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65|回复: 0

[儒家文化] 言行是一个人品质的外在表现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8-27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言思可道,行思可乐

言思可道,行思可乐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君子不为悖乱之事。作为君子,则与此不同,因为君子不做叛逆作乱之事。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君子说话之前,一定会考虑自己的言语是否可说;行动之前必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能够使大众悦服。邢昺疏:“道”是陈说的意思。“道”谓陈说也,“行”谓施行也,“乐”谓使人悦服也。

言行是需要有人教的。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首重的就是德行,然后是言语。“言思可道”,言语必须与经典相应,应该是启发人、爱护人、提升人、帮助人,应该是提倡友爱、化解矛盾、促进团结,而不是调动爱憎、启发对立、搬弄是非,挑拨离间。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句话非常重要。在《弟子规》“信”这一部分,有很多关于言语的要求。例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特别是对于君主而言:“君无戏言”。

《史记》中记载了一个天子无戏言的典故。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成王跟叔虞开玩笑,把桐叶削成圭形给叔虞,并说:“用这个来封赐你。”这句话被史官听到,史官要求成王选一个好日子,封叔虞为诸侯。成王说:“我只是和他开玩笑罢了。”史官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天子没有开玩笑的话,一旦说话,话一出口,史官就会给记录下来,要用礼仪来完成它,还要用乐歌来歌唱。于是,成王果然封叔虞为唐国的诸侯。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办政治一定要首先取信于民,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支持、拥戴和配合,政令才可以顺利推行。现在西方一些国家,总统候选人在民主竞选的时候,为了迎合选民的心理,拉得更多的选票,会投其所好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哗众取宠,甚至还会说一些无法兑现的诺言。这些都是不对的,会让民众对他丧失信心。

《弟子规》中说“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如果这个事情不适宜,就不能轻易地承诺。一旦轻易承诺,最后又不能兑现自己的诺言,自己是进是退都处于两难之中。如果进,条件不允许,又达不到自己的诺言。如果退,自己又已经答应了。所以要“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弟子规》中还说,“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言语中要避免奸邪的言语,勾引诱惑的、粗鲁骂人的、黄色的笑话都不要说。有一些领导干部在吃饭交谈的时候会以讲黄色段子为荣,好像不这样讲,就不够幽默,还以此来取乐。其实这样做,会让领导者失去威仪,让人对他生不起尊重之心,而感觉到他和市井小痞子没有差别。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在《周易》中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吉人:吉祥的人,没有什么危险,一切时候都是吉祥的。吉人的言语很少,不是不说话,而是很少。吉人说话,只要言语一发出来,对人对己都有利益。

古人常说“祸从口出”,就是因为口里所说出来的言辞不当,所以才招来祸患。而吉人的言语不会招来祸患,因为“吉人之辞寡”,他不说那些无益的话,只要说出来就能利益人。相反,“躁人之辞多”,浮躁的人心里不定,见到人话会特别多。言多必失,所以在言辞上不要学浮躁的人,要学吉祥的人。

浮躁的人说话不是得罪某一个人,就是对社会人群产生伤害。像现在的一些公众人物,说出来的话,很多都是坏人心术。把人的情欲、暴力倾向都引发出来,把人引向邪路。正当的言语要说,不正当的言语,一定不要说,否则会伤害人。不仅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因为“话多伤气”。

古人说言为心声,通过一个人的言语,就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格言别录》中说,“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一个德行很高的人,德行深厚的人,表现出来的是心平气和,看到每一个人都有可取之处,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所以他口里所认可的人,肯定的人就有很多。

相反,“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德行浅薄的人,心地刻薄、傲慢,看到每一个人都有瞧不起的地方,不如自己的地方。所以他眼里所鄙视的人就有很多。

由此可知,看自己是一个德薄者,还是一个德盛者?从自己的言语中可以观察到。《周易》中有一段话对观察人的言语,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很有帮助。“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将要背叛的人,他的言语言辞会表现出惭愧不安;心中有疑虑的人,他的言辞表现出来是散漫枝节;吉祥善良的人,他的言辞很少;躁人,内心浮躁,心浮气躁的人,表现在外面是爱说话,言辞很多;诬陷好人的人,言语表现出来犹疑不定;失去操守的人,言辞会屈曲不直,因为他做了坏事,失去了操守,所以有一些理屈词穷的感觉。

《了凡四训》中有一句话:一个人过恶太多的时候,会有一种表现,就是“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沮丧的沮。当他看到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会感到非常惭愧,不好意思,非常扭捏。因为自己做错很多事,很惭愧。所以表现在外面,他的言辞是屈曲不直,看到君子、有德行的人会很惭愧。

由此可知,通过观察一个人外在的言语,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品性。《小儿语》中有一句话说:“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由此可见,言行庄重对人很重要,慌里慌张会容易出错。

旭日东昇 发表于 2025-4-2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君子言行之修持与为政之信义》

《经义阐微》
《群书治要》所载《孝经》此章,实为君子修身立政之枢要。"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八字,乃将儒家"慎言敏行"之教浓缩为可持循之圭臬。邢昺疏解"道"为陈说,"乐"为悦服,正合《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之旨。考诸《礼记·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更见言语教化当与德行示范相辅相成。

《言行之教》
孔门四科以德行为首、言语次之,此非偶然。《周易·系辞》云:"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故《弟子规》特重"信"德,其"凡出言,信为先"与《论语》"民无信不立"遥相呼应。周成王"桐叶封弟"典故,非惟证"君无戏言"之重,更揭示权力者言语的"述行性"特征——天子之言即具制度建构之力,此与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政之鉴》
观今日西方选举政治之弊,恰如《盐铁论》所讥"巧言以乱政"。竞选者"轻诺寡信",实违《老子》"轻诺必寡信"之戒。昔子贡问政,孔子以"足食足兵民信"为序,而终言"不得已去,于斯三者何先"时,独留"民信"为不可弃者。此与《贞观政要》载魏征"言而不行,言无信也"之谏,皆明示为政者当以言行相顾为要。

《修身要诀》
《弟子规》"奸巧语,秽污词"之戒,实本《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特标"言忠信,行笃敬",更将言语修养纳入"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工夫系统。曾国藩《诫子书》谓"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可见历代大儒皆视言语为心术之镜。

《结语》
君子之言行,小则关乎个人德业,大则系于天下治乱。《尚书》"尔无不信,朕不食言"与《荀子》"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之训,至今犹振聋发聩。值此价值多元之世,重温"言思可道,行思可乐"的古训,于重建社会诚信体系,尤具现实意义。学者当以经史为镜,于日用伦常中体认此道,方不负圣贤垂教之深心。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