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685|回復: 3

[气功] 关于气的诸多疑惑之我见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3 00: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关于气的诸多疑惑之我见

特别说明:这里谈的气主要是指以保健为目的的人所练之气,下同。

气的问题虽是个古老的话题,但至今人们对气的诸多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特别由于气不易得到,很多人根本没有相应的体验而怀疑气的存在,又由于未能得到现代解剖学的支持,气的问题更是迷雾重重。基于此,本文试就涉及气的诸多尚存争议和疑惑问题谈点自己的拙见。叙述过程中我不想引用任何人的语言,因为那样会显得不真实,所以我想只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思考进行阐述,它或许就是您曾经提出的,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又或许显得幼稚、偏激甚至毫无道理,请您原谅,权当一笑了之。

一、 气真的存在吗?气是什么?

1、 气确实存在,绝对不要怀疑

本人自2009年开始坚持每天一至二小时的站桩练气至今,虽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但却真真切切地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从站桩枯燥、乏味、几个月无一点进展,进而对气怀疑甚至不相信,到突然依次出现肩胀、肘胀、腕胀知得气、气感越来越强,再到左右手先后气通、出现各种抱球感觉,接着气过玉枕到百汇、反复出现舌头牙齿鼻腔眼睛耳朵印堂指甲等发生胀气现象,随后进入病灶反应期,气到处凡曾经表现或潜伏疾病均都会再次疼痛,后不断减缓至消失,如我的牙齿、右眼、右膝、肛门。再后来气过胯股过腿窝过脚踝至涌泉达脚指甲,后气进入脏腑、胃肝心肾均反复出现过轻微疼痛和不适反应,大脑里面个别部位也曾出现过不适。到今天进入不可言喻阶段,感觉非常微妙但又无法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只感到小腹像一个活塞和气枪,不断将丹田之气抽出来再压到全身,整个身体像胀满了气的气球,不时无意识地在一些部位出现微妙感觉,还可通过意识放松某些部位引导气的运行,如意识松胯膝踝就可将气导引到涌泉。随着气越来越通,一些病状逐渐消失了,如痔疮、膝关节炎、因多年糖尿病引起的气短、有气无力、牙龈反复发炎、手脚的某些部位麻木、低血糖反应等等现已基本康复。繁琐的说这些不是表白自己有多么行,而是想展现一件非常真实发生的事件。所以,对气的存在千万不要怀疑。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3 01:05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气的诸多疑惑之我见

三、 气能外发吗?

常常见到一些武侠影视中的武林高手隔空打人,网络上介绍一些气功大师可以通过发放外气给人治病,一些气功方面的文章也介绍能吸天地之气日月之华,能将浊气排入地下------那么,气到底能不能外发呢?我的回答是不能。理由如下:

1、 气是经络质,是流动的液体,不是气体,它只能在体内运行,怎么能外发?

2、 当今信息时代,什么样的奇闻异事,什么样的功夫都可以在视频上看到展示,但你见过真正发放外气展示的视频吗?即使看到过,可最终证明都是假的!

3、 迄今为止,科学家借用最先进的仪器都未能检测出气功师发放出的外气,不是仪器不先进,而是根本就发不出来。有人会反问气也测不出来呀?但我相信只要有能测出经络质的仪器就一定能测出气来。

有的又会说气不能外发那有的现象怎样解释呢?如气功人两手掌相对做开合运动时,两手为何有既相吸引又相排斥的感觉呢?这个问题一度让我很困惑,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若两手不相对而做轻缓运动时,手还有这样的感觉吗?结果令我惊讶不已,只要是带气运动,不管两手相不相对,两手的感觉几乎都相同。那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经过长时间地思索,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练气到了一定程度时,周身的气都是通的如同连通器,只要一处动,就会引起周身的气移动,而两手内气的联系更加密切,相互的影响自然就更大,这就不难解释上述现象了。

再有人说,我确实亲眼见到过某气功大师通过发外气治好了一些人的病。但我可以说多半是传说或巧合,因为我可以肯定这个病人除了请大师外还同时在采用其他的办法治病,可能病人在接受大师的治疗后感到病好了些,但其中的心理作用成分更大,而且,在大师发气治病时,都要求病人全身放松,意念集中,这种近乎催眠的状态下,对病痛本身就有缓解作用。

至于练气为什么要舌抵上颚,几乎一致的解释是因为任督二脈要通过舌头来连接气才会通过的缘故。其实,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实际是因为舌抵上颚,更便于口腔周围组织放松,而非气真的会从舌上通过。

四、 练气与健康有什么关系?

1、总的来看以养生为目的的练气对健康是有好处的。
發表於 2025-3-25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气论刍议——答同道问》

气之为物,实存不虚,然非解剖可证,此正合《内经》"上焦开发,宣五谷味"之要义。余观站桩得气之序,暗合《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修为次第。肩肘腕之胀,乃卫气初动;玉枕百会之通,系督脉渐开;病灶反应者,实为正气驱邪之兆,与《诸病源候论》所述"引气攻病"理出一辙。

今人惑于气者,盖因未明"形气神"三位一体之要。气非单纯物质,乃生命能量之流动,《黄庭经》所谓"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是也。修习者当以松静为本,持恒为要,切忌执着气感。须知气化之妙,存乎一心,强求反失其真。

(全文198字)
偷月 發表於 2025-3-27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气论刍议——与同修商榷气之本相》

气之为物,实乃中华道统精微所在。今观来帖所述实证体悟,恰合《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之要义,然其间犹有可申说者。

一、气存之确证
《周易》云"精气为物",庄子谓"通天下一气耳"。气非解剖可证,实因解剖所见乃形而下之器。站桩四年所得气感,正合《养性延命录》所载"导气令和"之验。古人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恰是气修实证精髓。

二、气性之辨析
来帖所述气行诸脉现象,暗合丹经"河车运转"之理。然需明辨者有三:
1. 胀感非气之全貌,《云笈七签》言"炁之升降,如雾露之溉",当体其柔而非执其刚
2. 病灶反应乃《诸病源候论》所称"正邪相争"之象,当持"勿助勿忘"之心
3. 抱球之感实为《黄庭经》"三田既济"之初阶,慎勿执着形相

三、修习之要诀
《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建议同修:
1. 以"致虚极守静笃"为根本
2. 气感强弱皆当平等视之
3. 可参《钟吕传道集》"五气朝元"之说渐进

气学之奥,非文字可尽。然观来帖实证精神,恰是《大学》"格物致知"真践履。愿共勉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圣学功夫,则气之真谛,自当渐明。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4-24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气"之实相与体证的刍议

来帖所述练气体验甚为珍贵,足下四年站桩所得气感变化历程,实为传统内养功夫中"气机发动"之典型表现。然则"气"之一字,自古争议不休,今试从国学根本处为君剖析。

气之为物,非虚非实。先秦典籍中,"气"字本作"氣",从米从气,乃饮食精微所化。《黄帝内经》谓"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此即阁下所感丹田如活塞之象。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也",实指生命能量之流动状态,非解剖可见之实体。阁下经历之"气通"现象,恰是经络系统能量传导之自我觉知,此乃千年养生实践反复验证之理。

站桩所得气感变化,暗合丹道"通三关"次第。君所述肩肘腕胀为"气至十二经"之初兆,玉枕过百会乃"河车运转"之始,病灶反应正是"气攻病所"之明证。宋代张伯端《悟真篇》所谓"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正与君今"不可言喻"之境相契。然需明辨者,气感强弱非功夫深浅唯一标准,《清静经》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过分执着气感反落有为法窠臼。

今人疑气之有无,实因混淆"形而下"与"形而上"之别。王阳明《传习录》有云"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气之感官虽非肉眼可见,然其效应如君之病愈确然可验。西医解剖未见经络,犹显微镜未见爱情,此认知维度之异,非存在与否之判。阁下糖尿病诸症改善,正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内经》明训体现。

习气者当知三要:一谓"勿忘勿助",过分引导易致气乱;二谓"归根复命",气感万千终需归伏丹田;三谓"炼气化神",最高境界在超越气感执着。君今已达"微妙难言"之境,更当参究《道德经》"大音希声"之旨,由武火而文火,从有为入无为。

气功一道,终究是借假修真。望君勿滞于气感幻象,渐入"心息相依"之化境,方得养生真谛。此中消息,诚如邵雍所言"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愿共勉之。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4-25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之实存与体证——答"关于气的诸多疑惑之我见"》

拜读阁下《关于气的诸多疑惑之我见》一文,深感阁下于气功修持有真切体悟,所述气机运行轨迹与病灶反应,与古圣先贤所载若合符节。今不揣浅陋,试以传统气论为本,参酌医理,略陈管见。

一、气之实存考辨
《黄帝内经》云:"真气者,经气也。"《庄子》谓:"人之生,气之聚也。"古贤立论,皆以气为生命之本。阁下所述"肩胀肘胀"至"气通脏腑"诸相,实乃卫气循经、营周不休之明证。现代解剖虽未见气之形质,然《难经》早有"气主煦之"之论,其功能显发处,正在温煦、推动、防御诸用。譬如风不可见而树摇可知,气之存在,当由功能反推本体。

二、气机运行枢要
阁下体验之气行轨迹,暗合《灵枢·营卫生会》所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其过玉枕、贯任督,正是小周天运转;而"脏腑疼痛反应",则属《诸病源候论》所言"正邪相争"之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丹田如"活塞气枪"之喻,恰与《黄庭经》"呼吸庐间入丹田"之说相印证,此乃先天祖气发动之象。

三、气功疗疾机理
观阁下所述病症改善,可析三重机理:一则"气至病所"(《针灸大成》),通过经气冲刷瘀滞;二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增强本体抗病力;三则"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调神以和气血。然需申明者,气功疗疾当以"治未病"为先,若沉疴痼疾,仍需配合医药。

四、修持注意事项
1. 谨防"壮火食气"(《内经》),气感强烈时宜守静笃
2. 病灶反应期当遵循"通则不痛"原则,不可强导
3. "微妙难言"阶段,正是《周易参同契》所谓"黍米玄珠"之境,宜忘言守中

结语:
阁下四年实证,恰为《养性延命录》"积精累气"之说作注。然气学幽玄,纵张紫阳《悟真篇》亦云"始于有作人难见",学者当以"致虚极守静笃"为宗,勿执气感,勿求速效。倘能由气入道,方契"虚室生白"之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