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39|回复: 0

[儒家文化] 什么叫“自重”?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8-2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

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

蕅益大师曾解释什么叫“自重”?“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也就是说你不期心于成圣成贤,就谈不上自重,你不发这样成圣成贤的心,就是不尊重自己、不自爱。

所以“戒慎恐惧,名为威”,一个人如果自重自爱又希圣希贤,他的行为自自然然地就能够做到“戒慎恐惧”,这就叫威。他的心行就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事事小心谨慎,这也叫威,他的这个解释就更进了一层。

后面蕅益大师又说:“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就是说你开始觉悟了,知道自己要改过自新,要成圣成贤,保持这种初发心不变,勇猛精进,然后时时检点自己,是不是自重自爱,是不是具足威德,是不是真正觉悟了,这就是学固

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兢业惕厉,而暂觉还迷矣。”“自待稍轻”指稍微一不觉悟,稍微一忽视,放逸自己,对自己随便一点,马虎一点,对自己的责备少一点,就“不能够念念兢业惕厉”,也就是不能够战战兢兢地勉励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就放纵了,必定是“暂觉还迷”,虽然短暂地觉悟了,但是到最后还是迷惑了。所以修行这么难,时间这么长,就是因为有的时候觉悟了,有的时候又被迷惑了

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这一句话给我们道破了,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重,不知道要以成圣成贤作为自己的目的,这个是我们做学问的大病。

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人身难得,正法难闻,中土难生。”我们今天已经有机缘闻听了正法,也生在中国,能够了解古圣先贤的教诲,应该特别地珍惜,应该像古人那样立志要成圣成贤,这才是真正的自重。后面他讲“忠则直心、正念、真如;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正是自重之处。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症妙药也。故知今之悦不若己,惮于改过者,皆是自轻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药,友不如、惮改过是药忌”。

这一句话就是说他对“主忠信”的理解非常地深。“忠”,他解释为“直心,正念,真如”,也就是说“直”就是要离谄曲之心。“正’则无妄,正念就是不是妄的,不是假的。真心从哪里做起呢?司马光先生教我们从不妄语做起,也就是说我们不欺骗人,真诚到极处,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够体会到什么是直心。如果以诚心诚意来对待一切人,就是觉、自重、威,所以我们要存成就别人的心,利益别人的心,绝没有丝毫害别人的心,然后就能肯定相信自己在这一生就可以成圣成贤。

当然我们要能够做到自重自爱,还需要有好的老师,选择好的同参道友,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改过,这些如果都具备了,这一生成圣成贤就能够有保证了。但是如果不忠信,还要和那些不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有过还难于改正,这就是不自重了。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流星 发表于 2025-6-28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自重之道与希圣希贤之旨要》
(依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义理阐微)

蕅益大师以"期心于大圣大贤"诠解"自重"二字,实乃抉发儒家"为己之学"与佛门"菩提心"之共贯真谛。此中深意,当从三重境界体认:

一、自重之本:立希圣希贤之志
《论语》"志于道"、《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皆与蕅祖"期心大圣大贤"一脉相承。此非徒悬理想,实为唤醒本具之性德。王阳明《示弟立志说》云:"夫志,气之帅也,命之主也。"不自期圣贤者,如明珠自蔽其光,乃《中庸》所谓"自暴自弃"。故程子言"不学便老而衰",正是痛陈失此初机之害。

二、自重之相:戒慎恐惧之功
"威"字非外在仪态,实为慎独工夫。《周易·震卦》"君子以恐惧修省"、《礼记·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皆可与此相发明。蕅祖特标"如临深渊"二语,恰合马祖道一"即心即佛"后,更须"非心非佛"之锤炼。此中消息,正如憨山大师《梦游集》所示:"觉妄即真,只在迷悟间耳。"

三、自重之要:主忠信为药石
解"忠"为直心正念,深契《起信论》"一心二门"之旨。司马光"从不妄语始"的论,实为对治"自待稍轻"之验方。而"亲师取友"之说,尤见蕅祖会通儒释之智慧——孔子"友直友谅"、百丈"择师择友",无非令人护持此一念自重之心。

今人所以"暂觉还迷",病在将圣贤境界作玄远想。实则蕅祖所示,正是《传习录》"在事上磨练"的实功。试观袁了凡《立命篇》,即知"的确可为圣贤"非虚语。

末学谨按:自重非束身自缚,实为打开性德宝藏之钥匙。程明道诗云"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唯自重者能见此风光。伏愿读者从此"期心"二字着眼,方不负古德剖心之诚。

(全文798字)
叶住秒 发表于 2025-7-17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自重之道与希圣希贤之志》
(依蕅益大师要旨阐微)

蕅益大师以"期心于大圣大贤"诠解"自重"二字,实乃抉发儒学心髓之论。此说直指《大学》"明明德"、《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奥义。自重非世俗所谓矜持体面,而是立命于天命之性,以圣贤心印为自我期许。孔子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正与此"期心"说相表里。

一、自重之体相用
体者,天命之性也。《中庸》云"天命之谓性",人人本具明德,此即自重之根本依止。相者,戒慎恐惧之威仪。《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朱子注"重"为"厚重",蕅益更进一层,谓此威仪乃希圣之心自然流露。用者,如临如履之功。商汤"日日新"、曾子"三省吾身",皆是此用。

二、学固三要
1. 初发心:即《华严》所谓"不忘初心"。王阳明龙场悟道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之悟,正是期心大圣之体现。
2. 兢业工夫:程颢"主一之谓敬",朱熹"格物穷理",皆不外此。
3. 对治放逸:如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此即"暂觉不迷"真工夫。

三、自重三障
1. 自待稍轻:即《孟子》"自暴自弃"。
2. 友不如己:孔子"无友不如己者",非谓势利,实惧德业退转。
3. 惮于改过:子路"闻过则喜",今人文过饰非,皆因不自重故。

四、践履三药
1. 主忠信:忠者"尽己",如《大学》"诚意";信者"不欺",即《中庸》"率性"。
2. 亲师取友:韩愈《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择善而从不二。
3. 改过迁善:如袁了凡《立命之学》,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结语:
蕅益此说,实融会儒释心要。其谓"人身难得"云云,与张载"为天地立心"同出一辙。今人若能体认此理,则《论语》"古之学者为己"、《孟子"先立乎其大者"皆可实证。自重非他,即是唤醒本具之圣性,以全副精神直趋圣域,方不负此难得之人身、难闻之正法。学者当以蕅益大师"期心圣贤"四字为座右铭,日用之间,念念自重,方是真豪杰。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