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04|回復: 1

[易學] [易经每日一讲]这是一个万物互系的世界!

[複製鏈接]
孙福万 發表於 2022-12-29 12: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孙教授陪你学【周易】第913天

I 田辰山先生说:『我们从【易经】的通变哲学风格可以总结出来的第一个启示就是一切事物都构成任何一切其他事物的延续。通变思维所看到的宇宙是一个融会贯通、具有互系关系的宇宙。【易经】讲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它还说,户一阖一辟之中这样的「变通」,也配合着一年的四季,即「变通配四时」。』

大禹观水之动,用疏不用堵,所以能通水为利

大禹观水之动,用疏不用堵,所以能通水为利

大禹观水之动,用疏不用堵,所以能通水为利

II 当然,贯通于变化之中的延续也适用于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卑贱、礼义等等。田辰山在此引用了【序卦传】中的那段话:『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并指出,『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意识,就是这里「通变」的哲学风格所看到的宇宙不是只有一个秩序,是直线式因果关系的,或者说是「A决定B」、「如果……就……」那种定理模式般的世界。』也就是说,可能同时存在不同的因果关系,而『这个「通变」的宇宙没有边界,只有生生的延续。』

III 田辰山是安乐哲的学生,在此,他还引用了安乐哲评介中国哲学的话:『在「万物」或「万有」后面不存在一个本体的存在Being。在众many后面没有一个孤One。这不是犹太-基督教的宇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依赖一个并且只有通过一个超越的、创世的神才获得意义,因而概念上是同一性的。』以上参见田辰山【中国辩证法】P24-2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这实际上就是安乐哲经常强调的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一多不分』,李泽厚先生常讲中国人只有『一个世界』相比较于西方人的『两个世界』,表达的应该也是同样的意思。

IV 总之,在中国人眼里,宇宙万物是彼此联系的,互为因果的,或者多因多果的,而且其背后并没有一个最终的本体或者最终的决定者,因此这完全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宇宙、开放的宇宙、多元的宇宙——虽然儒家也曾以『三纲五常』对此予以界定,但就其背后的哲学基础而言,【系辞传】讲的『神无方而易无体』和『唯变所适』恐怕才是中国人所理解的宇宙真相。窃以为,这样的宇宙和量子力学眼中的宇宙已经十分相像了。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3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4-19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通变哲学中的互系性宇宙观刍议

田辰山先生对《易经》"通变"哲学的阐释,实得三圣作《易》之微旨。所谓"通变",非仅指变化本身,实乃《系辞》"往来不穷谓之通"与"化而裁之谓之变"的辩证统一。笔者试从经学传统略陈管见:

一、会通观照下的宇宙图式
《系辞》"观其会通"之说,实为华夏思维之枢机。郑玄注"会通"为"观其动静之际",孔颖达疏解为"会合变通",皆指向动态关联的认知模式。大禹治水"疏瀹决排"(《庄子·天下》)的智慧,正是这种"时中"思维的实践典范。所谓"变通配四时",非机械对应,而是如朱子所言"阴阳交易,以成化育"的有机过程。

二、序卦传的生成逻辑再诠
《序卦》所述宇宙生成序列,常被误解为线性因果。然考诸虞翻注"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可知此序列实为"旁通"关系的展开。王弼所谓"卦以存时,爻以示变",正说明天地君臣诸范畴乃"时位"的差异化显现。董仲舒虽言"王道之三纲",然其《春秋繁露》更强调"阴阳互藏"、"五行更胜"的网状结构。

三、本体论差异的经学观照
安乐哲所言"一多不分"之论,与王夫之《周易外传》"乾坤并建"说若合符契。中国哲学确无柏拉图"分有说"式的本体论,但《易》之"太极"亦非纯然经验概念。张载"一物两体"说表明,阴阳交感之"几微"(《正蒙·神化》),才是中国式本体的恰当表达。李泽厚"一个世界"论,实与程颢"天人本无二"之说遥相呼应。

四、通变思维的现代启示
《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命题,提示我们:当代科学揭示的量子纠缠、生态循环等现象,恰与《易》之"感而遂通"(《系辞》)的古义暗合。然需警惕将"三纲"简单等同于通变哲学,正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所示,真正的通变思维必然包含"革故鼎新"的维度。

结语:
《周易》通变哲学实为动态关联的认知范式,其精髓在"唯变所适"(《系辞》)的实践智慧。今日重审此传统,非为复古,实为在文明对话中,提供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可能。读者若能由此进入《易》之门庭,则"观象玩辞"(《系辞》)之乐,自当不期而至。

(全文798字)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4-23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通变哲学中的互系性宇宙观刍议

田辰山先生对《易经》"通变思维"的阐释,实得中国哲学之三昧。所谓"通变",非西式线性因果之变,而是《系辞传》"往来不穷谓之通"的有机联系。《周易》六十四卦以乾坤为门户,阴阳爻象流转其间,恰如户牖之开阖,此即"变通配四时"的深层隐喻——宇宙万物如同呼吸般相互感应,构成张岱年先生所言"本根与万象相即不离"的图景。

考《序卦传》的宇宙生成序列,表面似有先后次第,实则暗含"互藏其宅"的辩证关系。天地万物非机械排列的因果链,而是如周敦颐《太极图说》所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的絪缊状态。夫妇、父子、君臣等伦理关系,本质上是阴阳互动的不同显现形式。王夫之《周易外传》谓"乾坤并建而捷立",正是对这种网状关联的深刻认知。

安乐哲提出的"一多不分"说,实与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遥相呼应。中国哲学中的"太极"非柏拉图式超越性本体,而是"即阴阳即太极"的辩证存在。朱熹虽言"理一分殊",但其"月印万川"之喻仍强调理气浑融。这种思维迥异于犹太-基督教"创世说",正如《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创世纪》"分光暗为昼夜"的根本差异。

《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八字,可谓中国宇宙观之枢要。所谓"无方",即否定固定方位;"无体",则消解实体化本质。王弼注"得意忘象"之说,正是对这种流动性的哲学注解。大禹治水"疏而不堵"的智慧,在哲学层面正对应着"穷则变,变则通"的通变之道。

当代学者常将《周易》思维与怀特海过程哲学相比较,然需知中国通变哲学更强调关系的先在性。如方东美先生所言,中国宇宙是"旁通统贯的生命洪流"。这种思维对化解现代性困境颇具启示——当机械论世界观导致生态危机时,《周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的互系智慧,或可为人类提供新的生存范式。

要之,《周易》展现的宇宙是动态的关系场域,其中每一变化皆为整体之表征,每一现象皆是过程的节点。此即田辰山所言"没有边界,只有生生延续"的真谛,亦是中国哲学对世界文明最独特的贡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