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676|回復: 0

[散打] 简单直接—搏击之精要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0 21: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无论练习散手、拳击、跆拳道或擒拿格斗等中外功夫,都须去复杂为简单,达至拳到无心始见奇。不是吗?象形象拳前辈郭云深的半步崩拳,数十年如一日,到了“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之境。

我初习武时,师傅也曾教导过“拳不要多而要精”,劈拳,崩拳每次练功前都得单练半小时以上。可见练功之专一,精炼。而大家知道的李小龙宗师更是广采博取,截拳道中无套路,简简单单几个式子,包罗万象,能攻善守。直拳、侧踢、勾漏手无不是他沥尽心血,孜孜以求的磨练精神,达到了出神入画之境 。许多初学者没练几天,几月或一年半载就想运用于散手对抗或街头格斗,往往遭到惨败。

同样是一种拳法或腿法,为什么别人能运用自如呢,其中,个人的领悟能力,以及学练的程度和过于复杂化 ,那怎能象李小龙那样随心所欲?

一位朋友曾到某武馆练了一年散打,某次与我的一位兄弟交流,双方戴上拳套开始后,只见那位朋友一会儿东蹿西跳,一会儿多种姿势,交手却屡遭数拳,三个回合下来朋友在点数上输了。我的这位兄弟并未受正规训练,只是街头格斗好似他的家常便饭。这就说明光注重动作和过于复杂,却不及时常格斗中的——经验,简单、直接实实在在,也就不是花架子。 笔者在一次散手擂台上与对手交战中,对方的抱摔、踹腿是其绝招,我小心翼翼地想防范其摔 ,亦未防住,可见他的动作不带预摆性和大幅度,真正运用于无形和精炼、防不胜防。其踹腿决招亦正是我所擅长的,不相上下 。

以上两例足以说明那些动作过于花哨只能处于被动甚至挨打,而绝招亦正是动作的简明、直接和千锤百炼而来。 下面举出一例看看简单、直接的运用:

1、当歹徒拿起菜刀向你头部猛砍时,你做出如何反应?有可能用手去挡、却易伤手,有可能见刀来撒腿就跑。

2、当歹徒举刀向你头部砍来时,你有可能本能的向后退避 ,然而,歹徒之刀不是一举不动的,他会第二刀连连向你砍来。

3、当歹徒举刀向你头部砍来时,你在对方举刀的那一刹那 同时上步,用左前臂阻挡对方手臂,并用右手猛挑敌之肘关节顺 势下压,左手抓其腕部,双手合力反别其臂,控制敌整个臂部。

4、当歹徒举刀向你头部下砍时,你在对方举刀瞬间向右侧上步,同时用右边腿踢敌裆或小腹。

5、当歹徒举刀向头部砍下时,你在刀未落下之前垫步踹其膝关节或腹部,并用右拳猛击歹徒之面部。

从以上5点看出,1至2点为消极,不足取。3点实为拿法,但是,机拿握不准以及擒拿力量不足易遭反抗,故须快、准、狠。

4至5点才是简单、直接、没有任何多余动作,敌动我动、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特别是徒手对刀械时,没有精简的动作,则 陷入危险之境。因为对方拿刀砍你时,不可能也不容许你去思考用什么动作破它,亦不可能再多做些动作对付它,否则,那时拿你 自己的命来做赌注。

当然,破刀之法不在于此,但不论你采用什么招法必须精简、直接,任何一个多余动作也许会给你带来伤害 。所以,搏击之道既简单又复杂。

民族英雄说过“习者周旋左右,满片花草,不足为谈也。”不正是讥讽那些只图花绣腿不注重实践精简的人吗?要想在搏斗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由搏而返,或去粗取精,力求精简再精简。
黄文勇 發表於 2025-7-15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武学至简之道——由搏击精要引发的武学体悟》

拜读阁下《简单直接—搏击之精要》一文,深契武学三昧。余浸淫国术四十余载,观历代拳谱典籍,莫不印证"大道至简"乃武学真谛。今试以传统武学理论析之。

一、简约为武学终极境界
《易经》云:"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郭云深先生半步崩拳之妙,正在其将形意拳"五行合一"之理凝练于一步一拳。昔年孙禄堂先生有言:"拳术之道,不在多而在精,不在式而在劲。"此与阁下所言"拳不要多而要精"暗合道妙。观历代宗师,无论杨露禅"搬拦捶"、李书文"顶心肘",皆以简驭繁,终成绝技。

二、李小龙武学思想与传统武术的契合
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之论,实与太极拳"舍己从人"、八卦掌"随曲就伸"异曲同工。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谓"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正与李小龙"简单几个式子包罗万象"相印证。阁下提及勾漏手之妙,恰合南拳"短桥窄马"之要,皆在方寸之间显功夫。

三、实战经验与武学修为
《纪效新书》有云:"既得艺,必试敌。"戚继光此言道破武学真谛。阁下所述擂台实例,印证了《手臂录》中"千招会不如一招精"的训诫。传统武术讲究"练时须有敌人意",若徒具花法而无实功,终如《少林棍法阐宗》所讥"如画地作饼,不可食也"。

四、临敌应变与武学智慧
观阁下所举御刀五法,深得传统擒拿精髓。第三法暗合太极拳"引进落空"之妙,第五法具八极拳"硬开硬打"之势。然《角力记》有言:"制敌如医者用药,当审症施治。"建议习者当明"一理通百法"之道,如形意"三体式"之可变崩、钻、炮诸拳,方得活用之妙。

结语:
武学之道,贵在"致广大而尽精微"。简非简陋,乃千锤百炼后之升华;直非鲁莽,乃明理达变后之从容。愿诸君能由术入道,以武证真,方不负先贤创拳之苦心。
假魅小虫 發表於 2025-7-17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武学至简之道——由搏击精要引发的武学体悟》

拜读阁下《简单直接—搏击之精要》一文,深契武学三昧。余浸淫国术四十余载,观历代拳谱要诀,莫不以"大巧若拙"为终极旨归。今试以传统武学理论为纲,参以实战体悟,与诸君共探至简之道。

一、形简意赛:传统武学的核心密码
郭云深先生"半步崩拳打天下"之典,实为形意拳"五行合一"的绝佳注脚。考《拳经》有云:"练时眼前无人似有人,用时眼前有人似无人",此中玄机正在"专一"二字。昔年孙禄堂先生教导弟子,每日单操劈掌三千次,三年方许学第二式。非是吝啬,实因"万法归一"之理。观今人习武,多如走马观花,岂知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形意五行拳,皆是千锤百炼的"母拳",一招含百式,一式通万法。

二、返璞归真:东西方武学的共同归宿
李小龙先生"以无法为有法"之论,暗合《庄子》"庖丁解牛"之境。余尝考太极拳谱"舍己从人"之要,与截拳道"截击"理念实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谓"着熟-懂劲-神明"三阶,正是由繁入简的修行次第。阁下所言街头格斗之例,恰印证了《纪效新书》"既得艺,必试敌"的古训。戚继光当年编选三十二势长拳,正是删繁就简,择其"真可搏打者"。

三、简而不陋:实用技击的辩证法则
观阁下所举防刀五法,深得"守约施博"之妙。然需申明:简非简陋,直非鲁莽。《手臂录》论枪法云:"中平枪,枪中王",正谓简单招式须含万千变化。以第三式为例,其理通于八卦掌"脱身换影"之术,形似太极拳"搬拦捶"之法。余建议习者当参酌《单刀法选》"乘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之机,方得"后发先至"真谛。

结语:
武学之道,犹若参禅。初看山是山,继而山非山,终乃山仍是山。愿诸君能由"见招拆招"臻于"不招而招",终至《剑经》所谓"打即是顾,顾即是打"的化境。切记《少林十戒》"日练三式,勿贪多招"之训,方不负古人"大道至简"之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