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80|回覆: 0

[儒家文化] 改過要發三種心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8-1 17: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此處第三句講『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我們要學必須要有條件,第一就是有好的老師,『主忠信』,就是我們要親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為師。『無友不如己者』,不要交結那些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比如說我們學傳統文化,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結果他沒有學習,去教你怎麼驕奢淫逸、吃喝玩樂,這樣的朋友就不能夠結交。『不如』就是不似,不像我的人。『過則勿憚改』,有了過失不要緊,就是怕自己不認錯,不能夠改錯。『憚』就是難的意思,畏懼改過。

關於改過,【了凡四訓】這本書給我們講了怎麼樣改過,為什麼要改過,改過有什麼效驗,這本書對我們幫助很大。【了凡四訓】告訴我們改過要發三種心,第一就是羞恥心。這一段話說得非常好,『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什麼是羞恥心呢?他說讓我們想一想,古代的那些聖賢人比如說孔子、孟子,他們和我們同是丈夫,同是人,為什麼他們能夠成為百世的師表,到今天不分種族、不分國家的人,一提起他們還非常地尊敬,願意向他們學習。而我自己卻是一身瓦裂,『瓦裂』指有一種陶製的器皿,一旦破碎就一文不值。

『耽染塵情』就是過分地放縱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滿足,『私行不義』,偷偷地做着一些不仁不義的事情,這樣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以為別人都不知道,就一天一天地墮落為禽獸,還自以為是,妄自尊大。世上最讓人可羞恥的事無過於此了。所以孟子說,『恥』這個字對於一個人而言太重要了。為什麼重要呢?因為人有了羞恥心,就可以『知恥近乎勇』,進而改過自新,成為君子、成為賢人、成為聖人。如果把這個『恥』字給忘掉了,最後就一天一天地淪落為禽獸而不知不覺。這個是改過最關鍵的一點。

第二,要發畏心,就是要有畏懼之心。有了畏懼之心,才有誠敬。『畏』就是害怕的意思,當然害怕中也含有恭敬。在過去,弟子對於父母師長都有一種敬畏之心,就是學生對於老師,兒女對於父母都有敬畏之心。敬畏就是既敬愛、又害怕。如果沒有了這種畏心,就不知道行為要有選擇,就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這樣的話,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現在這個社會知恥的人少了,有敬畏心的人少了,原因在哪裏呢?原因就在於沒有人教了,特別是現在的學校教的都是知識、都是技能,做人的教育沒有了。

古人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一國的老百姓,教育是最重要的,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斷地增長,過失得以挽救,德行一天一天地提升。所以如果我們的教育能秉持這樣的理念的話,那麼人都能夠有羞恥心、有畏懼心,才不敢去做違法亂紀的事。中國古人不僅僅畏懼世間的法律,他也畏懼天理,結果我們現在的人,法律有很多的漏洞,他們不畏懼了,更不相信天理,所以是『無法無天』,五倫關係怎麼會不紊亂呢?所以重要的就是教育,教育才能夠讓人有畏心。當然在我們現代社會中,社會輿論的監督,也越來越嚴密,所以一個人做了不如理、不如法的事,經常會被網絡曝光,這個也要讓人感覺到敬畏。所以言行舉止都要小心謹慎,要能夠對自己負責,否則確實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到後面才後悔,悔之晚矣。

第三,就是要發勇心,就是勇猛精進改過自新。【了凡四訓】說:『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因循』,就是馬馬虎虎,得過且過,沒有恆心、沒有毅力,更談不上意志,沒有一定要把這個過失改正。他不知道為什麼要改過,覺得何必活得那麼辛苦呢?退縮,就是退轉,有的人一開始也下決心,但是遇到了困難,遇到了不好的緣分受到了障礙。有的人發心要戒煙、戒酒,如果沒有人去誘惑他,又有好的朋友在旁邊經常提醒,他可能還能夠戒上半個月、一個月,但是如果遇到了不好的緣分,那些朋友叫他去吃吃喝喝,大家又在一起抽煙,他就很難再把握自己,所以就因循退縮了。

【了凡四訓】說:『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這就是勇猛心的樣子,要振作起來絕不懷疑,立刻就改,不要說等到明天,等到明年,或者再給自己規劃一個改正的日子。『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你等到明日的話,那就永遠也改不了,所以應該立刻就改,當下就改,像【了凡四訓】上所說的:『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齧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這就告訴我們小的過失就像刺在肉裏的刺,趕快把它剔除,大的過失就像毒蛇咬了我們的手指,立刻就要把指頭斬斷,否則毒擴散了就會導致生命有危險,所以人改過就像這樣堅決毫不猶豫,當機立斷,這是風雷之所以為益。

風雷是【易經】上的卦,取它的相就是風吹雷動。春天的現象是萬物生長,所以它有益叫『風雷益』。在此地,它是形容當機立斷,勇猛改過的這種象狀。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三種心:羞恥心、畏懼心、勇猛心,那麼有過就會改,改過之後就會有一些效果。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小滄 發表於 2025-4-26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改過三心與儒家修身之道】

拜讀所論改過三心之說,深契聖賢教義,今試為申說其義理脈絡。孔子"過則勿憚改"之訓,實為修身之樞要,而【了凡四訓】所述三心,乃對此經義的精微闡發。

羞恥心為改過之始基,其本質是道德主體性的覺醒。【孟子·盡心上】言"人不可以無恥",此"恥"非世俗之羞愧,乃是對天人合德之境的嚮往。朱子釋為"恥者,謂己之不善而惡之也",正是此意。古人制"恥"字從耳從止,謂聞過而止,此乃道德實踐之第一關隘。聖凡之辨不在稟賦,而在能否持守此心,程子所謂"一毫有恥心,便是入聖之路",正是此理。

畏心乃道德實踐之保障。【禮記·曲禮】開篇即言"毋不敬",此敬即含畏義。陽明先生云:"戒慎恐懼是工夫,不睹不聞是本體",畏心實為貫通體用之道。古人晨昏定省,非徒形式,實為培養"戰戰兢兢"之心境。今人常謂敬畏束縛個性,殊不知無此心則如舟無舵,終至放辟邪侈。

勇心為改過之決斷。【論語】載"見義不為,無勇也",此勇非血氣之勇,乃道德意志之彰顯。張載【西銘】言"勇於從而順令",此"勇"正是克己復禮之力。改過如治病,知病而不用藥,終無痊癒之日。故【周易】革卦象辭特重"革而當",強調變革須配以剛健中正之德。

三者相資為用:羞恥心覺其非,畏心持其志,勇心成其行。此乃儒家"知行合一"之具體展現。今人談改過,多停留事相層面,鮮能深入此心性工夫。實則如陸九淵所言"宇宙即是吾心",改過非僅行為修正,實為心體重塑。

至論交友之道,"無友不如己"當解為"不友不如己者",非謂擇友必求勝己,實是強調德業相勸之義。朱熹【集注】明言"友所以輔仁",故當以忠信為擇友之本。今人誤解此句為功利交友,實失聖賢本意。

要之,改過三心之說,上承孔孟之教,下啟明清勸善傳統,實為儒家工夫論之精要。學者果能於此着力,則"過則勿憚改"之聖訓,自可體之於身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