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83|回复: 0

[儒家文化]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士”?(一)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7-30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士要以侍奉父母的爱敬之心

士要以侍奉父母的爱敬之心

《孝经•士章第五》,这一章是讲述士的孝道,士要以侍奉父母的爱敬之心,事奉国君、尊长,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顺,尽忠职守。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士人是指读书人,读书人之所以称为“士”,是因为他所读的是圣贤之书。这个“士”根据《白虎通》的解释:“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士”是为国家做事情的人,进,可以兼善天下,就是可以为国家服务;退,可以独善其身。退可以在自己的乡间教书,把古圣先贤的教诲传承下去,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

古人讲“士、农、工、商”,“士”是说读圣贤书的人,有清高的品德,最受社会大众的尊重,所以排在第一位。这就是《孟子》所谓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士人学做君子,学做圣贤的心,恒常不变。正是因为他有这种高尚的、清高的品格,所以特别受到社会大众的尊崇。这是因为古代社会尊崇道德,把道德摆在第一位。

现在社会有所不同。古人是把读书人,把“士”摆在第一位,把“商”摆在最后一位。但是现在社会颠倒,把有钱的商人摆在第一位,往往最受尊重,而读书人常常摆到最后。这就是重金钱、重利轻义的结果。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士”?《孔子家语》中记载,鲁哀公向孔子来请教,怎么样任用鲁国的士人来治理国家?孔子说,要懂得辨别“五仪”(五等类型的人),就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辨别之后,对他们加以适当地任用,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

所谓庸人,是心里没有存着谨慎行事、慎始慎终的原则;口里所讲的不是伦理道德的教诲之言;他们不会选择贤人托付终身;不会力行伦理道德成就自己;在小事上明白,却在大事上糊涂;随波逐流,没有主见,这就是所谓的庸人。可见世间的庸人很多,一般人不懂得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人生境界,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唯利是图、随波逐流,整天谈论家里的长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唯利是图,这个就是庸人。

那什么是士人?“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士人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有原则。虽不能尽知道德学问的根本,但一定有遵循的标准;虽不能完美地具备各种美德,但一定有安处的规范和原则。

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他的智慧不务求多,而一定有所判断,明了是非善恶;言语不务多,但一定能够明确地表达寓意;行为不务多,但一定知道行为的原因。

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既然有智慧知晓善恶,言语能够表达清楚,知道他的要点,行为上也能够遵循,就要像性命、身体一样不会改变。这里特别强调心有所主,不能随便地、随意地改变自己的志向。

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富贵不足以让他更加骄慢,贫贱也不足让他有所忧戚,这就是士人。可见做一个士人也不容易。士人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坚持不懈为自己的目标而去奋斗,能够做到宠辱不惊。

君子的要求比士人更高,君子说话一定忠实守信,心里没有埋怨,行为符合仁义,但又没有夸耀自己的神态。思虑通达明了,言辞却不专断,坚定地信奉道义,而且身体力行,自强不息,他的所作所为是自然的,别人好像能超过他,但终究又赶不上,这就是君子。

贤者,他的德行不逾越礼法,行为中规中矩。他的言论足以成为天下效法的标准,又不伤害到自身。他的道义可以教化百姓,又不伤及根本。他如果富裕,不会积财丧道。如果他惠施百姓,天下会没有病贫之人,这就是贤者。

圣者与天地合其德。他不像贤人那样中规中矩地去做事,做事没有执着。他会随着时间、因缘,变通无碍地做事。就如孟子评价孔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他能够穷究万事万物始终的规律和道理,使万物自然协调,能够把他的大道传布天下,使天下人自然地改变性情,形成一定的道德品性。他的光明如日月同辉,他的教化影响神速,效果神奇。

一般的百姓不知道他的德行这样得高大,即使见到圣人也不知道他高深莫测。这说明圣人不是故意要表现得与众不同,他看起来无异于常人,但是实际上他的德行和教化影响非常的广泛,这样的人就是圣者。

《论语》中有一段话专门解释“士”。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请教:“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士人,非常有羞耻心,他的行为完全符合于道德。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都完全符合,没有违背。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心,做什么事都无所谓,久而久之,会堕落得离禽兽不远。所以“行己有耻”这个“耻”字很重要。

孟子强调:“耻之于人大矣。”“耻”这个字对人而言,太重要了,“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特别是做老师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耻”字就更重要。如果行而无耻,这样的人不堪称为人师。有羞耻心就能够成为圣贤,退,也不失为君子。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士人接受国家的任务,出使任何国家都不会给自己的国家丢面子。子贡可能觉得这个标准还是很高的,他就问:“敢问其次?”孔子说:“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在宗族里面,人人都称他是孝子;在邻里乡党之中,人人称赞他尊长爱幼。这个行为,这种德行是很难得的,这种人称为士人。

子贡又问:“敢问其次?” 再退一步怎么讲?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说话一定诚信,做事一定坚决果断,从不会知而不为,知道的就一定要做到。所以学习圣贤教诲要真干、真落实。“硁硁然”,是形容石头互相碰撞时发出的声音,表示不改变的意思。就是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小人哉”,“小人”是从德行的意义上所讲的小人,虽然没干大事,但是他能够做到谨守道德仁义,这样也不失为一个士人。

孔子讲了三个层次的士人,即使是第三等的士人,也有坚持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还有知行合一的做法。即使不能够兼善天下,至少也能独善其身。这样的人才够“士”的资格、“士”的标准。

刘杯 发表于 2025-4-27 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士"之品格与当代价值

《孝经·士章第五》有云:"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此语道出了"士"之根本——以孝悌之心推及家国。然则何为"士"?《白虎通》释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此解精当,揭示了"士"之本质在于担当与践行。

士之为士,首重品格。孟子所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正是士人精神之写照。士不以贫富易其志,不以穷达改其节,此乃其清高品格之体现。古人列"士农工商"四民,以士为首,非因其权势财富,实因其道德文章可为世范。孔子辨"五仪",将士人列于庸人之上,因其"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善尽美,然必有遵循之道。此等品格,在当今重利轻义之世,尤为稀缺。

士之为学,贵在明体达用。非徒记诵辞章之谓,实为修身治世之具。《论语》载:"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士之学,必以力行为本。王阳明言"知行合一",更阐明真知必见于实行。今之所谓知识分子,往往知而不能行,言而不必信,此与古之士人精神相去甚远。士之学问,当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须从圣贤经典中汲取活水,滋养身心,进而润泽社会。

士之处世,当有进退之道。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胸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担当,皆为士人典范。然当今之世,或汲汲于功名,或蜷缩于自利,鲜有此等胸襟。真士人当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处浊世而持清节,既不随波逐流,亦不孤芳自赏。

当代社会虽价值观多元,然士人精神未尝过时。相反,在物质丰裕而精神贫乏的今天,更需要重建士人品格。此非复古,实为文化基因之激活。士人不必居于庙堂,亦可处江湖之远;不必著作等身,但求言行一致。各行各业皆可有士,关键在于是否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

回望历史长河,士人精神实为中华文明之脊梁。当今之世,虽沧海桑田,然人之为人之道未变。重建士人品格,非为标榜清高,实为在浮躁时代安顿心灵之必需。愿今之读书人能超越庸常,重拾"士志于道"的传统,使这一古老称谓焕发新的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