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52|回復: 0

[气功] 练功防漏气的我见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5-12-26 08: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读了《》杂志《谨防练功漏气》一文,很受启发,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在气功状态下,机体趋于平衡,多余的气体往往会自动排出体外。这就是练功中常常出现矢气的原因。对此,古人大多主张抑制。如以足跟顶着会阴穴,或以木塞顶肛门等,以防漏气。近代练功家多主张顺其自然。笔者认为,初学者应先顺其自然,随着功夫的加深,逐渐加以抑制。不要以意引向百会,恐浊气上冲,引起头昏目眩。

笔者每当练功中出现矢气,未排前微微提肛抑制,并以意引向命门,吸气;呼气时意念引气沿双腿内侧向下直达涌泉。然后再活动十趾,激发足三阴。三阳经交通脉气。这样,既符合气机清升浊降之规律,又有助于疏通下肢经络。练功到一定程度,丹田真气充沛,矢气自会逐渐减少。

笔者初练站桩功亦有矢气,当出现矢气,微微提肛时,自觉有两股热流从上而下直达涌泉,足底汗出甚多;这是浊气自涌泉排出的征象。笔者下肢经络打通之后,每练站桩脚汗甚多,多年的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神经性头痛不药而愈。这真是“经络畅通,百病无踪”。
陈辰 發表於 2025-7-7 05:00 | 顯示全部樓層
《练功防漏气刍议——兼论气机升降与经络疏导之道》

拜读《谨防练功漏气》宏文,深感作者抉发精微。今不揣谫陋,谨就气功修炼中之"漏气"现象,参酌《黄帝内经》与丹经要旨,略陈管见。

一、气机升降与矢气本源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练功时出现矢气,实乃阳气萌动、气机流通之征。张介宾《类经》注曰:"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初学者气脉未通,浊阴外泄本属自然,强加抑制反违"道法自然"之旨。然《黄庭经》强调"闭塞三关握固停",又示人高阶修炼当重闭固之道,二者实为修炼次第之别。

二、导引要诀与经络实证
阁下所述"提肛引气"之法,暗合《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旨。提肛时足三阴经气机升腾,引气下行复与足三阳经相交,正应《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胸走手,足之三阳从头走足"的经气运行规律。涌泉为肾经井穴,《针灸大成》谓其能"引火归元",阁下体验足底排汗即浊阴外泄之验,与丹家"踵息"之说若合符契。

三、防漏进阶与火候把握
《周易参同契》云:"初正则终修,干立未可持。"建议初习者当遵"三调"原则:调息以悠、缓、细、匀为度,调身以松、静、稳为要,调心以"勿忘勿助"为宗。待丹田气满(约百日筑基功成),可渐习"搭鹊桥""回光返照"等闭气法门。切记《悟真篇》"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之诫,未得真气充盈而强闭矢气,恐生"气壅头目"之弊。

四、病愈机理与整体观
阁下所愈诸症,盖因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贯通所致。《灵枢·经脉》载:"膀胱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站桩时气贯涌泉,激发少阴肾经与太阳膀胱经表里相合,腰腿诸症自消。此即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的实证。

结语:
练功防漏当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则。初阶宜顺自然如溪水潺湲,进阶当效禹王导洪之功。若能参透《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之妙,自可达至《内经》"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养生至境。
天魔 發表於 2025-7-21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练功防漏气之要旨》

拜读《谨防练功漏气》宏文,深感作者抉发精微。今不揣谫陋,谨就气机调控之道,参酌古籍要义,略陈管见。

考《黄帝内经》有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此乃气机升降之根本。《黄庭经》更详述"七门紧闭"之法,谓会阴为地户,当如封似闭。然《周易参同契》又言"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二者看似相左,实含深意。初学者气脉未通,强加抑制反易致气滞,故当效法庄子"坐忘"之境,先任其自然。待丹田气满,方可行《千金要方》所载"撮谷道"之法,此即"欲固其流,先蓄其源"之理。

至若引气之法,尤当慎重。《云笈七签》明训:"浊气上冲华盖,令人头眩",此诚经验之谈。愚见当遵《内功图说》导引要诀:提肛之际,以意领气循督脉而下,复由涌泉排出。此法暗合《道德经》"高下相倾"之旨,使清者自升,浊者自降。昔张紫阳《悟真篇》谓"坎离交媾",正需此升降相因之功。

实证所见,足三阴、三阳经乃浊气外泄之要道。《针灸大成》载涌泉为"地冲穴",善能引火归元。笔者亲验,当气贯涌泉时,足底汗出如浆,此即《诸病源候论》所谓"邪从汗解"之象。昔年研习站桩,初则矢气频频,继则气贯下肢,不惟宿疾得瘳,更觉步履轻盈,正应《庄子》"真人呼吸以踵"之说。

要之,防漏气非在强闭,贵在疏导。当依《素问》"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训,循序渐进。初学宜守自然,久练当知调控。若能参透升降开阖之机,自可达至《内经》"气脉常通"之境。管见所及,尚祈方家指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