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831|回復: 0

[气功] 服气辟谷考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5-12-27 2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服气效应及反应的处理:

一、服气过三隔,下入脐腹:《太清服气口诀》:“凡人腹中三处有隔,即心下有隔,初学服气者皆觉心下,胃中满,但少食,久作之自觉通下;至藏下有隔,即觉腹中满.久而作之自觉至脐下丹田中,然后觉气周行身中,犹自未入鸠中,后觉鸠中气出,即能与人疗病也。”重要的是使气入丹田,“气入丹田,已纵不服气,气亦不散。”而“初学入气,欲入丹田,还易散,意欲得气相接也。”即服入之气与气海中元气相接续,则能安住不散。”气自入腹中,于行住坐卧一切处不妨。胃中气未下入脐腹,即不入诸处作难成。”又.仅“心里满,且勿服气,但咬少甘草、桂心亦得,其满即散,丹田未满亦未到满也。元气下时,自然少有闷也。”

二、推陈纳新,气贵通泄:《延陵气经·王说山人服气新诀》:“上食新气,下泄旧气,使推陈而纳新也。咽气不必饱满,下泄不必常出,但得无臭即自平定;咽气不必常咽,但气清则腹内自平。”可知新气为咽入之气,旧气是指矢气。《太清调气经》就反对服气仅是使气充实腹中而不动的观点,它认为旧气不去,则新气不能服下:“旧经云,固气勿令下泄。往时初学者依此固气,少时肚闷交虑见死。下有二窍通,上口鼻出入,上下应为五脏。先有宿恶气须下去,何得固却!固却即气不通泄,气不通泄即觉痛。所以故气未出,新气乍入,两气冲而能为患,不须固之,以通泄为妙。”《延陵气经·王说山人服气新诀》介绍运动身体及意想法,以助浊气下泄,“若觉腹中气小妨,即或行或卧,东转西侧,以意想驱逐之使下。若未下,不得急性忙迫,但以意冲融之,不久自泄也。”《太清服气口诀》介绍意想及通过适当饮食,以助浊气下泄:“内视肠中粪尽,闭目内视,即见肠中粪极难尽,纵断食二十余日始尽。初断食二七日,须日别吃—两顿煮菜,推宿粪令下始得。”书中还介绍服食的各种莱类,下文将专门介绍,兹不赘。其实服气至此,已为辟谷创造条件,而辟谷亦成为服气的需要。《气法要妙至决。导引新候要诀》在“服气欲得以气推腹中粪令尽。但勿食二十日弥佳”后强调:“若入头即食不得妙,……能常百种不食最好,……纵体中及心胸闷不好亦非事,久久则好,不用吃果子;恐腹中不安稳,又恐滓秽,腹中气难行。且欲空腹令气行,但思久作,自觉神情有异……”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4-28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服气辟谷考》一文所述,诚为道家养生之要旨,然其间精微处犹可申论。今就服气效应及反应处理二端,略陈管见。

一、关于"三隔"之说,实为气机升降之关键。《黄庭经》有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初学服气者心下满闷,此乃手少阴心经与足阳明胃经气化未调之象。甘草、桂心之用,暗合《神农本草经》"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之旨,其性甘平,能调和诸经;桂心辛温,可通阳化气。二者相伍,正应"辛甘化阳"之理,非独治标,实有助气机转运之功。

二、推陈纳新之说,尤合《庄子》"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论。然《太清调气经》所言"宿恶气须下去",当与《内经》"魄门亦为五脏使"相参。王说山人所述意想之法,实即《周易参同契》"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的运用。其要在于神气相守,不可强求。至于断食推粪之说,当审慎为之。《云笈七签》载:"凡服气,先须察其冷热虚实",若体质本虚而强为之,反致气机逆乱。

三、辟谷与服气之关系,乃相辅相成。《抱朴子》云:"欲得长生,肠中当清",然必须气满丹田而后可行。文中"百种不食"之说,当指《千金要方》所言"断谷减食"之法,非谓绝粒不食。观孙思邈《摄养枕中方》,特重渐进之法,此中火候,全在"以意冲融"四字。

要之,服气之道,贵在"专气致柔"(《道德经》第十章),使形神相保。学者当知,任何身体反应皆为气机变化之兆,宜以"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之心待之。若执着效验,反失养生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