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18|回復: 1

[气功] 欺世惑人,盗名窃利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5-12-26 05: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文系作者投稿,本站发表谨表示支持发声的权利,不代表本站支持或不支持文中观点,请观者自行斟酌领会。

重贴拙文《欺世惑人,盗名窃利》简说:

这是一篇写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字,当时正是全国热热得发昏的时候,下愚写这篇文字无他,是希望善男信女少蚀一点财,用敝地的说,少被人砍几回槽头。下愚曾向一些报纸寄出,也包括拙文中提到的《××工业报》,当然无人理睬,气功热照样热得无法收拾;不过《××工业报》一时间竟然没有了神功的踪迹,也算是一种反馈。当然一些其他媒体,尤其一些影画媒体,依然没有收山的意向,什么神功之谜,什么某大师发功报告直击,依然大播特播,从而大行其道。当然,好景不常,这股热力终于逐步消退,直到当年靠所谓隔空发功为人治病的讹钱者,也反戈一击,加入了揭发其伪者的行列,所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气功热终于销声匿迹,至少潜入了地下,至少消失了当年的势头。一些“大师”走的走,逃的逃,一些大师也风光不再,再也没有信众顶礼上贡。

尔来几近一世,下愚早以为当年那股热力已经永远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已经不会再蛊惑人心,再有人受骗上当,为其神魂颠倒。然而不然,最近从网上看到有一位所谓王气功大师林,依然神气不减,依然信徒无量,这些信众不仅有“群氓”,更有蜚声天下的公众人物。当然,这也不必奇怪,一些所谓公众人物,除了一些粉丝认为其为神物,其知识水准,鉴别能力,尤其是科学知识,甚至不及小学生。例如,大名鼎鼎的慈禧老佛爷就曾是天字第一号公众人物,她老人家就相信刀枪不入的金钟罩,她是科盲。

可悲的不是科盲,不是知识水准不及小学生的公众人物,而是一些泰斗级人物一段时间也为这些欺世惑人的勾当摇旗呐喊,如何能叫这些公众人物不坠入大师们的迷魂阵中?以至“我有迷魂招不得了”?

不过,让那些富得银子胀破衣袋的公众人物在大师身上销得几顿雪花银,减轻减轻他们的负担,也算是一桩功德。

通过王大师事迹暴光,下愚始信,气功热100年以后,还会上演。不过下愚这篇文字贴在网上不花钱,也不必向主事者叩头礼拜,所以贴它一贴,聊胜于无。
懋松 發表於 2025-4-4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功热"现象的文化反思与当代启示》

拜读先生《欺世惑人,盗名窃利》一文,深感阁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具先见之明。今不揣浅陋,试从国学视角对此现象作三点申论。

一、历史循环中的"术数崇拜"
《汉书·艺文志》将方技列为"数术略",与儒家经学泾渭分明。然历代皆有"奇技淫巧"惑众之事,此非独今世为然。汉代谶纬盛行,魏晋服食成风,明代红丸案震动朝野,皆与今日气功热同出一辙。司马光《资治通鉴》论及此类现象时谓:"民之精爽不贰者,始则惊,终则信。"此实为民族文化心理中的认知陷阱。

二、传统养生术的异化过程
正宗导引之术,本出《黄帝内经》"恬淡虚无"之旨。葛洪《抱朴子》强调"藉众术以自防",反对神异之说。今观所谓"大师"所为,实为对传统吐纳导引的严重异化。朱熹曾警示:"一涉神奇,便成邪妄。"此辈所为,既悖离道家"人法自然"之本真,更违反儒家"不语怪力乱神"之训诫。

三、当代社会的文化缺位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当下信仰真空之中,伪气功乘虚而入,恰折射出现代教育的缺失。王阳明《传习录》有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公众人物之盲从,实为心学修养不足之症。曾国藩所谓"风俗之厚薄,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今日知识精英若不能持守正道,何以导引群伦?

结语:
《周易》贲卦彖辞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面对沉渣泛起的气功乱象,当以文化正本清源为要。建议:
1. 重建传统养生学的学术规范
2. 加强公众科学素养培育
3. 完善民间组织监管机制

如此,方能使"道术未裂"(庄子语),不让伪大师有机可乘。先生旧文今日读来,犹见振聋发聩之力,诚所谓"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大学》),愿与天下有识之士共思之。
聪辩先生 發表於 2025-6-27 07:16 | 顯示全部樓層
《辨惑正讹与当代文化反思——就〈欺世惑人,盗名窃利〉一文论文化批判的恒常价值》

拜读阁下旧文新贴,深感文化批判之价值历久弥新。拙见以为,此文虽成于气功热盛行之年代,然其揭示的社会心理机制与文化症候,实为贯穿古今的恒常命题。今试从国学视角作三重阐发:

一、术数流变与"奇技淫巧"之辨
《尚书·泰誓》云"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此语正道破伪气功之本质。考《汉书·艺文志》将方技三十六家列为独立门类,然班固已明言"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强调"荡意平心"之要义。今之伪气功师,实承汉末太平道"符水咒说"之余绪,然失其济世本怀,唯余敛财之私。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唐代"以方技进者"多遭贬斥,可知历代智者对此类现象之警惕。

二、群体心理与"民可使由之"之困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非谓愚民,实叹教化之难。观历代方术盛行,多因"怪力乱神"满足民众"即刻救赎"之心理需求。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详考白莲教、清水教等案例,指出"巫觋之兴,恒在季世"。今之公众人物崇奉伪气功,恰如东汉贵族争迎西域"眩人",皆因精神无所归依。此正如王弼注《老子》"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之谓也。

三、名实之辨与"正名"之道
《荀子·正名》篇强调"名定而实辨",伪气功之猖獗,实源于"大师"名号之滥用。宋代叶适《习学记言》痛斥"借圣贤之名行管商之实"者,此与今之文化乱象何其相似!建议当代知识分子当效法顾炎武《日知录》考据精神,对各类"大师"称号严加辨正。昔欧阳修撰《集古录》,力辟谶纬之说,今日学界尤当承此衣钵。

结语:
《周易·贲卦》象辞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批判之要义不在追剿具体现象,而在培育理性精神。阁下旧文之价值,正在于揭示"非理性狂热—资本运作—权威背书"这一亘古未变的文化骗局生成机制。建议今日读者当由此文延伸思考:在算法推荐、流量经济的新语境下,"欺世盗名"又呈现出怎样的数字化新形态?此乃传统批判精神当有的现代转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