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49|回覆: 1

[儒家文化] 存亡禍福,根本在於人心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25 15: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災妖不勝善政,夢怪不勝善行

災妖不勝善政,夢怪不勝善行

『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國家之存亡禍福,信有天命,非唯人耶?」孔子對曰:「存亡禍福,皆在己而已,天災地妖,弗能加也。昔者殷王帝辛之世,有雀生大鳥於城隅焉,帝辛介雀之德,不修國政,殷國以亡。此即以己逆天時,得福反為禍者也。又其先世殷太戊之時,道缺法邪,以致夭孽,桑榖生朝,七日大拱。太戊恐駭,側身修行。三年之後,遠方慕義,重譯至者十有六國。此即以己逆天時,得禍轉為福者也。故天災地妖,所以儆人主也;寤夢徵怪,所以儆人臣也。災妖不勝善政,夢怪不勝善行。能知此,至治之極也,明王達此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

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國家之存亡禍福,信有天命,非唯人耶?」』哀公問孔子說:『國家的存亡禍福,確實是由天命支配,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嗎?

孔子對曰:「存亡禍福,皆在己而已,天災地妖,弗能加也。」』地妖就是在大地上生長的反常怪異之物。【左傳•宣公十五年】說:『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天時不正常叫災,比如六月飛雪;『地反物為妖』,地上長出了不正常的動植物等,這就叫妖。孔子回答說:『國家的存亡禍福都是由人自己決定的,天災地妖都不能改變國家的命運。』後面舉了兩個例子。

昔者殷王帝辛之世,有雀生大鳥於城隅焉。』『城隅』,城的角落。『帝辛』是商紂王,因為他沉湎酒色、窮兵黷武,和夏桀並稱『桀紂』,是典型的暴君。從前殷商帝辛時期,有一隻鳥雀在城牆角生下一隻大鳥。一隻小鳥雀卻生下了一隻大鳥,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吉祥的徵兆。『帝辛介雀之德,不修國政,殷國以亡。』商紂王藉助鳥雀的瑞相福德而不理朝政,結果殷朝因此滅亡。『此即以己逆天時,得福反為禍者也。』這就是因為自己違逆天道,得到上天的福瑞卻把它轉為災禍的事例。

又其先世殷太戊之時,道缺法邪,以致夭孽,桑榖生朝,七日大拱。』『夭孽』,物類反常的現象,古人認為是不祥之兆。『夭』通『妖』。『桑榖』是兩個木的名字,古時候以桑榖生於朝,作為不祥之兆。『大拱』的『拱』,是『斂手也』,兩隻手收斂在一起,拱手;『大拱』,形容粗大。又在紂王的祖先殷太戊統治時期,道德缺失,法度邪曲不正,以致樹木生長出現反常的不祥現象,桑榖二樹生長於朝堂,七天就長到兩手合攏那麼粗了。『太戊恐駭,側身修行。三年之後,遠方慕義,重譯至者十有六國。』『側身』,傾側其身,表示戒懼不安;『重譯』,重重翻譯。太戊十分恐懼,馬上謹慎、恭敬地修養德行。三年之後,遠方國家仰慕他的道義,通過重重翻譯前來朝拜的國家多達十六個。『此即以己逆天時,得禍轉為福者也。』這就是因為自己改變天道,將禍兆變為福祉的事例。

故天災地妖,所以儆人主也;寤夢徵怪,所以儆人臣也。』『寤夢』就是醒時有所見而成的夢。所以說,天降災害、地生妖異,是用來警告國君的;各種夢異和怪誕的徵兆是用來警告大臣的。

災妖不勝善政,夢怪不勝善行。能知此,至治之極也,明王達此也。』天降的災害、地生的妖異勝不過國家的善政;夢異和怪兆勝不過人的善行。能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治國的最高境界,只有聖明的君王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可見,天災地妖都是上天垂相,用來警告君主和大臣的,讓他們能夠反省自己。如果君主和大臣及時反省,修養自己的德行,推行善政,就可以改變不祥的徵兆,能夠轉至太平,所以根本在於人心的轉變。

【易經】中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決定一個人前途、命運、禍福、祥瑞的,是自己的德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才是必然的規律。

愛美麗 發表於 2025-4-3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存亡禍福之樞機在人心——釋〖家語〗答哀公問】

(引論)【孔子家語】載哀公問天命一事,實為治國樞機之辨。太史公嘗言"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然細究其理,禎祥妖孽實為表象,根本仍在人主之心。今就經義分三端論之。

一、災異本質在儆戒
【左傳】"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之說,與孔子"天災地妖弗能加"之論實相表裏。董仲舒【春秋繁露】云:"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殷太戊時桑榖七日大拱,此即【洪範】所謂"貌之不恭,厥極惡"之應。然太戊能"側身修行",終致"重譯至者十六國",恰證【中庸】"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之理——非災異能兆吉凶,實乃人主修省感應天道。

二、禍福轉化系人心
紂王見雀生大鳥而益驕奢,恰應【尚書】"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之訓。班固【白虎通】解此云:"災異者,所以譴告人君覺悟其行。"觀二殷故事,可見【易經】"積善餘慶,積惡餘殃"非虛言。太戊轉禍為福在"恐駭修行",紂王化福為禍在"介雀之德",正合荀子"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之旨。

三、治道根本在修己
孔子"存亡禍福皆在己"之論,實承文王"克明德"之統。朱子釋此云:"人主之心正,則天下之事無一不出於正。"【群書治要】引此段入"君道"篇,其深意正在於揭示"萬化根源總在心"的治國真諦。昔周公作【無逸】,首言"君子所其無逸",與孔子答哀公之語,皆指明王之道當以修身為本。

(結語)【韓詩外傳】有言:"夫明鏡者所以照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今觀孔子之對,可知【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非虛語。天災地妖不過如鏡照形,存亡禍福終究繫於方寸之間。故【中說】云:"人事修,則天地之理得矣。"此千古不易之至論也。

(按:全文計789字,嚴守經義而參酌諸家註疏,以彰聖學之統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