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683|回覆: 3

[氣功] 關於氣的諸多疑惑之我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3 00: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關於氣的諸多疑惑之我見

特別說明:這裏談的氣主要是指以保健為目的的人所練之氣,下同。

氣的問題雖是個古老的話題,但至今人們對氣的諸多問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特別由於氣不易得到,很多人根本沒有相應的體驗而懷疑氣的存在,又由於未能得到現代解剖學的支持,氣的問題更是迷霧重重。基於此,本文試就涉及氣的諸多尚存爭議和疑惑問題談點自己的拙見。敘述過程中我不想引用任何人的語言,因為那樣會顯得不真實,所以我想只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思考進行闡述,它或許就是您曾經提出的,但絕不是簡單的重複,又或許顯得幼稚、偏激甚至毫無道理,請您原諒,權當一笑了之。

一、 氣真的存在嗎?氣是什麼?

1、 氣確實存在,絕對不要懷疑

本人自2009年開始堅持每天一至二小時的站樁練氣至今,雖只有短短的四年時間,但卻真真切切地親身經歷和體驗了從站樁枯燥、乏味、幾個月無一點進展,進而對氣懷疑甚至不相信,到突然依次出現肩脹、肘脹、腕脹知得氣、氣感越來越強,再到左右手先後氣通、出現各種抱球感覺,接着氣過玉枕到百匯、反覆出現舌頭牙齒鼻腔眼睛耳朵印堂指甲等發生脹氣現象,隨後進入病灶反應期,氣到處凡曾經表現或潛伏疾病均都會再次疼痛,後不斷減緩至消失,如我的牙齒、右眼、右膝、肛門。再後來氣過胯股過腿窩過腳踝至湧泉達腳指甲,後氣進入臟腑、胃肝心腎均反覆出現過輕微疼痛和不適反應,大腦裏面個別部位也曾出現過不適。到今天進入不可言喻階段,感覺非常微妙但又無法用確切的語言表達出來,只感到小腹像一個活塞和氣槍,不斷將丹田之氣抽出來再壓到全身,整個身體像脹滿了氣的氣球,不時無意識地在一些部位出現微妙感覺,還可通過意識放鬆某些部位引導氣的運行,如意識松胯膝踝就可將氣導引到湧泉。隨着氣越來越通,一些病狀逐漸消失了,如痔瘡、膝關節炎、因多年糖尿病引起的氣短、有氣無力、牙齦反覆發炎、手腳的某些部位麻木、低血糖反應等等現已基本康復。繁瑣的說這些不是表白自己有多麼行,而是想展現一件非常真實發生的事件。所以,對氣的存在千萬不要懷疑。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3 0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氣的諸多疑惑之我見

三、 氣能外發嗎?

常常見到一些武俠影視中的武林高手隔空打人,網絡上介紹一些氣功大師可以通過發放外氣給人治病,一些氣功方面的文章也介紹能吸天地之氣日月之華,能將濁氣排入地下------那麼,氣到底能不能外發呢?我的回答是不能。理由如下:

1、 氣是經絡質,是流動的液體,不是氣體,它只能在體內運行,怎麼能外發?

2、 當今資訊時代,什麼樣的奇聞異事,什麼樣的功夫都可以在視頻上看到展示,但你見過真正發放外氣展示的視頻嗎?即使看到過,可最終證明都是假的!

3、 迄今為止,科學家借用最先進的儀器都未能檢測出氣功師發放出的外氣,不是儀器不先進,而是根本就發不出來。有人會反問氣也測不出來呀?但我相信只要有能測出經絡質的儀器就一定能測出氣來。

有的又會說氣不能外發那有的現象怎樣解釋呢?如氣功人兩手掌相對做開合運動時,兩手為何有既相吸引又相排斥的感覺呢?這個問題一度讓我很困惑,後來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若兩手不相對而做輕緩運動時,手還有這樣的感覺嗎?結果令我驚訝不已,只要是帶氣運動,不管兩手相不相對,兩手的感覺幾乎都相同。那怎樣解釋這個現象呢?經過長時間地思索,我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練氣到了一定程度時,周身的氣都是通的如同連通器,只要一處動,就會引起周身的氣移動,而兩手內氣的聯繫更加密切,相互的影響自然就更大,這就不難解釋上述現象了。

再有人說,我確實親眼見到過某氣功大師通過發外氣治好了一些人的病。但我可以說多半是傳說或巧合,因為我可以肯定這個病人除了請大師外還同時在採用其他的辦法治病,可能病人在接受大師的治療後感到病好了些,但其中的心理作用成分更大,而且,在大師發氣治病時,都要求病人全身放鬆,意念集中,這種近乎催眠的狀態下,對病痛本身就有緩解作用。

至於練氣為什麼要舌抵上顎,幾乎一致的解釋是因為任督二脈要通過舌頭來連接氣才會通過的緣故。其實,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實際是因為舌抵上顎,更便於口腔周圍組織放鬆,而非氣真的會從舌上通過。

四、 練氣與健康有什麼關係?

1、總的來看以養生為目的的練氣對健康是有好處的。
發表於 2025-3-25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氣論芻議——答同道問】

氣之為物,實存不虛,然非解剖可證,此正合【內經】"上焦開發,宣五穀味"之要義。余觀站樁得氣之序,暗合【周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修為次第。肩肘腕之脹,乃衛氣初動;玉枕百會之通,系督脈漸開;病灶反應者,實為正氣驅邪之兆,與【諸病源候論】所述"引氣攻病"理出一轍。

今人惑於氣者,蓋因未明"形氣神"三位一體之要。氣非單純物質,乃生命能量之流動,【黃庭經】所謂"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乃成真"是也。修習者當以松靜為本,持恆為要,切忌執着氣感。須知氣化之妙,存乎一心,強求反失其真。

(全文198字)
偷月 發表於 2025-3-27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氣論芻議——與同修商榷氣之本相】

氣之為物,實乃中華道統精微所在。今觀來帖所述實證體悟,恰合【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之要義,然其間猶有可申說者。

一、氣存之確證
【周易】云"精氣為物",莊子謂"通天下一氣耳"。氣非解剖可證,實因解剖所見乃形而下之器。站樁四年所得氣感,正合【養性延命錄】所載"導氣令和"之驗。古人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恰是氣修實證精髓。

二、氣性之辨析
來帖所述氣行諸脈現象,暗合丹經"河車運轉"之理。然需明辨者有三:
1. 脹感非氣之全貌,【雲笈七籤】言"炁之升降,如霧露之溉",當體其柔而非執其剛
2. 病灶反應乃【諸病源候論】所稱"正邪相爭"之象,當持"勿助勿忘"之心
3. 抱球之感實為【黃庭經】"三田既濟"之初階,慎勿執着形相

三、修習之要訣
【清靜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建議同修:
1. 以"致虛極守靜篤"為根本
2. 氣感強弱皆當平等視之
3. 可參【鍾呂傳道集】"五氣朝元"之說漸進

氣學之奧,非文字可盡。然觀來帖實證精神,恰是【大學】"格物致知"真踐履。願共勉於"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聖學功夫,則氣之真諦,自當漸明。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4-24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氣"之實相與體證的芻議

來帖所述練氣體驗甚為珍貴,足下四年站樁所得氣感變化歷程,實為傳統內養功夫中"氣機發動"之典型表現。然則"氣"之一字,自古爭議不休,今試從國學根本處為君剖析。

氣之為物,非虛非實。先秦典籍中,"氣"字本作"氣",從米從氣,乃飲食精微所化。【黃帝內經】謂"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此即閣下所感丹田如活塞之象。莊子云"人之生,氣之聚也",實指生命能量之流動狀態,非解剖可見之實體。閣下經歷之"氣通"現象,恰是經絡系統能量傳導之自我覺知,此乃千年養生實踐反覆驗證之理。

站樁所得氣感變化,暗合丹道"通三關"次第。君所述肩肘腕脹為"氣至十二經"之初兆,玉枕過百會乃"河車運轉"之始,病灶反應正是"氣攻病所"之明證。宋代張伯端【悟真篇】所謂"玄牝之門世罕知,休將口鼻妄施為",正與君今"不可言喻"之境相契。然需明辨者,氣感強弱非功夫深淺唯一標準,【清靜經】言"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過分執着氣感反落有為法窠臼。

今人疑氣之有無,實因混淆"形而下"與"形而上"之別。王陽明【傳習錄】有雲"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氣之感官雖非肉眼可見,然其效應如君之病癒確然可驗。西醫解剖未見經絡,猶顯微鏡未見愛情,此認知維度之異,非存在與否之判。閣下糖尿病諸症改善,正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內經】明訓體現。

習氣者當知三要:一謂"勿忘勿助",過分引導易致氣亂;二謂"歸根復命",氣感萬千終需歸伏丹田;三謂"鍊氣化神",最高境界在超越氣感執着。君今已達"微妙難言"之境,更當參究【道德經】"大音希聲"之旨,由武火而文火,從有為入無為。

氣功一道,終究是借假修真。望君勿滯於氣感幻象,漸入"心息相依"之化境,方得養生真諦。此中消息,誠如邵雍所言"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願共勉之。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4-25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氣之實存與體證——答"關於氣的諸多疑惑之我見"】

拜讀閣下【關於氣的諸多疑惑之我見】一文,深感閣下於氣功修持有真切體悟,所述氣機運行軌跡與病灶反應,與古聖先賢所載若合符節。今不揣淺陋,試以傳統氣論為本,參酌醫理,略陳管見。

一、氣之實存考辨
【黃帝內經】云:"真氣者,經氣也。"【莊子】謂:"人之生,氣之聚也。"古賢立論,皆以氣為生命之本。閣下所述"肩脹肘脹"至"氣通臟腑"諸相,實乃衛氣循經、營周不休之明證。現代解剖雖未見氣之形質,然【難經】早有"氣主煦之"之論,其功能顯發處,正在溫煦、推動、防禦諸用。譬如風不可見而樹搖可知,氣之存在,當由功能反推本體。

二、氣機運行樞要
閣下體驗之氣行軌跡,暗合【靈樞·營衛生會】所述:"營在脈中,衛在脈外。"其過玉枕、貫任督,正是小周天運轉;而"臟腑疼痛反應",則屬【諸病源候論】所言"正邪相爭"之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丹田如"活塞氣槍"之喻,恰與【黃庭經】"呼吸廬間入丹田"之說相印證,此乃先天祖氣發動之象。

三、氣功療疾機理
觀閣下所述病症改善,可析三重機理:一則"氣至病所"(【針灸大成】),通過經氣沖刷瘀滯;二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增強本體抗病力;三則"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上古天真論】),調神以和氣血。然需申明者,氣功療疾當以"治未病"為先,若沉疴痼疾,仍需配合醫藥。

四、修持注意事項
1. 謹防"壯火食氣"(【內經】),氣感強烈時宜守靜篤
2. 病灶反應期當遵循"通則不痛"原則,不可強導
3. "微妙難言"階段,正是【周易參同契】所謂"黍米玄珠"之境,宜忘言守中

結語:
閣下四年實證,恰為【養性延命錄】"積精累氣"之說作注。然氣學幽玄,縱張紫陽【悟真篇】亦云"始於有作人難見",學者當以"致虛極守靜篤"為宗,勿執氣感,勿求速效。倘能由氣入道,方契"虛室生白"之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