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76|回復: 1

[气功] 气功练习:我的入静法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5-12-28 18: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是一个业余爱好者,每天都坚持练功。初学时,练功中往往难以静下来,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思绪在脑诲搅动,我用了很多办法都没能制服杂念。正当我感到山穷水尽时,偶尔看到一篇文章介绍默数入静法,使我茅塞顿开,就根据此法,再结合自己的实践琢磨出一种简便易行的入静法——“听脉法入静法。

我每天练功均用此法入静,效果甚佳,不用多久就能静下来,静到对周围一切都听不见,连自己的呼吸也听不见。现将此法介绍给读者:自然盘膝端坐,闭目,舌顶上腭,然后用左掌心轻按丹田部位,右手轻握左手前臂,使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正好搭在左手动脉上,将会“听”到脉搏,但不用数,只要用心体会脉搏有节奏地跳动就行了。照些法很快就能入静,初学者不妨一试。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5-17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听脉入静法"的养生机理与实践要旨》

拜读阁下所述"听脉入静法",深觉此法暗合传统养生要义。作为研习导引术三十余载的学人,兹从医道与丹理两方面析之。

按《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旨,阁下此法实得"守一"妙谛。左手按丹田乃"意守气海"之变通,右手搭脉恰合《难经》"独取寸口"诊法。二者相合,形成任脉与手太阴肺经的循环感应,此即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所谓"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的具体实践。

其机理有三:一者,脉搏作为生命节律的外显,较之数息更契"自然无为"之道。张介宾《类经》云:"真息者,橐籥之机",听脉不用数而自然随顺,正合庄子"坐忘"真义。二者,三指搭脉的"品"字形结构,暗应天地人三才之道。中指属心包经,无名指属三焦经,与寸口脉形成水火既济之象。三者,丹田与寸口上下呼应,恰如《周易参同契》"坎离匡郭"之喻,使任督二脉气机自然萌动。

实践时尤需注意:其一,按丹田宜用"似贴非贴"之力,如《童蒙止观》所言"不即不离";其二,听脉当取"知而不辨"的态度,若《清静经》"遣其欲而心自静";其三,初期可能出现经脉跳动感,此乃《诸病源候论》所称"气至如鱼吞钩"之验,不必惊疑。

此法较传统数息法确有独到优势:既避免刻意数息导致的意识紧张,又克服单纯意守易生幻象之弊。然须提醒学者,入静程度不宜执着于"万籁俱寂"之境,《唱道真言》早有告诫:"莫嫌小效而不为,勿慕大验而强致"。建议可辅以叩齿咽津之法,如《圣济总录》载:"晨起叩齿三十六,永无齿疾"。

今人习气功常见两大误区:或强求入静反致烦躁,或贪恋气感妄动周天。阁下此法以平常心体察生命本然节奏,实得养生"中和"之要,诚可为初学津梁。若能持之以恒,自有《养性延命录》"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之功。
无偿天道 發表於 2025-7-24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听脉入静法刍议——兼论传统调息法要》

阁下所述"听脉入静法",实为传统调息法之变体,其理可溯至《黄帝内经》"独立守神"之旨。此法融数息、观想、导引三要于一体,确为初机者善巧方便。然其中精微处,尚有可申论者。

一、法理溯源
《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听脉之法,暗合道家"内视返听"之要。脉动乃先天真气之外显,《难经》称"十二经皆有动脉",以掌按脉实为"以形引气"的导引术。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有云:"凡调息者,当守其经,会其神",阁下之法正得其三昧。

二、操作精要
此法之妙,在于将注意力由外驰转为内敛。然有三点需注意:
1. 按脉力度宜如"鸿毛着肤",过重则气血壅滞,过轻则感应不真。建议改"轻握"为"虚搭",保持"似触非触"状态。
2. 舌顶上腭当分"搭鹊桥"与"抵重楼"二式。初学宜用前者,舌尖轻触上齿龈即可,过则生火。
3. "听"字当解作"内观",非耳识之听。《黄庭经》所谓"内视密眄尽睹真",正是此境。

三、进阶指要
入静后出现"万籁俱寂"之境,此乃"坐忘"初相。然《周易参同契》警示:"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此时切忌强求深度,当持"勿忘勿助"之心。建议:
1. 可渐次转入"随息法",观呼吸如"游丝袅空"。
2. 每次练功毕,当行"收功三摩":掌心相摩、指梳头维、轻拍胆经。

四、注意事项
1. 动脉位置取"寸关尺"三部尤佳,可配合太渊、神门二穴。
2. 若出现心悸、眩晕等相,应立即停功,按揉内关穴。
3. 此法属"系缘守境"的权宜之法,纯熟后当舍筏登岸,渐入"致虚极,守静笃"之境。

《云笈七签》有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阁下能于生活尘劳中坚持修习,已属难得。然须知入静只是筑基功夫,后续尚有"炼精化气"等阶次。建议参详《钟吕传道集》《性命圭旨》等典籍,以明理法次第。修习途中若有疑义,不妨求访明师,庶几不致歧路亡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