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38|回覆: 1

[散打] 散打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5-12-20 21: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散打也叫散手,古時稱之爲相搏、手搏、技擊等。簡單而言就是兩人徒手面對面地打鬥。散打是中國一個主要的表現形式,以踢、打、摔、拿四大技法爲主要進攻手段。另外,還有防守、步法等技術。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武術散手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條件下逐漸演變發展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散手不同於拳擊,也不同於跆拳道,更不同於用頭頂、肘撞、膝擊的泰拳和不能用腳,只能用摔、攔、擒方法的柔道等項目;由於散手設擂比試,又不同於西方國家有攬繩的自由搏擊,也不同於日本的空手道、相撲、格鬥術,以及法國的忍拳等。武術散手要求『遠踢、近打、貼身摔』,它的民族形式不是凝固的,也不能理解爲『過去形式』、『歷史形式』或『傳統形式』。民族形式有鮮明的時代性,因此形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變的、演進的。

反映武術特殊本質—-技擊性

散手運動形式,突出地反映出武術的特殊本質——技擊性,同時又明顯地區別於使人致傷致殘的技擊術,不包含致人於死地的絕招妙計。散手規則嚴格規定了不准向對方後腦、頸部、襠部進行攻擊,也不允許使用反關節動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運用武術各種流派的技法。

散手運動的內在特點,決定了它以相互對抗的形式來表現,所以,散手的基本形式就是對抗性。這種對抗,是在雙方掌握了散手的基本動作和基本技術,經過一段的訓練,在沒有固定格式的情況下,在規則規定的範圍內進行較技、較勇、較智,一分上下。

散打具有很大的攻防作用,有攻必有防,攻防是一對矛盾體,在散打中雙方總想辦法擊中對手,而不被對手擊中,運動員總是在這種條件下進行訓練的。經過長期訓練運動員掌握了散打技術,遇敵而不慌,與敵方突然襲擊的一瞬間能迅速地做出相應的防守和防反動作。在激烈的打鬥中擊中沒有經過散打訓練的人較爲容易,同時也能防守對方的一些進攻,即使被對方擊,抗擊能力也比一般人強。

健體防身 磨練品質

通過學習和訓練散,能夠發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韌、靈敏等素質;同時散手又是一項以抗性體育運動,可以發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鍛鍊。堅持散手訓練,可強筋骨,壯體魄。

散手是以雙方互相對抗爲運動形式,這就要求練習者在實踐中正確把握進攻的時機,防守要到位,反擊要及時,從而建立正確的條件反射;同時還要針對不同的對手和雙方臨場的變化,提高應變能力,以及提高擊打和抗擊打的能力,這一切都完全起到了掌握防身自衛和克敵制勝的技能的作用。

初學散手,要忍受拉韌帶的痛苦;攻防練習,要承受擊打和抗擊打的皮肉之苦;進行實戰,要克服膽怯、猶豫、緊張、魯莽等不良心理反應。散打是一項對抗性很強的運動,通過長期的散手訓練,可以培養練習者勇敢、頑強、機智、果斷、靈活等精神,進而形成成熟、穩健、積極向上的優秀品質。

競技觀賞與交流

武術搏擊有很強的生命力,延續到現在,除與社會文化背景以及運動的本身特點有極大關係外,其搏擊形成所具備的較高觀賞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散於比賽不僅刺激、激烈,而且鬥智、鬥勇,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日益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與興趣。

中國武術徒手搏擊,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傳到日本,當時稱『唐手』,後來改稱『空手』。如今有許多國家的武術愛好者不僅喜愛中國套路技術,而且喜歡散手運動。通過與各國選手較技,不僅可以促進國際武藝交流,將中國散手運動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進各國運動員之間的了解和發展,促進國際文化交往。
孟吵兩 發表於 2025-5-1 14:4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散打之民族技擊特質與時代精神】

散打作爲中華武術現代化競技形態之典範,實爲"活態文化遺產"(Living Heritage)的當代演繹。其技術體系以【紀效新書】所載"拳經捷要"爲源,歷經"相搏""手搏"等歷史形態嬗變,終形成"踢打摔拿"四維一體的技術架構,此乃【孫子兵法】"奇正相生"思想在武學領域的具象化呈現。

考其技術本質,散打嚴格遵循【周易】"剛柔相濟"的哲學準則。遠踢如長槍大戟,取"一寸長一寸強"之利;近打似短兵相接,合"拳打三節不見形"之要;貼身摔法則暗合太極拳"引進落空"之妙。這種立體攻防體系,較之泰拳之剛猛、柔道之專精、空手道之形制,更顯中華武學"兼收並蓄"的文化包容性。明代軍事家戚繼光在【拳經】中強調"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正是散打技術多元性的歷史註腳。

其競技倫理則承襲【左傳】"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的傳統精神。現代規則禁止後腦、襠部等要害攻擊,實爲【司馬法】"殺人安人,以戰止戰"思想的現代化轉譯。這種"制而不殺"的技擊智慧,與西方自由搏擊的競技美學形成鮮明對比,彰顯出"止戈爲武"的東方哲學底蘊。

至其訓練價值,散打完美詮釋了【黃帝內經】"形神合一"的養生理念。踢打練習強筋骨屬"練形",戰術應變啟心智爲"養神",抗打擊訓練則暗合道家"柔弱勝剛強"的修爲之道。清代武學大家萇乃周在【萇氏武技書】中言:"善養氣者,技必精",現代散打運動員的抗擊打能力訓練,正是傳統"內壯"理論的科學化發展。

當代散打之發展,當以【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爲圭臬。在保持"八法二十四要"(踢打摔拿,進退閃躍)傳統技術核心的同時,更需吸收運動生物力學等現代科研成果。這種"守正創新"的發展模式,使散打既不同於套路武術的程式化展演,亦有別於綜合格鬥的無限化對抗,成爲具有中國特色的"有限制技擊"典範。

散打之真諦,非止於勝負之較,實爲中華武學"由術入道"的現代路徑。學者若能以【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爲修習準則,則可達至【莊子·說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武學化境,終成文武兼修之棟梁。此乃散打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高價值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辛卯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五日午時| 2025/5/22/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