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19|回復: 0

[儒家文化] 父母给我们身命,而老师给我们的是慧命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8-15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59083b1e9d3b99cf52fc2263094a9ff.jpg

讲完婚姻之礼,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古代的尊师之礼。我们知道中华文化能够承传,靠的是孝道和师道,所以中国古人对于『尊师重道』特别地重视,这在古礼中也有一些表示。

比如说男子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说明他成人了。同学朋友要送给他一个字,从此以后他的祖父母、叔叔伯伯、同学朋友都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不能再称他的名了。他到皇帝那里去做官,皇帝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只有他的父母可以一生称他的名,此外就是老师,可以一生称他的名。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老师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父母给我们的是身命,而老师给我们的是慧命,所以对老师特别地恭敬。

在丧礼之中,父母过世要守丧三年。守丧三年,是为了报答父母三年的、不免于怀的养育之恩。老师过世呢?也要『守心丧』三年。也就是说你不用穿孝服,但是要从内心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常常回忆老师的教诲,不敢忘记老师的恩德。皇帝是一国之尊,他在接见群臣的时候,都是以君臣之礼来接见,但是他在接见老师的时候,就不能够以君臣之礼而是要以主宾之礼来接见。一个站在东面,一个站在西面。这就是提醒皇帝,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老师永远是老师,他不是臣子。做皇帝的都能够这样尊师重道,所以上行而下效,整个社会才兴起了尊师重道的风气。

可见中国古代的尊师之礼也是非常地隆重。为什么要办得这么隆重呢?这都是教育!通过这些礼仪,表达出内心的恭敬。古人带着孩子去拜见老师的时候,都是要带一些礼物,表示对老师的恭敬,不是说要去贿赂老师,多照顾照顾我的孩子。

到了老师那里,先向孔子像行礼,父亲带着孩子行最重礼,当时的最重礼就是三跪九叩首的礼(现在的最重礼是三鞠躬礼),这个还不算,然后又请老师上座,老师坐下之后,父亲带着孩子对老师行最重礼。我们想一想,老师坐在上面是什么感受啊?那一定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什么呢?因为你看人家的父母对自己这样地尊重,这样地信任,把这个孩子就托付给自己。那怎么能够不把这个孩子教好呢?他一定是尽心尽力,负责任地把这个孩子给教育好,生怕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够。

古人通过这一个礼表演给孩子看,就是说这个孩子一生中最尊重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结果他们对老师都如此地尊敬,他对老师的教诲怎么敢不听从呢?所以老师和家长一配合,这个孩子很容易受教。老师教孩子什么呢?老师教孩子要孝敬父母,这样的话,这个孩子就很容易教好了。

我们现在对老师没有尊重之心,甚至老师把这个孩子多说了几句,说得重一点,父母还不理解,这个孩子回去告诉家长,家长就去找校长,校长再去找老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老师也不敢给他指正过来。为什么不敢呢?

第一,如果学生接受不了,心里会怨恨;第二他还会告诉家长,家长关系又很广,还要去找校长,校长对老师批评指责,甚至还给上新闻曝光,说老师对孩子怎么样不好,谁还会讨这个没趣呢?所以,学生没有办法教了!学生来到学校是为了混文凭,老师教导学生是为了挣工资,两个都是互相糊弄,所以『师不师』,学生也不学生了。

这些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去学习西方的这些所谓的平等。老师和学生怎么能够平等呢?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但是在具体的事项上,表现是不平等的。这就是告诉我们,古圣先王都是以尊师重道来传承中华文化,孝道如果没有了,师道也就不复存在了。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