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543|回復: 1

[气功] 读易经感悟人体与天体(二)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5-12-23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读易经感悟人体与天体之先天定结构



万物皆有结构,结构决定生命力。人体结构非如愿所生。此为先天定结构。

人体结构决定着生存能力,什么决定着人体结构呢?  推演易经后天反先天八卦得知,人体结构与太阳系星球之间物质运动原理是一致的。

太阳系由九主垦三十六脉星组成,各垦都有自己的多能重合力场,但吸射能量并不相同。九主星又分三主星六属星,三主星:金顶阳城星,水顶极乐星,土顶安王星(也称三城星),六属星:天骄星、天池星、天贵星、天运星、天应星、天摩星(也统称地藏星);三十六脉星:亡,伦、坤、亚。丁、纪、昌,横、崩、瑞、同,发、亮、英、盾、乾、应、邻、风、阳,令、蚊、滚、伯、甲、堂、或、郎、女、山、银、锤、秦、双、维、哄(俗称三十六星)。三主星多能重合力场相通,产生物质反应,再与三十六脉星各自的多能重合力场相作用,形成巨大的太阳系三权环合多能重合力场(即金向分极合成力场)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一切演化尽在太阳系的三极环合多能重合力场之中。

人体上的三田(上田、中星、下星)似三主星。三田的关系:上田主分运;中田主聚合,下田主发导。三田相通,构成内十外环旋转放射式,作用六腑。六腑:胆为迟脉,主控血质;胃为行脉,主消化;三焦为动脉,土血气分运;大肠为平脉,主分泌;小肠为沉脉,主吸收;膀胱为滑脉,主排泄。六腑乃人体之化道,可喻为炉火之燃料,与六属星功能相仿。六腑作用五脏,五脏象征五行,五行原代构成宇宙万物的五大类物质,相生相克就是其间组合与分化的辨证关系。人非五行构成,但毕竟于五行中成长,人体物质都是由五行转化来的,因此,把五脏喻成是冶炼气血化精生神的炉火星很形象的,况且五脏也确实有五行的特点。五脏:肝为金,主化血;心为木,主输血气,肺为火,主炼气;脾为土,主提精,肾为水;主经脉。人体上的神经线分布与三十六脉星的运动结构类似,也分三十六经脉:青、印、紫、程、江、腾,黄、交、梁、控、达、腕,修、鹏、飞、红、远、兰、成、白、降,辰、露、毕、空、常、汤、日、春、谷、令、中、润、荒、亥、凿。作用:①经脉相通如旋网,与毛细血管连通,辖涌气血。②经脉相通束归脊椎,经三门(天门、地门、命门)旋于脑,构成神经系统,知觉达思。③于脑分向进耳入目走鼻过口舌,控制感官。④走窍分道通门。窍,采集物质信息;道,经脉主干;门,吸射气体和液体物质。
严刑厘 發表於 2025-4-15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天人同构思想发微——兼论人体与天体对应关系之先天理则

(一)结构本源论
《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此先天结构生成之理也。今观来帖所述"三主星六属星"之说,实暗合《黄帝内经》"三阴三阳"之要义。然需辨明者,传统天文分野当以二十八宿为正经,所谓"三十六脉星"之论,或为后世丹道体系之衍伸,与《周髀》《甘石星经》等古典天文体系有别。人体三田定位,当本《黄庭经》"三元宫"之说:上丹田泥丸主神,中丹田绛宫主气,下丹田炁海主精,此三才定位之正解。

(二)脏腑气化说
帖中以"六腑喻炉火"颇具卓见,然需补正者有三:其一,《难经》明言"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其功能本质在通而不在化,故胆主决断、胃主受纳、三焦主通调,此与天体运行之"通天气"(《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更为契合。其二,五脏配五行当遵《尚书•洪范》古义:肝属木主疏泄,心属火主神明,肺属金主肃降,肾属水主蛰藏,脾属土主运化。今见"肝为金""心为木"之论,恐为传抄之讹。

(三)经脉枢机辨
三十六经脉之说,较之《灵枢•经脉》十二正经体系,显见丹家隐诀色彩。然其"三门旋脑"之论,确与《周易参同契》"三关升降"机理相通。天门(百会)应乾卦主阳升,地门(会阴)应坤卦主阴降,命门(脐后)为太极之根,此即《周易》"六爻相摩,八卦相荡"在人身之体现。至若"经脉束归脊椎"之说,尤合《内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要旨。

(四)天人相应义
《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者,其人体投射正在任督二脉;"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者,显于四肢百骸;"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者,应乎心神性情。来帖将太阳系力场比拟人体气机,此即邵雍《皇极经世》"物物一太极"之现证。然需申明:先天结构非机械对应,乃气数流行之动态平衡,所谓"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上》),学者当于象数中会其神韵,不可执相而求。

结语:
《周易》天人观非简单比附,实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认知体系。今人探究此道,当以经学为本,参以科学思维,方不致堕入玄虚。建议结合《周易》爻辰说与《内经》运气学说作进一步互证,则人体天体相应之理愈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