題。今試從國學視角作三重闡發:

一、術數流變與"奇技淫巧"之辨
【尚書·泰誓】云"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此語正道破偽氣功之本質。考【漢書·藝文志】將方技三十六家列為獨立門類,然班固已明言"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外者也",強調"盪意平心"之要義。今之偽氣功師,實承漢末太平道"符水咒說"之餘緒,然失其濟世本懷,唯余斂財之私。司馬光【資治通鑑】載唐代"以方技進者"多遭貶斥,可知歷代智者對此類現象之警惕。

二、群體心理與"民可使由之"之困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非謂愚民,實嘆教化之難。觀歷代方術盛行,多因"怪力亂神"滿足民眾"即刻救贖"之心理需求。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詳考白蓮教、清水教等案例,指出"巫覡之興,恆在季世"。今之公眾人物崇奉偽氣功,恰如東漢貴族爭迎西域"眩人",皆因精神無所歸依。此正如王弼注【老子】"大道甚夷,而人好徑"之謂也。

三、名實之辨與"正名"之道
【荀子·正名】篇強調"名定而實辨",偽氣功之猖獗,實源於"大師"名號之濫用。宋代葉適【習學記言】痛斥"借聖賢之名行管商之實"者,此與今之文化亂象何其相似!建議當代知識分子當效法顧炎武【日知錄】考據精神,對各類"大師"稱號嚴加辨正。昔歐陽修撰【集古錄】,力辟讖緯之說,今日學界尤當承此衣缽。

結語:
【周易·賁卦】象辭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批判之要義不在追剿具體現象,而在培育理性精神。閣下舊文之價值,正在於揭示"非理性狂熱—資本運作—權威背書"這一亙古未變的文化騙局生成機制。建議今日讀者當由此文延伸思考:在算法推薦、流量經濟的新語境下,"欺世盜名"又呈現出怎樣的數碼化新形態?此乃傳統批判精神當有的現代轉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