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421|回覆: 0

[大成拳(意拳)] 意拳養生樁功架探微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5-12-20 12: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意拳雖有『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名言,但那是就高層而言。對初學者,正確的姿勢可促進氣血流通,錯誤的姿勢(包括動作)則阻滯氣脈的暢通。故筆者將意拳養生樁各部分姿勢的精微要義精心整理成文,相信會對練習者有所幫助。

意拳養生樁功架的總原則:虛領頂勁、頭正目直、面部似笑;手指微曲而張、肩松肘橫、胸部放鬆、腹部充實、松腰、緊胯、身形中正、不偏不倚、雙膝微曲、背部似靠、膝微曲而上縮、臀部似坐、足心放空、足趾抓地。各部分身形具體要求精解如下:

頭要中正,虛凌向上,好似一根繩子連於百會(兩耳尖連線中點後一厘米處,相當於一般人的發旋處,與一般針灸穴位不同),把人懸於空中。一般作法是將頭向上頂,豎項,這樣做頸項易僵。正確的作法是:頭放正,喉頭回收,下頦內含,意念從喉頭上找百會,落腮,這樣頸項自然後凸,頂呈虛凌之狀。

目似垂簾,含光默默。即眼瞼下垂,僅留一絲光線,眼球在內平視,目光內收。兩眼平視前方,眼瞼慢慢地、輕輕地勻速閉合。動作從外眥始,目光隨眼瞼閉合而內收,與意念合而為一,稱之為『神光』;守上丹田,將神光寄於上;守下丹田,將神光寄於下。寄上是益氣添精之妙術。目視(包括閉目觀看)守上則眼珠上翻以視頂門;守下則眼珠下轉以視元海。守上守下需因人因病而異,否則有出偏之可能。神光之守,是光隨神動,神氣相隨,所動之氣連及先天,故守上守下皆無妨害。不過,意拳養生樁不贊成意守。

初練功者唇齒應輕輕閉攏,齒似合非合,兩側臼齒如咬物,舌尖自然抵於上門齒內與齒齦相交處。稍用意念即可,切勿用力,否則舌即僵硬而產生副作用。稍有基礎後即可舌抵於軟硬齶交界處。

含胸拔背。含胸不是扣肩,是胸前部稍事內含。拔背是背部脊骨自然垂直。含胸,先呼氣,使胸前部——胸骨柄(頸前正中凹下之骨)與兩乳頭之間的三角地帶,稍事內含。要注意不是兩肩向前內扣,更不是將胸部合攏,而是將胸部放鬆。因此,含胸必須和開胸相結合。開胸是胸部向兩側外開。肩頭(肩鎖關節處)向外張開,於是與含胸相輔相成,收到胸部放鬆之效。拔背是大椎穴(頸後部高骨——第七頸椎)向上領,直通百會,使脊骨伸直。為了避免背部後突與抬肩之弊,故需落膀。即兩肩胛骨自然放鬆下沉。拔背與落膀相結合,則使背膀靈活。

松肩、空腋。把肩關節、肩鎖關節(鎖骨外端與肩胛骨喙突連接處——肩外前後兩骨相連處)放鬆而自然下垂。同時把腋窩部虛撐,使腋窩空虛,似乎夾着一個『氣餅子』——臂與腋下距23厘米。做好空腋的關鍵是肩頭部的凹陷、肩頭部外部凹陷的放鬆,輕輕向上外提,於是松肩與空腋形成自然的統一。否則只講松肩,一味放鬆下垂,則呈現『溜肩膀』,不僅影響體形的外觀美,而且對氣機流通和上肢的輕靈也有一定影響。

兩肘放鬆,肘尖有下垂之意,關竅在天井穴(肘後大骨正中)、小海穴(肘後麻筋處)。但肘部不得用力下垂,否則肩肘必重滯。在垂肘之同時要懸肘,即肘部虛懸之意,關竅在曲池穴(肘部橫紋頭)與肘骨戮穴。古人說『肘中竅』,就是說這些關竅都要開張,為此須保持上肢一定的彎曲度,勿伸得太直。

坐腕。關鍵是神門穴(腕橫小指端)注以向下之意,腕自然呈向下坐之勢。含掌是將掌心內含,好似持一氣球,倘一張手,則氣球掉下,如此用意,則含掌自然合度。舒指是五指自然舒開,四個指頭間留有一定空隙。大指與小指用意念在掌外會合。

松腰。腰椎及其韌帶,腰兩側肌肉等都放鬆,逐步改變腰部的自然彎曲狀態,達到站立時腰部伸直乃至後突;坐時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時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牽拉,好似各脊椎骨輕輕重疊在一起。腰最不易放鬆,需要專練松腰法,一般未事專練者,可先將腰自然伸直,而後微聳兩肩,輕輕下放即可(同時意念中要有放鬆腰的意識)。

松胯。有兩層含義,其一是髖關節放鬆;其二是骶骼關節放鬆。松胯另有專練方法,這裏只做簡單介紹。臀部微微下蹲,呈似坐非坐相,軀幹與腿保持一定的角度。大腿根部保持空虛之三角。臀部向外後泛張,但不能向後和上蹺。

小腹回收,胸腹呈一直線。收腹不是使腹肌緊張,應該從髂前上棘(胯骨前面的小突起)外向背部陽關穴(骶骨上)回縮,腰部直撐(初練時腰部有酸感)。這樣便可收到收腹而腹肌不緊張的效果。否則,氣不易下沉而呈現氣憋。

尾閭的要求:第一步下垂;第二步前扣;第三步尾閭轉動。這裏僅介紹第一步。繼松胯臀部下蹲後,意念中尾閭部似連着一根棍子,拄於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閭則可下垂(亦有專練方法)。

吊襠、調襠、圓襠,陰囊不要接觸到大腿內側皮膚。束腰下氣把襠撐,即把襠撐圓。包括三個動作。1、吊襠:使會陰部上提,完成這一動作有三部分內容。1肛門(亦稱後陰、谷道):肛門外括約肌輕輕收縮,使肛門微微上提,如忍大便狀;2前陰(尿道部):前陰部肌肉輕輕收縮,如忍小便,呈似尿非尿狀;3會陰部(舊稱海底):會陰部肌肉微微收縮,連及兩大腿根內側。2、調襠:把襠調圓,此動作與松胯、泛臀、垂尾閭相結合,以會陰收縮為中心,形成四周圓活而開闊的襠。3、扣膝:膝內扣是做好圓襠的又一條件(作法見膝部)。

松膝內扣。膝髕微微下蹲,輕輕內扣,稍向前屈(膝不能過腳尖),放鬆下沉。但髕骨、膝蓋骨要有微微上提之意念,一味下沉則有重滯之嫌。扣膝與股骨頭外翻乃至泛臀結合,下肢的內勁則從外向內呈螺旋型下降至足。扣膝又是圓襠的輔助動作,提髕則是保護下肢輕靈的要素。

兩足平鋪地面,把全身重量均勻地放在兩腳,勿偏於一處。首先調整周身使之中正,而後大趾輕輕用意收縮,引氣下行,周身重量沿兩肩、體側、大腿外側而降至足心。配合提膝,重力從踵傳至足掌乃至五趾。此非一日之功,需配合腰、胯、膝的放鬆,兩足方能逐步達到平鋪。這與武功的『五趾抓地』不同。練武重在威風殺氣,養生可不必於此用功。

以上只是簡單地敘述了各部形態的動作要領,其作用也作了粗淺介紹,至於其內部細微變化,只有在鍛煉中自己去體會,況個人的自身感受也不盡相同,故從略。這些身形要求,不是一下就能作得合度,需經過反覆鍛煉。注意糾正姿勢的鍛煉,不可在正式練功時去體會,而在非正式練功時對逐個姿勢仔細品查。否則,就違反了練功時要專心致志(入靜)的要求,反而影響練功效果。

編者按:此種樁法實為貫穿內家各門功法的傳統功法,此尤為意拳所強調而已。
姚改 發表於 2025-7-10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意拳養生樁功架精義闡微】

拜讀閣下所述意拳養生樁要訣,深覺所述精當,於初學築基尤見苦心。今不揣譾陋,謹就傳統養生功法與形氣關係略作補苴,以就正於方家。

一、形正氣順之要
【黃帝內經】有云:"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閣下所言"虛領頂勁"諸法,實合【內功真經】"二十四要"之旨。然需知百會虛懸非強力頂掣,當如【周易參同契】"緩體處空房"之喻,猶懸磬於梁,其根在足而勁透於巔。昔年薌齋先生授藝,嘗以"玉枕微貼"調校頭頸,此法可使頸椎自然舒展,尤宜現代低頭久坐者。

二、目法精微辨
"神光內守"之說,頗合道家"回光法"要義。然【黃庭經】有言:"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乃成真。"眼珠上下轉動之法,當以"似轉非轉"為度。建議初學者先習"垂簾平視法":目若觀遠處山嵐,光含秋水而不滯,此即【莊子】所謂"目無所見"之境。待神氣充盈,自然達致閣下所述"寄上寄下"之妙。

三、含胸拔背真詮
"含胸拔背"四字,最易誤解。考【太極拳經】云:"胸含則背拔,背拔則胸含。"二者實為一事之兩面。建議習者可先以"膻中微凹"為度,配合"肩井沉氣"(非單純落膀),使任督二脈自然舒展。昔年鄭曼青先生教拳,每令學者背貼門框而能自由呼吸,此法可驗含胸是否得宜。

四、足踵生機說
閣下未及詳述足部要訣,謹補"三虛三實"之法:足跟虛提似踩蟻(非離地),足心空涵若容卵,足趾抓地如生根。此暗合【周易】"艮其趾"之象,尤合"地氣上為雲"之理。站樁時當覺湧泉與百會遙遙相應,方得天地人三才貫通之妙。

五、調息與形神
雖言"不贊成意守",然【養性延命錄】云:"形神相守,長久之道。"建議初學者可參"聽息法":耳聽呼吸出入而不着意,自然形松意靜。待至"形如槁木,心若死灰"之境,則"不求神意足而神意自足"。

結語:
養生樁功看似簡易,實含"致中和"的大學問。學者當循序漸進,由形正而氣順,由氣順而神凝。正如【拳意述真】所言:"形不破體,力不出尖,神不外溢。"願與諸同好共參共勉,以證武學養生之真諦。
+
真衣 發表於 2025-7-22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意拳養生樁功架微義闡幽】

王薌齋先生【拳道中樞】有云:"形不破體,力不出尖,神不外溢,意不露形。"此四句真言實為意拳樁功之總綱。今觀來帖所述養生樁要領,確得三昧,然其間精微處猶可申說。余浸淫意拳四十餘載,今不揣淺陋,試為補苴。

首論"虛領頂勁"之真義。來帖言"意念從喉頭上找百會"極是,然未及"玉枕微提"之秘。【黃帝內經】云:"頭者精明之府。"百會接天,會陰接地,玉枕(枕骨粗隆)乃聯通之樞機。正確的虛領,當以百會為綱,玉枕為紐,配合齦交微扣(上齒輕叩下齒),如此方得"懸頂"真趣。昔年姚宗勛先生教習,特重"玉枕如懸珠"之意,學者當細味之。

次論目法。來帖"神光"之說本於道家"迴光返照"之功,然意拳目法更有三層進階:初者垂簾,如帖所述;進而"目若觀魚",雖閉目而眼輪匝肌有外展之勢;至高境則"神光朗照",雖目不動而周身毛孔皆成視覺。此即【周易】"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謂也。

再論"含胸拔背"之辯證。來帖已明開合之要,然未點破"膻中松活"之機。胸骨柄下三寸膻中穴,乃宗氣之所聚。真正的含胸,當以膻中為中心,如蓮花開合,前開後合,後開前合,形成立體螺旋。郭雲深【說劍】有云:"胸如磬,背如弓",即此之謂。學者可於站樁時體會胸背如磨盤相錯之感。

至若"松肩空腋",來帖言"氣餅子"之喻甚妙。然真傳一句:腋窩虛撐非刻意為之,乃肩井(肩峯與頸椎連線中點)松沉之自然結果。昔年尤彭熙先生教習,要求站樁時想像兩肩各垂三尺青絲,隨風輕擺,此即"肩如掛衣"之真境。

特別當申說者,站樁之要不在"形似"而在"意真"。來帖所列諸般要領,最終皆需歸於一"中"字。王薌齋先生【意拳正軌】云:"守中、用中、保中線,守中、用中、不失中。"此九字真言,實為養生樁不二法門。學者當於站樁時體會:百會-會陰為縱軸,兩肩-兩胯為橫軸,丹田為原點,形成三維立體的"中"字結構。

今人站樁多執著於外形,殊不知"形正則氣順,氣順則意寧,意寧則神活"。願諸君由形入氣,由氣入神,終至"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之境。若拘泥形骸,反失養生真諦,可不慎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