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66|回復: 0

[儒家文化] 理得心安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8-23 16: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47185cb90d9496610c85ce4e7460fff.jpg

从『为政以德』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办政事就是一个成圣成贤的过程。所以〖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只有把身修好了,才能齐家治国;要齐家治国,就得修身。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得不断地提升,不断地省察克制。尤其是领导者,更要修身。

在〖群书治要〗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楚庄王向詹何请教如何治国,詹何就说:『你明白如何修身,就不能明白如何治国吗?』楚庄王很诚恳地说:『因为我得以侍奉宗庙得到整个的国家,所以我希望把这个国家治理好。』詹何说,『我没有听说过,一个君主修身很好,国家却很混乱的。也没有听说过君主修身不好,而这个国家能够安定的,所以根本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的修养,所以我不敢用治国这些枝节小事来回答你。』楚庄王听了他的回答,说:『好!你说得太对了!』这就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要治理好国家,带好团队就必须把自己的身修好,做一个有德行的领导者,在修身的过程中,就是在治国了。

蕅益大师说,『「为政以德」,不是「以德为政」,须深体此语脉,盖自正正他,皆名为政』。意指君主自己要按照道去做,成为一个有德的人,只有正己才能化人。

〖论语〗上记载季康子问政,季康子请教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施政就是要使人正,怎么样使人正呢?就是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孔子还曾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君主如果能端正自身的话,那么施政治国又有什么难处呢?如果君主不能端正自身,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

桓范在〖政要论〗上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若君正于上,则吏不敢邪于下;吏正于下,则民不敢僻于野。国无倾君,朝无邪吏,野无僻民,而政之不善者,未之有也。』这就是说,君子从政以端正自身为先,以教育和约束为次。如果君主能正身于上,官吏就不敢不正于下;官吏正身于下,庶民便不敢不正于郊野。国家没有不正的君主,朝廷没有不正的官吏,郊野没有不正的庶民,国政却不好,这是从来没有的事。

〖傅子〗对这件事解释得更为具体:『立德之本,莫尚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所以想树立道德的根本,首先是正心,怎样正心呢?

〖大学〗上说『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如果你的心偏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物,心就不中正了,就不得其正;『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如果你的心里有了嗔恚,这个时候就不得其正;有所恐惧、有所忧患,也不得其正。为什么你会有恐惧、忧虑呢?因为不明理。所以中国古人有句话说『理得心安』,因为不明理,才会有所顾虑,烦恼恐惧。

〖傅子〗就在告诉我们,立德的根本在于端正自己的心。自己的心端正之后,行为自然端正;行为端正,左右的人会跟着端正;左右任命的亲近之人都端正了,整个朝廷也就端正了;整个朝廷端正了,整个国家也就端正了,最后天下也能端正。

反过来说,『故天下不正,修之国家;国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以君主若想治理好天下,必须从修身做起。这就是说,『为政以德』要求君主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而且不仅仅君主凡是能端正人身心的事,都属于政治。所以凡是自正正他的行为,都是为政。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7-20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为政以德之本在修身正心》

【经义阐微】
《论语·为政》首章"为政以德"四字,实为三代王道之精义。朱子《集注》谓:"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此中深意,非仅言以德治国之方略,实乃揭示为政与修身一体不二之真谛。詹何对楚庄王之问,直指"君身即国本"的治道枢机,与《大学》"修齐治平"次第若合符节。

【义理辨析】
蕅益大师"自正正他皆名为政"之解,深得孔门心法。考《说文》:"政,正也。"段玉裁注:"以教令正人曰政。"此中蕴含三重深意:
一者,为政者必先自正。《中庸》云"正己而不求于人",恰如明镜止水,形动影随。季康子问政章,孔子连用三"正"字,正是点破此中关捩。

二者,正人之本在正心。《傅子》"正心-身正-左右正-朝廷正-国家正-天下正"之递进,实本《大学》格致诚正之教。王阳明《传习录》谓:"心正则中,身修则和。"心若有所偏执,如《大学》所言"好乐不得其正",则如衡器失准,何以平天下?

三者,德政非外烁之功。程颐释"为政以德"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此"无为"非怠政,乃德盛化神之妙用,如北辰居所而众星共之。桓范《政要论》"正己为先,教禁为次"之说,正是此意。

【今古印证】
观历代治乱兴衰,莫不验于此理。汉文景之治,史载"躬修玄默",遂成刑措之风;唐太宗"以铜为镜"之喻,终得贞观之盛。反观晚唐君臣"甘露之变",正由修身不谨而致朝纲隳坏。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即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实为千古不易之论。

【结语】
今之论政者,多汲汲于制度技术,而忽修身之本。须知《尚书》"一人元良,万邦以贞"之训,与《论语》"苟正其身"之教,皆示人:为政之极功,终在明明德于天下。故曰:理得则心安,心安则天下安,此圣贤政教之血脉也。

(全文798字)
谢丘申 發表於 2025-7-22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为政以德之本在修身正心》

【经义阐微】
《论语·为政》首章"为政以德"四字,实为圣王心法之枢要。细究其义理脉络,当以"德"为体,"政"为用,非谓以道德为治术,实乃政道合一之境界。蕅益大师所谓"自正正他,皆名为政"者,正点明此中精义——为政之要,首在修身;修身之要,本乎正心。

詹何答楚庄王问政一事,深得《大学》"修齐治平"之旨。《群书治要》载其言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此语直指三代王道精髓。昔周公制礼作乐,必自"毋不敬"始;文王视民如伤,本于"小心翼翼"。故《尚书》言"克明峻德",《中庸》谓"笃恭而天下平",皆示人君当以修身为本。

【政道相即】
孔子答季康子"政者正也"之训,实开"内圣外王"之密钥。《论语》载"子帅以正"章,与"苟正其身"章互映,可见圣人之政,乃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成德之教。桓范《政要论》"正己为先"之说,正是对此义理的发挥。考诸史册,尧舜之"允执厥中",成汤之"顾諟天之明命",其治国之要,皆在反求诸己。

傅玄《傅子》"正心→天下正"之序列,实本《大学》三纲八目而来。心之不正,多因好乐偏执。《礼记》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王阳明谓"心外无物",皆言心体澄明之要。故《孟子》言"格君心之非",董子云"正心以正朝廷",其理一也。

【当代镜鉴】
今人论政,多务外而遗内。观《群书治要》所载"楚庄王悟道"事,可知领导者若不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语),纵有良法美意,终成无本之木。昔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范仲淹"先忧后乐",皆示人以修己治人之方。

《周易·观卦》彖辞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所谓"神道",非关玄虚,实指领导者"清明在躬"(《礼记》语)的修养境界。故为政者当体认:理政之要,在明明德;安民之道,先正其心。能知此义,则"理得心安"四字,自可不言而喻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